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史55讲】张云主编 | 第5讲: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与传说

发布时间:2022-11-27 17:18: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西藏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进那让人心潮起伏的遥远过往。

第4讲 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与传说 

松赞干布不仅雄才大略,而且有包容开放的宽阔胸襟,他虚心学习周边兄弟民族文化,积极与外界建立密切联系,展现出积极进取的姿态,所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联姻。

联姻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统治阶级上层之间的联姻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事实上也对巩固同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所谓结“秦晋之好”的典故,各诸侯国之间相互联姻,以结政治同盟,谋取战略优势。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采取和亲政策以协调与兄弟民族政权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刘细君(?—公元前101年)出嫁乌孙王猎骄靡,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出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等,均成历史佳话,此后相沿不断,成为历代统治者实施的一项政策即和亲政策。

在西藏地方,松赞干布的祖父辈也一直与其他小邦国政权建立联姻关系,形成攻守同盟,或者谋取最大政治利益。诸如,松赞干布的妹妹赛马噶就嫁给羊同王李迷夏(李聂秀),通过这层关系探听到羊同国内情,最后里应外合灭亡羊同国。事实上,与赞普结亲的都是吐蕃的大贵族,成为吐蕃不断发展壮大的助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外戚干政的问题。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亲,有着清晰的政治目的。因为此前松赞干布已经迎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与南部的邻邦尼泊尔建立起密切联系。如果能与雄踞亚洲、文明影响及于世界的大唐联姻,对松赞干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内可以借助唐朝的影响来巩固自己刚刚确立的统治地位,对外则可以通过唐朝这个东方世界东方文明中心的平台,参与丝绸之路贸易,获得丰富多样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使吐蕃经济社会得以顺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松赞干布的求亲谋划开始进展得并不顺利,他派使者向唐朝求亲的时候,大唐王朝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也许并没有重视这样一个人物,所以他的初次求亲被拒绝了。松赞干布为了表达不满便诉诸武力,直接带兵向唐朝的边境地区发动了军事进攻,进军今四川松潘一带的松州,这一仗虽然先胜后败,却让唐朝忽然意识到青藏高原出现了一代英主,松赞干布有着值得重视的实力。所以松州之战后,唐朝一方面加强了军事戒备,着力打破松赞干布进一步施加压力的念想,同时又逐渐改变了对吐蕃的态度,意识到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崛起的事实,并引起重视,加以防范。

一、噶尔·东赞与“五难婚使”故事

在这种背景下,松赞干布又重新派人到长安求亲,而承担此项重任的是他所倚重的大臣噶尔·东赞域宋(mgar-stong-btsan-yul-srung,?—667),也即汉文史书中记载的禄东赞。关于禄东赞,史书记载称,“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除了640年受赞普命入唐成功完成求亲任务,次年被唐朝授予右卫大将军衔之外,650年松赞干布死后,其孙芒松芒赞(650—676)幼年继位为赞普,禄东赞得以独掌国政,开启扩张战争,并制定赋税、法律制度,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对吐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建设颇著功勋。

不打不成交,先胜后败的松赞干布“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禄东赞求婚在藏文史书中以引人入胜的“五难婚使”或者“六难婚使”,甚至有“八难婚使”的故事呈现出来,既引人入胜,又展现噶尔·东赞的过人智慧。据说,当时到达长安向唐朝求婚的还有天竺法王、大食财宝王、仲格萨尔军王、霍尔王等,他们均希望能迎娶贤惠美丽的文成公主做王妃。唐太宗宣布说:“我对你们各位婚使本无亲疏之别,只是想许给聪明敏捷的,现在通过斗智来决定。”

于是取出翠玉一颗,称为夏葛摩,大小如同一面小盾牌,宝光闪耀,有一孔在侧边,有一孔在正中,里面的孔道如藤条一样曲折。又取出绫一匹,交给五家使臣,说:“谁能把这匹绫穿过翠玉里面的孔道,即答应嫁公主给他家。”吐蕃以外的其他使臣怎么努力也未能成功。聪慧的吐蕃大臣噶尔,事前已捕捉了一只汉地的蚂蚁,喂给它奶子,蚂蚁长到拇指般大小。于是用丝线拴在蚂蚁腰上,再将绫缎的一端缝到丝线上。然后,将蚂蚁放入玉的孔眼中,手拿着绫缎往里吹气,由于气的催逼,蚂蚁就从侧边的孔里爬出。然后从蚂蚁腰上把丝线解下,缓缓抽过,绫缎也随着丝线从玉孔中穿过。解答了第一道难题。

