【西藏历史55讲】张云主编 | 第6讲:金城公主

发布时间:2022-12-04 14:32: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西藏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进那让人心潮起伏的遥远过往。

第6讲金城公主 

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后,唐蕃之间结成了舅甥友好关系。双方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相处,人员往来密切,经济互动频繁,文化交流广泛。与此同时,唐蕃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变数,这就是长期担任吐蕃大相的噶尔·东赞,也就是汉文史料中记载的吐蕃名臣禄东赞及其家族独揽军政大权,一方面对吐蕃的崛起和强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不断巩固其家族政治地位,以至于出现了噶尔·东赞和他的5个儿子相继专权的局面,直接威胁到赞普的王权。噶尔家族要巩固自己的权力便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军事扩张,唐蕃关系因此出现紧张局面,军事冲突不断,反战情绪与求和的力量也在酝酿和积累之中。和亲被认为是缓解冲突、化解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唐蕃之间,特别是吐蕃方面不断向唐朝提亲,和亲便成为当时议事日程上急切办理的要事。

一、吐蕃多次求亲

吐蕃赞普多次向唐朝提亲,唐朝皇帝则以吐蕃连连挑起战端而加以拒绝。汉文史料记载,大约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四月,吐蕃使者仲琮来唐朝长安,可能向唐朝提过和亲之事,这次给吐蕃赞普赤都松芒波杰物色的对象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个女儿,不愿意自己的女儿离开身边远嫁吐蕃,没有同意这门亲事。他们竟让8岁的太平公主出家,也就是去了道观,为她的外祖母杨氏夫人的去世祈求冥福,实际上却并没有去道观,而是继续待在宫中。所以吐蕃赞普提亲,就把太平公主作为了对象。提到武则天和唐高宗的这个女儿太平公主,她虽然没有嫁给吐蕃赞普,后来却成为唐朝宫廷一个显赫的人物,但是她的命运却相当悲惨。根据史料记载,她像她的母亲一样贪恋权力,而武则天也认为自己女儿非常像她,对她寄予了厚望。可是她的婚姻很不幸福,性格也比较偏执,专断专制。她的参政之路也充满血腥。后来在和唐玄宗李隆基的争夺权力之中,以失败而告终。李隆基赐她自尽而亡。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十月,吐蕃文成公主遣大臣论塞调旁来告丧,并请和亲。帝不许之”。这次仍是为赞普赤都松芒波杰求婚,而且是以文成公主的名义,足见吐蕃赞普的良苦用心,但是也许唐蕃关系尚未达到融洽状态,唐高宗仍然加以拒绝。求亲的失败并没有挫伤吐蕃继续求亲的决心,20多年后的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四月,“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表求婚。则天许之”。不幸的是次年赞普去世。

二、唐蕃双方的马球比赛与诗歌吟诵

公元704年赤德祖赞即位,吐蕃继续为新赞普向唐朝求亲。唐中宗神龙三年(707)二月,“吐蕃赞普遣其大臣悉董热(stong-bzher)献方物”。史书虽然并未明言,但是吐蕃使者应该提及和亲之事。同年夏四月,中宗“诏以所养嗣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此前吐蕃曾经派使者来迎请金城公主,同时让他们认真学习汉语。对于这些人的处置曾有不同意见,比如和蕃使左骁卫大将军杨矩就建议不要将这些人放还吐蕃,假称他们已经死去,而让他们留在唐朝。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并明确说道:“凡事须示人以信,宜应实词报之,使无猜贰。”。同年六月丙寅,“吐蕃使宰相尚钦藏及御史名悉猎来献,赐一书,帝御承天门楼,命有司引见,置酒于殿内享之”。景龙三年(709)“八月庚寅,吐蕃赞普遣其大臣尚赞吐来逆女”。这次提亲,史料里留下了较多记载,次年唐蕃双方官员在长安城相聚甚欢,既做柏梁体连句,还进行马球友谊比赛。

柏梁体是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曾经为唐朝君臣所喜爱,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四月,突利可汗归附唐朝,太宗皇帝大喜,设宴招待可汗,还与群臣合赋《两仪殿赋柏梁体》: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李神通)。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与皇室成员、公主、大臣及前来迎娶金城公主的吐蕃使者一起合赋柏梁体联句。与前不同的是,通晓汉文诗律的吐蕃使者名悉猎也参与其中,被传为佳话,诗文如下:

大明御宇临万方(李显),

顾惭内政翊陶唐(皇后)。

鸾鸣凤舞向平阳(长宁公主),

秦楼鲁馆沐恩光(安乐公主)。

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

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

当熊让辇愧前芳(上官昭容),

再司铨筦恩可忘(崔湜)。

文江学海思济航(郑愔),

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肠(阎朝隐),

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

铸鼎开岳造明堂(宗晋卿),

玉醴由来献寿觞(名悉猎)。

这次迎亲活动就这样变成了双方密切互动的一次盛会,既有赋诗相会,也有马球比赛。我们知道关于马球的传播还是一段历史的佳话,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它从波斯传到了世界其他地方,也包括中国西藏地方及内地。但是还有一些观点认为,马球的发源地很可能就是青藏高原,也就是今天的西藏地区,这是学者的一家之言。马球活动在唐朝宫廷兴盛一时,唐中宗本人就非常重视马球运动。而当时吐蕃的马球团队技艺可谓高超,在和唐朝的初次比赛中获得大胜。唐中宗便派出了几名干将,其中包括后来非常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他此时还是临淄王,还有驸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出战吐蕃十人。开赛之后,李隆基往来奔驰如风驰电掣,挥动球杖,所向无敌,连连洞穿对手大门,并大获全胜。胜败的关系不大,但是双方这一次马球比赛给对方都留下了很好的记忆。所以后来看到唐代的一些墓葬,如章怀太子墓,以及参与打球的几位人物的生平传记,都保存有打马球的图像和资料记载。而后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对马球的兴趣依然不减,宋人晁无咎有《题明皇打球图诗》中说:“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

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的金城公主是一位出色女性。她的祖父就是章怀太子李贤,父亲是雍王守礼,应该说是家世显赫,唐中宗把她作为自己的女儿许嫁给赞普,反映了唐中宗对唐蕃关系的高度重视。

三、离别长安去高原

金城公主出嫁成为当年朝廷的一个重大活动。唐中宗派骁卫大将军杨矩送金城公主前往吐蕃,他本人亲自出城送公主远行。很多文人墨客为金城公主的出行赋诗道别。所以唐诗里留下了不少有关公主出嫁的篇章。

景龙四年(710)正月,唐中宗亲自将金城公主送至始平境内,《唐诗纪事》卷九写道:“金城公主和蕃,中宗送至马嵬,群臣赋诗。帝令御史大夫郑惟忠及周利用护送入蕃,学士赋诗以饯,徐彦伯为之序云。”亲自送行,可以看出中宗对此事的重视及对公主的深厚亲情。《新唐书》记载:“帝念主幼,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同时,“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其地为凤池乡怆别里”。唐中宗给吐蕃的制书中写道:

圣人布化,用百姓为心;王者垂仁,以八荒无外。故能光宅遐迩,裁成品物。由是隆周理历,恢柔远之图;强汉乘时,建和亲之议。斯盖御宇长策,经邦茂范。朕受命上灵,克纂洪业,庶几前烈,永致和平。睠彼吐蕃,僻在西服,皇运之始,早申朝贡。太宗文武圣皇帝德侔覆载,情深亿兆,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数十年间,一方清净。自文成公主往化其国,因多变革,我之边隅,亟兴师旅,彼之蕃落,颇闻凋弊。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新好。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锺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筑兹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

金城公主

唐中宗为此还把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兴平市。同时免去百姓赋税一年。一些死刑犯也给予减刑,既为公主的出嫁壮行,又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欢心。

藏族传说中还有一则故事讲到金城公主当年进藏的情形。据说公主身边有一个魔镜,它能够看到许多事物,也包括她未来所嫁的对象。当她得知自己即将嫁给吐蕃赞普年轻的王子的时候,她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镜子里的王子长得非常英俊,名字叫江擦拉本或者江擦拉文,她十分期待着能与王子相会。可是在路途之中,又忽然发现一切都不像她原来想象的那样,镜子里显现的不再是年轻的王子,而是一个老头的形象,也就是王子的父王赤德祖赞的形象。她顿时非常伤心。但是又一想,已经担负起和亲的使命,便要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后来到了吐蕃地方并和赞普完婚。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根据史料考证,赤德祖赞当时年龄并不大,他并不是一个老头儿。而这个王子究竟是否存在,学者也见仁见智。有的认为应该是一个伪造的故事。但是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虚构的故事,西藏百姓更愿意听到一个曲折复杂而又美妙动人的有关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

四、金城公主对吐蕃佛教的贡献

金城公主到了吐蕃地方时,西藏地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她的到来又给西藏地方带来新的变化。当时西藏地方获得发展,兴盛一时的佛教遭到苯教势力的巨大冲击。由于信仰上的分歧和政治上的纷争,导致佛苯之争变得异常复杂和激烈。金城公主到来之际,恰逢佛教即将恢复之时,信佛大臣逐渐占据优势地位。金城公主则为推动佛教在吐蕃上层中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当年一部分反佛大臣曾经试图把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也就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送回内地,但是因为太重,便由信佛大臣将其埋入地下,保存起来。

