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清代西藏方志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9-20 15:09:13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成飞 | 责任编辑:

编者按为迎接宣传党的二十大,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稳藏兴藏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在全国藏学界营造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浓厚氛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谱写藏学新篇章”主题征文活动。现将其中部分征文作品予以刊发。本文编发时略有删节,注释从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西藏方志是西藏与祖国关系史研究的独特文献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清代,涵盖全国的地方志修纂发展达到鼎盛,清王朝治理西藏逐渐制度化,内地与西藏的联系逐渐密切,入藏任职的官员学士等人修纂了汉文西藏方志,推动内地从接触认识雪域高原的地情逐渐转变为大一统疆域观念下认识藏史与藏地,成为了内地时人认识西藏的重要文献媒介。清代西藏方志展现了西藏是清王朝疆域的一部分,记载了边疆与内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收集了西藏与祖国关系史微观层面的文献资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清代西藏方志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从整体逐步向细致、精深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清代治藏战略、西藏史地、多民族交融互动等研究提供了新文献、新视角、新思路。

一、开拓新领域:清代西藏方志开拓性著作的出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继承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从战略高度对新时代西藏治理做出全面部署。此为清代西藏方志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契机,使清代西藏方志的研究更加受到学界的重视,多部西藏历史学术著作开设专题研究清代西藏方志,出现了多部专题研究著作,部分学术空白得到填补。

赵心愚所著《清代西藏方志研究》无疑是一部拓荒性质的开山之作,更是近年来全面、系统研究清代西藏方志的最新成果。该著首次准确分析了清代西藏持续发展的两个高潮,揭示了西藏方志编纂与内地的关系,对各种清代西藏方志的著者及成书时间、资料来源、传承关系、总体特点及史料价值、编撰体例、序跋特点与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该著首次对清代西藏地方志整体和全面研究,确立了清代西藏方志在清代方志、清代西藏档案文献、藏史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得到学界高度评价,为西藏方志研究拓宽了道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刘凤强所著《清代藏学历史文献研究》从史学史视角对清代汉藏两种历史文献作了详细研究和梳理。其中,该著从清朝大一统观念和皇家思想对历史话语权影响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清前期、中期、晚期西藏方志的发展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藏学历史文献的新视角”,并首次对南京图书馆藏《西域全书》进行剖析,梳理了清代不同阶段的多部有影响且知名西藏方志的内容、价值及影响。王川主编的《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典籍选目提要》是近年来学界针对清代西藏方志提要的最新研究成果。该著梳理了乾隆《雅州府志·西域志》、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乾隆《打箭炉志略》等多部清代西藏和川西高原地区的方志。该著是研究清代西藏方志的基础性工具书。

二、理清发展脉络:清代西藏方志整体性宏观研究持续拓深

学界重视清代西藏方志发展的整体研究和清代西藏方志发展阶段研究。国内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书写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西藏通史》依据翔实的史料“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其中,喜饶尼玛、王维强主编的《西藏通史·清代卷(下)》第二十五章“语言文字、史学与教育”中介绍了《西藏志》《卫藏通志》《西藏图说》《西藏见闻录》《西藏图考》等多部清代西藏方志的著作、内容及价值。其他成果如:吉正芬、韩连启《西藏地区方志研究综述》梳理了清代西藏方志汇编再版类研究成果、目录提要类著作、期刊论文及相关具体清代西藏方志的研究,特别是探讨了1996年以来西藏新方志的发展与建设情况;马天祥《清代西藏方志整理现状与走向》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清代西藏方志的研究成果,指出清代中前期西藏方志研究已初步呈现系统性,清末西藏方志的整体性系统化研究尚未展开;王川《40年来近现代康藏汉文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康藏地区的方志等各类汉文史料,特别是总结了近现代康藏汉文史料整理与研究的特点,提出在继续深入研究、多个学科联合攻关已经出版的近现代康藏史料的同时,进一步搜集、整理国内各大学、图书馆、各个研究机构等单位或私人收藏的康藏史料,进一步提炼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脉络,归纳中华各民族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历史记忆;杨学东《清代西藏地方志的撰修、类型及特点》根据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认为目前所见清代西藏方志共有28种,在赵心愚《清代西藏方志研究》之后又一次对清代西藏方志持续发展阶段进行了鉴定,其认为清代西藏方志有初始期、快速发展时期、发展缓慢期、再度发展期,并首次从整体上总结了清代西藏方志通志多府县志少、官修少私撰多、军事色彩深厚、简志多等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从方志编修、汇编整理、具体志书研究等方面回顾与总结,梳理西藏地区方志研究现状,使西藏方志研究进一步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西藏方志的发展脉络。

三、资料传承与文献价值:清代西藏方志个案研究不断精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清代西藏方志整体性研究不断推进,清代西藏方志的编纂、版本、关系、资料来源、价值、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具体、细化。