第二天,皇帝又将五百只羊交付给使臣们,说:“明日之内谁能将羊杀完,剥完皮,把羊肉吃尽,把羊皮揉好,就把公主许给谁家。”吐蕃的使臣们每人杀羊一只,分别剥皮,把肉堆集在一边,把羊皮堆集在一边,将肉切成小块,蘸上食盐吃,吃完羊肉之后,把一张张羊皮由队列头上的人开始每人搓揉一下,依次传递搓揉,到队列末尾时已经该涂油了,涂上油后又传递搓揉,传到队列头上时即已揉完。完成了第二道难题。

皇帝又拿出一百坛酒分给各家使者,说:“谁能在明天中午以前把酒饮尽,不倾洒,不醉迷,就把公主许给谁家。”噶尔给吐蕃使臣们一个小酒盅,每次只倒一点,从头上开始,每人一口喝干。到把酒喝完时,没有倾洒也没有人喝醉。完成第三道难题。

皇帝又交付母马一百匹、马驹一百匹给使臣们,说:“谁能区分出它们的母子关系,即将公主许给谁家。”其他使臣不能区分,大臣噶尔将母马与马驹分别拴在两处,一夜之中只给草料,不给饮水,次日早晨将马驹放入母马群中,马驹各到其母跟前吸奶,由此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吐蕃使者又顺利完成了第四道难题。

皇帝又交给使臣们母鸡一百只、小鸡一百只,说“谁能识别出它们的母子关系,就把公主许给谁家。”其他使臣又不能识别,大臣噶尔把食料撒在一片空地上,把鸡都赶到那里,于是母鸡和小鸡成对地觅食,在母鸡项下来往觅食的,就是其子,否则就不是,由此识别出来了。第五道难题也被吐蕃使者顺利解决。

第六道难题接着来了,皇帝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说:“谁能分辨出木头的根和梢,就把公主许给谁家。”其他使臣又不能分辨,噶尔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于水中,其木头根那边较重没入水中,树梢那边较轻浮在水面,由此认出根梢。

第七道难题是,夜晚辨析前往皇宫的路径。天黑了,宫中突然擂响大鼓,各地的使臣都前往宫中。噶尔带领吐蕃使臣们每进一门,都在门上涂上颜色为记号。他们到宫中时其他各地使臣都已聚齐,皇帝复请各地使臣。宴会结束时天已黑定,皇帝说:“你们使臣自己寻路返回住所,谁能找到自己的住所,就把公主许给谁家。”大臣噶尔从宫中借得灯笼,到每一个宫门时都依前面所作记号而行,顺利返回自己的住所。第二天天亮后观看其他的使臣,有的误入别人的家中,有的因找不到路径而睡在街头,狼狈不堪。

第八道难题,唐太宗让各位使者“三天之后在东门外,让公主站到三百名盛装的美女中,谁能认出公主,就把公主许给谁家。”噶尔赠给女店主酒食加以笼络,让女店主透露详情。根据女店主的描述:“这天神化身的公主,身量并不高过旁人,身段并不特别苗条,服饰并不特别华丽。她的特别之处在于,脸色青蓝而红润有光彩,口中喷出莲花的芳香。由于身上的香气,常有一只碧玉蜜蜂飞绕在她左右。她的右颊上有贝壳纹,左颊上有莲叶纹,额间的朱砂痣上有度母像。牙齿上有白点,颌下有迭肉。公主在三百名女子中不在队列之尾,也不在当中,而在左起第六人之前。公主身体和衣服整洁光滑,没有牵执的地方。可在一支新箭上系上一方红绫绸,到公主身前时,用箭的倒钩勾住公主所穿的五重锦衣外面的大红锦袍的衣领牵出来。”噶尔根据指点在三百名盛装美女中辨别出文成公主,赢得艰难求亲的最后胜利。