金城公主抵达逻些(拉萨)后,又把这尊埋在地下的佛像重新挖出来,安置到了祖拉康即大昭寺中。所以大家能在大昭寺而不是小昭寺看到这尊佛像,缘由如此。金城公主对吐蕃佛教的另外一大重要贡献,就是建立了礼佛制度,或者说把中原地区的礼佛制度带到了吐蕃,成为一种惯例。此外,金城公主还把中原地区人死以后七七四十九天的祭祀活动,传到了吐蕃地方。今天大家看到的藏族地区保留的七七之祭,实际上正是金城公主入藏以后,经过她个人的努力和制度建设产生并延续下来的,成为藏族文化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西藏文化与内地汉族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

金城公主入藏,对唐蕃关系的缓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唐蕃之间时断时续存在着战争与纷争,金城公主在其中扮演着化解矛盾、增进感情、加强双方沟通交流的角色。史料还记载,送金城公主入藏的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据说是接受了吐蕃贵族的一些贿赂,以金城公主的名义,把黄河九曲作为公主的汤沐之地赠送给了吐蕃。这块地方水草丰茂,吐蕃人在这里屯兵养马,对唐朝的边境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就在双方矛盾激化之时,恰恰是金城公主站出来化解矛盾之时,唐玄宗开元四年八月,“吐蕃请和,从之。赏赐金城公主及赞普锦帛器物等,蕃酋皆喜,公主奉表谢恩曰:‘金城公主奴奴言:仲夏盛热,伏维皇帝兄起居万福,御膳胜常。奴奴奉见舅甥平章书云,还旧和好。既奉如此进止,奴奴还同再生,下情不胜喜跃。伏蒙皇帝兄所赐信物,并依数奉领。谨献金盏、羚羊衫叚、青长毛毯各一,奉表以闻’”。次年三月,吐蕃赞普又遣使奉表请和。金城公主上表说道:“此间宰相向奴奴道,赞普甚欲得和好,亦宜亲署誓文。往者皇帝兄不许亲署誓文,奴奴降蕃,事缘和好,今乃搔动,实将不安和。矜怜奴奴远在他国,皇帝兄亲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两国久长安稳,伏维念之。”足见,金城公主为促进双方和好,特别是为吐蕃方面赢得唐朝的和解多费心力。文献里保留了多件金城公主给唐朝皇帝,包括唐中宗及后来的唐玄宗的信函,向唐朝表达解决纠纷、增进友好的愿望要求,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金城公主还为唐蕃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她前往吐蕃时,带去了大批乐工和大量丝绸,像文成公主一样,她还把中原的佛教经典、儒家文化经典、医学经典等带到了今天的西藏地方。金城公主到了拉萨之后,还根据吐蕃地方的需要,特别是王室和赞普的需要,多次向唐朝提出传播中原文化的请求,例如开元十八年(730)十月,吐蕃派遣大臣名悉猎来到长安,请固和亲之约,带来赞普的信函,内称:“伏维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从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使者还奉赞普之命,以自己和金城公主名义向唐玄宗进献金盏器物,并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昭明文选》等书籍带回吐蕃。当初吐蕃使者提出索要这些经典的请求时,在唐朝的上层官员内部产生了分歧。正字于休烈认为儒家经典是治国秘方要领,不能轻易赠给吐蕃。吐蕃与唐朝正战事不断,如果到了吐蕃手中,“吐蕃之性慓悍果决,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则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废兴之兵;深于《春秋》,则知用师诡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书檄之制。”侍中裴光庭说:“吐蕃不识礼经,孤背国恩,今求哀启颡,许其降附,渐以《诗》《书》,陶一声教,斯可致也。休烈但见情伪变诈于是乎生,不知忠信节义亦于是乎在。”唐玄宗显然同意了裴光庭的意见,把这些儒家经典赐给了吐蕃使者,为的是让吐蕃接受儒家文化影响,变得更加温和知礼,与唐朝同道同行,促成和睦友好。这些儒家经典后来陆续被翻译为藏文。因此,在敦煌发现的吐蕃历史文献中,就有不少儒家经典,包括《尚书》《战国策》等,也在文献中保留着受到汉文历史文献影响的历史故事。以至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写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借鉴了唐朝史书文献的撰写体例,实际上与儒家经典进入吐蕃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城公主对佛教的贡献,在唐蕃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赢得了吐蕃地方人民的真心爱戴和高度评价。