一是关注志书之间的传承关系。1.清初西藏方志的资源来源与传承。赵心愚《<西藏考>与<西藏志>、<西藏志考>的关系》、《<西藏记><西藏志>关系考》、《<西藏志考>成书时间及著者考》等三篇论文针对《西藏志》《西藏志考》《西藏记》等志书关系考证详实,推动了对西藏方志版本源流考证的深入;赵心愚《乾隆<西域遗闻>资料的三个主要来源》指出此书资料主要来源史籍与典制文献、已成书的清代西藏地方志、编撰者在西藏地方的亲历或耳闻目睹等。杨学东《<西域全书>对清代西藏方志编纂的影响》指出了《西域全书》直接影响了《西藏志考》《西藏志》《西藏考》的目次、内容,间接影响了《西藏记》《卫藏图识》等志书编纂。相关研究成果将清初以来影响较大的西藏方志资料之间利用与传承联系在一起,理清了清代前期西藏方志发展的脉络。2.乾隆时期西藏方志在继承清初资料基础上的发展。赵心愚《乾隆<卫藏图识>的体例特点及资料价值》强调了《卫藏图识》与众不同的体例及广泛征引是重要价值的根本原因;赵心愚《乾隆<西域遗闻>的编撰及其缺陷、价值》分析编撰者把清代西藏方志两大体系合一,具有重要地位,无疑进一步推动学界对西藏方志的价值关注。3.在对清中前期西藏方志资料来源等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学界也逐渐关注清末西藏方志对民国时期西藏方志修纂的影响,如杨学东《山县初男<西藏通览>对近代西藏方志编纂的影响》解读了《西藏通览》对《西藏新志》、《西藏志》、《西藏纪要》编纂的较大影响。

二是把具体方志修纂研究与整体发展情况相结合。赵心愚《乾隆<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目考略——及清乾隆前期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发展》指出乾隆《西宁府新志》“西藏”篇目实现了清代西藏地方志两种体系第一次合一,注意利用新的资料源,也注意整理鉴别资料;赵长治、赵心愚《姚莹<西藏外各国地形图说>考论——兼谈姚莹与清道光时期西藏地方志的发展》发现道光时期已有的清代西藏地方志及所记资料是姚莹了解西藏及西部边疆的重要资料源,表明了姚莹对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反映出道光时期西藏地方志仍在发展中。

三是关注方志的文献价值。赵心愚《道光<巴塘志略>的成书时间及特点、价值》指出该志记录有当地藏族同胞在粮台塘汛中发挥的作用;柳森《<西藏图说>成书背景与文献价值考论》关注到《西藏图说》中反映出清政府对南亚大陆的地理、边防、盐业贸易等认识及史料参考价值;赵心愚《清代川、滇、藏行政分界的档案文献及史料价值》、《清代早期西藏方志中的“康”及有关记载特点》等文进一步挖掘了清代西藏方志所记载的清王朝治理西藏及周边地区历程,方志所记的一些史实为地方文献中较早记载;邓前程、黄辛建《“唐古特”的意涵演变及其史学价值——以清代西藏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梳理了清代西藏方志史料系统独特视角中对“唐古特”所作的诸多连续性和时代性的记载。

四是为清代西藏历史研究提供新文献。赵心愚《清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及其特点》《清康雍时期川、滇、藏行政分界的两个问题》分析发现清代早期西藏地方志对康雍时期川藏道上汛塘、粮台的设置有较多记载,可补实录等记载之不足,有重要史料价值;马天祥《清朝前期方志与史料中的藏北防线通过清代前期西藏方志》利用西藏方志重现了清初围绕防御准噶尔部侵藏构建的藏北防线;张钦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川藏交通研究》利用清代西藏方志等中外史料,考证了川藏南北两条主要道路上两百多个塘汛、站点的具体位置及道路走向。

四、继往开来:清代西藏方志研究的新趋势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是刻不容缓、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深刻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意义,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清代西藏方志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目前清代西藏方志研究在几个趋势特征:一是研究群体从个别前贤向专家学者群体推动转变。从民国时期任乃强先生、吴丰培先生等学界泰斗辛勤耕耘,到近十年来一批学界专家学者纷纷投入清代西藏方志研究,清代西藏方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二是研究成果从零散的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系统的学术成果。改革开放以前清代西藏方志研究仅有一些学术论文,难以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近十年来,随着《清代西藏方志研究》等学术专著的产生,推动了各类学术论文的涌现。三是研究对象从传统西藏方志研究逐步扩展至对西藏周边地区地方政府、官员及有识之士编纂的西藏方志的研究,把清代西藏方志持续发展整体性研究与方志个案研究相结合。四是研究方法从传统方志学研究逐渐发展为历史学、民族学、方志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清代西藏方志文献资料,学界开始关注清代时人对西藏的认识、书写与记忆。

随着清代西藏方志著者、资料来源、内容特征、体例结构等方面研究梳理,方志中记载、收录的汉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历史资料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我们应大力正面宣传清代西藏方志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资料及其与西南地区、藏彝走廊各民族互动、依存的生动事例,让真实、客观的历史说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多源的历史文献,进一步推动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研究。

【作者简介】成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