唐太宗非常满意这门亲事,文成公主得以嫁给松赞干布,而禄东赞不负重托地完成了迎亲使命,在历史上留下传颂千年的藏汉联姻佳话。唐太宗很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是第一位受到唐朝封号的吐蕃人,太宗还想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禄东赞以“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为由,婉言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

噶尔·东赞向唐太宗请婚许嫁文成公主的场景,被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下来,就是名画《步辇图》。

二、柏海成亲的盛典

文成公主进藏,唐朝派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护送。行至鄯城(今青海西宁)时稍作停留。然后前行二百余里至农牧分界的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下车换乘马,进入吐谷浑境内,受到河源郡王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的热烈欢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馆,消解旅途劳顿。接着继续西行,在吐谷浑和吐蕃边界的柏海(今青海扎陵湖),松赞干布率军如约到此迎接。见到前来护送的李道宗,松赞干布非常恭敬,执子婿之礼。李道宗告别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回朝复命,胜利完成了送嫁使命。

西藏拉萨药王山文成公主像

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成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最初见面和举行大婚的地点,因为唐蕃和亲,吐蕃和吐谷浑的关系也得以改善,两位幼年长在宫中的文成公主和弘化公主高原相见,可以畅叙姐妹亲情,诺曷钵和弘化公主则尽了地主之谊。在这里建宫殿,也许正是在此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举行了比较隆重的婚礼。接下来发生了一个插曲,即刚刚完婚的松赞干布为什么没有带着文成公主回到西藏,而是匆匆离开呢?还有文成公主为什么在路上走了三年时间?史料记载应该说极为缺乏且错综复杂。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松赞干布匆忙返回拉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能他的弟弟赞松发生了叛乱,想要夺取或者威胁他的赞普大位。他马不停蹄地迅速离开柏海,返回拉萨。文成公主则在吐蕃迎亲队伍和随行人员的伴随下一路行走,一路和当地百姓亲密接触,手把手教当地老百姓安装水磨,学习纺织,种植庄稼,包括教一些女红等,因此文成公主在路上耽误了很长时间,不排除等待吐蕃王室大局安定的消息,至少是与王室的内讧存在着某种关联。

三、文成公主与大小昭寺修建

文成公主到西藏以后做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有几件:第一是从长安将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佛像带到吐蕃,这尊佛像最初供奉在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小昭寺里,后来经历吐蕃灭佛运动之后,由金城公主将其重新供奉到大昭寺,成为西藏信教百姓心中最为殊胜的一尊佛像。第二件就是主持修建小昭寺,文成公主组织从内地带去的汉地工匠和吐蕃工匠共同建成。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汉力士贾噶与鲁噶两个人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像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小昭寺的整体建筑,经过一年时间顺利竣工,得名惹莫切(ra-mo-che)。

西藏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

第三件是文成公主利用中原地区堪舆术,对大昭寺选址起到关键作用。传说是为了供奉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大昭寺前后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ra)”,称“土”为“萨”(sa),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ra-sa),后改称“祖拉康”(经堂,gtsug-lag-khang),又称“觉康”(佛堂,jo-khang),全称为“羊土幻化佛殿”。“大昭”的名字据说与15世纪初宗喀巴开启的“传召大法会”有关。传说最初赤尊公主修建大昭寺时,总是会被冲垮,遂求助于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根据堪舆术认为这里是一个女魔的心脏,必须建塔镇压邪魔。虽然邪魔的故事并不可信,但是勘察地形、防止水患则应有其事。所以,大昭寺的修建也有文成公主的功劳在里面。

讲到文成公主进藏,把佛像和佛教经典带往吐蕃,实际上也意味着吐蕃时代的佛教是通过两路传入的:一是通过尼泊尔赤尊公主,从南路尼泊尔传入;一是通过文成公主从北路长安传入西藏,时间几乎是同时。