五、赤松德赞杯酒敬母舅的故事

民间传说和史家的著作记录了金城公主的生活点滴,甚至用演绎的方式留下了她的一些传说故事。比如说亲子之争就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的描述,金城公主生下孩子,即赤松德赞之后,另外一位王妃那囊氏认为说这孩子是她生的,便和金城公主发生了亲子之争。《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汉妃公主于铁阳马年在扎玛生下王子赤松德,那囊妃来到汉妃公主身前,伪装亲热,夺去公主的儿子,并耍赖说:‘这个王子是我所生。’汉妃公主示以乳房,悲痛号泣,她仍不归还。公主告诉诸位大臣启奏赞普。那囊妃也敷药在自己的乳房上,因而有乳汁流出,让众大臣看,诸大臣疑惑而不能辨别。于是,汉妃的王子被长妃夺去,势力又敌不过,无可奈何。”“在举行王子周岁喜宴之时,召请了二妃的亲属汉人及那囊家人等。那囊家的人带了许多小儿喜爱之物如衣饰、花朵而来。于是汉人与那囊家人等两位王妃的亲属来到蕃地。赞普在宫中的黄金宝座上,那囊家的人在右面,汉人在左面。于是赞普给王子打扮好,将满盛米酒的金杯交到王子手中,父王说:‘两位母亲都说生了你这儿子,你身体幼小但聪慧如同天种,这只盛满美酒的酒杯,愿儿敬献给你的亲舅,以此辨认谁是你的亲生母亲。’如此说罢,又念诵了咒语,放开刚刚能行走的王子。王子踉跄举步而行,虽然那囊家的人用衣服、花朵等招引,王子不去他们那里,而到汉人面前,将金杯交给汉人,并且说道:‘我赤松德赞是汉人的外甥,那囊家岂能是我的阿舅家。’说毕投入汉人阿舅的怀中。此时汉妃公主心中好生欢喜。”金城公主热泪盈眶,感动万分,紧紧地和孩子抱在一起。这只是一个故事。孩子并不是金城公主亲生,但是它反映了老百姓对金城公主的爱与浓浓亲情,以及金城公主在吐蕃王室中的重要地位。

六、唐蕃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的沟通者

金城公主在吐蕃的活动,在藏文史料及敦煌吐蕃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汉文史料对她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唐蕃往来文书之中。从这些文书中能看到金城公主对两地人民和好的责任担当,她带到吐蕃的典籍,特别是医学典籍对藏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为吐蕃文化所作的贡献印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她为唐蕃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促成友好和睦所付出的努力,更让人们永记心中。

在文成公主之后,通过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进一步增强了唐朝统治者与吐蕃赞普之间,以及两地人民之间的感情。在藏文史书《红史》中讲到有关唐朝内部李氏家族与武则天争位的故事。当武则天试图把王位传给武三思时,据说是吐蕃大臣利用聪明才智除掉了武三思才保证了王位在李氏家族内部传承。汉文史料对这个故事没有记载,事实上也缺乏史实依据。但是它反映了唐蕃之间关系的加强,特别是通过和亲增进了皇室间的情感联系,使吐蕃有了正统的意识。

西藏山南桑耶寺

金城公主还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关系,促进了高原丝绸之路的繁荣。唐朝皇帝赏赐给吐蕃赞普、金城公主的物品中有大量的丝绸锦缎和内地珍贵的黄金白银器皿。吐蕃赞普,包括金城公主也向唐朝皇帝赠送了大量的高原土特产和一些精致的黄金制品,成为古代内地和西藏地方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民间的贸易也由此得以发展。唐张鷟称,鸿胪寺中土蕃(吐蕃)使人素知物情,慕此处绫锦及弓箭等物,请市未知可否。这和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候的情况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当年文成公主不习惯的吐蕃妇女装束,已经成了唐朝的“元和妆”。白居易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时世妆》,诗称:“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这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中就包括吐蕃文化。

金城公主在西藏地方生活了30年,于公元739年去世。这个时间汉文史料有记载,藏文史料也有记载。《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710)……于赤帕塘集会议盟,派员准备赞蒙公主来蕃之物事,以尚赞咄热拉金等为迎婚使。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之鹿苑。冬,赞普及其眷属驻于札玛。”“及至兔年(739)……王子拉本驻于‘准’地,猝然薨逝。赞普父王冬返至蕃地,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741)……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根据这个时间来看,吐蕃用两年时间来纪念金城公主。毫无疑问,金城公主是一个应该载入史册并值得人们怀念的历史人物。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