四、唐蕃舅甥关系的内涵

文成公主在西藏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手把手教会老百姓农业耕作、纺织女红等各方面知识。她去吐蕃时还带了大批的随行人员,包括随侍左右的宫女,也带去了中原地区的佛教经典、医学经典、工艺书籍,这些书籍传入吐蕃并在后来被翻译为藏文后,对当地文化的进步、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包括大家熟悉的植物种子蔓菁,根据史料记载就是这时传入西藏地方的。内地的很多乐器也在此时传入西藏,今天收藏在西藏博物馆的一些古代乐器,相传就是由文成公主带去的,还有因文成公主得名的公主柳。文成公主进入吐蕃之后,也把内地佛教带到了吐蕃王室,影响了一部分上层贵族的信仰。根据晚期藏文史料记载,她还参与了佛经的翻译,即将汉文翻译为藏文,包括医学经典的翻译。所以她在内地文化传入高原的事业中,在两地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结下了友谊的纽带。文成公主身边的很多随行人员,他们后来均扎根高原,和当地人结婚,留下民族融合的血脉。藏文史料记载了很多吐蕃人的内地汉族姓氏,这些吐蕃贵族有姬姓、张姓、曾姓、杜姓等,这些姓氏也正是长安(陕西西安)一些贵族大姓。此外,西藏地方的寺院和宫廷建筑,也因此源源不断地接受了中原风格的影响,包括来自中原的工匠、画师和建造艺术,都在这一时期进入西藏地区。

唐蕃因为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这样一层关系,唐朝和吐蕃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家熟悉的舅甥关系。唐朝皇帝是舅舅一方,吐蕃赞普是外甥一方,这种关系就不只是两个政权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而有一种亲情在里面。因此之故,唐朝长安的国子监里,就大量吸收了来自吐蕃的贵族子弟,他们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或者相关专业的训练,从而为吐蕃王朝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懂得中原文化,甚至了解汉族风俗习惯乃至文化心理,从而使两地文化交流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唐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化交流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我们从汉文藏文史料中能看到这是全方位的和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使者往来,据有关专家统计,200多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往来,包括节日问候,皇帝、赞普即位祝贺、去世吊唁等等,各色的人担负着各种不同的使命,穿行在唐蕃古道之上,甚至唐朝的屏风画艺术也传到了吐蕃地方。

当然唐蕃之间有友好时代,也有相互的冲突。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区政权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并爆发战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及财产损失,无疑是客观事实。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战争也是另一种方式的交流,它打破了壁垒,推动双方走得更近,战争之后往往是更加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唐蕃双方结束战争的方式就是会盟。“会盟”这个词,就像和亲一样,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原地区的先秦时代,一直存在诸侯之间的会盟。在西藏地方,先吐蕃时期就存在各个邦国和贵族势力之间的会盟。唐蕃之间也同样发生了多次会盟,有专家认为有七次之多。这些会盟,有隆重的仪式,有庄严的誓词,也有互相郑重的承诺。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比较著名的一次,发生在唐穆宗长庆元年到三年(821—823)。长庆三年(823),刘元鼎在拉萨与吐蕃大臣会盟,树立汉文和藏文合璧的会盟碑,成为唐蕃和好、亲如一家的象征。

文成公主入藏,还带来了吐蕃衣食住行和风俗文化的变化。松赞干布见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宗王李道宗时,赞叹唐朝服饰礼仪之盛,对唐朝服装和丝绸衣料喜爱有加,这也直接影响到吐蕃王室和上层贵族的喜好,使吐蕃服饰文化来了一场革命,丝绸贸易成为唐蕃贸易的首选和代表。“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

唐朝皇帝自然也把丝绸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吐蕃赞普、王室及大贵族。唐高宗即位后,在封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名号的同时,就赏赐绸缎2000段。后将松赞干布封号晋升为賨王时,再次赏赐杂彩3000段。从后来的汉文史料记载来看,丝绸作为赠送礼品和贸易物品在整个唐蕃贸易中始终占据突出重要的位置。

文成公主入蕃带去了大批的丝绸及其他物品、医药工艺书籍,乃至工匠,直接推动了吐蕃的相关技术进步。吐蕃使者还请唐朝给予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唐朝全部满足要求。唐朝还接受吐蕃贵族子弟在长安国子监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熏陶,赞普“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唐蕃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是双向的。吐蕃向唐朝请婚主要是送上黄金和黄金制品,如禄东赞到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带了5000两黄金,还有其他珍贵物品数百件;后来,禄东赞受松赞干布派遣,到长安祝贺唐太宗讨伐辽东凯旋,送上的是高7尺、可以装3斛(唐时1斛相当于10斗)酒的金鹅;高宗继位后,松赞干布即遣使献玉琲(成串的玉珠子,一说是金银珠宝)15种,请置太宗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上),以为追悼。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多次派遣使者向唐朝“献方物”。这一传统一直保持下来,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八月,吐蕃使者向唐朝进献100匹马和高7丈、广袤27步的大拂庐(毡帐)。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十二月,吐蕃赞普遣使献金城,城上有狮子、大象、驼、马、羱羝等,并有人骑,另进献金瓮、金颇罗。次年冬十月,吐蕃赞普在遣使求婚时,仍献上金球罽和牦牛尾。吐蕃向唐朝进献珍稀土产,或者通过贸易从南亚或中亚等地获得的黄金制品,互通有无,贸易持续不断发展起来。

文成公主入蕃后,原先业已存在的各种交通联系变成了官方往来的大道,既适应了唐蕃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的需要,更进一步推动了双方交流向更宽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唐蕃丝绸之路还随着吐蕃的崛起和向外扩张而不断延伸,向南与泥婆罗联系起来,并随着赤尊公主的入蕃而得以加强,向西北则与于阗、突厥、回鹘等西域各部族联系更加密切。黄金及其制品、高原土特产和畜产品是吐蕃交易的大宗。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玉石之路、食盐之路、茶叶之路、丝绸之路、麝香之路、白银之路等,展现着经贸往来的丰富内容和高原特色。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时候,还接济过从内地到印度取经的一些僧人。因为那时走传统的丝绸之路即通过今新疆地区,翻过帕米尔高原,然后进入西部西南,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地区的路线中断了。另外一条就是穿过今天的西藏地区前往南亚的路线。有很多人通过西藏去南亚,甚至还包括王玄策。王玄策几次通过西藏地区,而且在今天的吉隆县留下了“大唐天竺使出铭”这一非常重要的碑文,记载了他出使印度的重要历史过程。他在印度遭遇动乱被劫时向吐蕃求兵,得到赞普的支持。一些使者还得到了文成公主的帮助。后来文成公主去世以后,她的奶妈包括奶妈的孩子都到尼泊尔出家了。

五、说不完的文成公主的故事

文成公主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关于文成公主记载的史料非常多。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就是一个宗室女,而且年龄很小,按唐朝一般结婚年龄计算的话,应该是14岁到16岁。在那个交通非常不便的年代,远离长安,远离父母,所以她也有个人的情感起伏、喜怒哀乐。藏文史料记载和传说故事里面讲到文成公主走到日月山的时候,拿着镜子边走边看,想念家乡了就拿出来看看,在此地时不小心摔在地上,镜子碎成了两半,一边成为日山一边成为月山。尽管伤心,但她仍义不容辞,担负起和亲的使命,前往西藏地区。她一路行走,还和沿途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虽然汉文资料对文成公主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可是藏文记载却非常多、非常详细,甚至也非常生动,包括她手把手地教老百姓怎么制作氆氇,怎么种植青稞,怎么种植蔬菜,甚至教老百姓怎么治病,还有她到了吐蕃,跟赤尊公主之间产生一些情感方面的纠葛,等等。故事里面还反映了文成公主的大度,在赤尊公主修建大昭寺屡受挫时,她不计前嫌,欣然伸出援手,帮助赤尊公主完成这一巨大工程。所以文成公主在老百姓中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然也有的故事完全神化了文成公主的作为,比如说青稞,并非文成公主带到西藏,而是高原本来就有的物种,可是这种说法不是其他文献,而是藏文资料里描绘出来的。实际上反映的是老百姓对她的爱戴。而且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西藏几乎所有地区都有传颂,甚至包括文成公主没有到过的地区,也都流传着文成公主故事,甚至说文成公主到过他们那里、做过什么事。所以大家不仅在唐蕃古道这条交通线上会经常发现有关文成公主的传说,甚至在四川康定、西藏昌都,包括更南的西藏南部的一些地区也有关于文成公主的传说。反映了她是唐蕃文化交流的承载和中介,是友好交流的使者,这才是人们怀念她的根本原因。

【选编自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