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首次公开,姚檀栋:整体向好

发布时间:2022-09-13 09:34:50 | 来源:鲁健访谈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延绵不绝的冰川隐藏着许多地球密码,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走进其中,不断征服新的高峰。2017年8月,中国正式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5月,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刻下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次青藏科考总指挥姚檀栋做客《鲁健访谈》,分享了中国科考队登顶珠峰后开展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此次青藏科考的几大突破,首次公开了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谈到了今年通过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受到国际关注的相关情况。

作为中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今年68岁的姚檀栋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冰川,从首次青藏科考至今,他每年大概去八九次青藏高原,四十多年累计超过了三百次,他说,这件事自己越干越喜欢。

首次公开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世纪70年代,中国成立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开始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认为,相比于四十多年前,这次任务的进步之处不仅体现在技术装备和任务设置,更有思想理念上的变化。“以前是登山科考,现在是科考登山,带着科学目标来定位登山怎么做。”

第二次青藏科考设立了十大任务共计66个专题,在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中包括对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判断,姚檀栋此番首次向外界公布了相关情况,他表示目前整体向好。“在人口承载力方面,我们还有大概一千万的容量。环境承载力、水的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还是盈余的。”

得出基本判断只是开始。姚檀栋称,接下来还得真正地落到实处。例如,将灾害风险具体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川藏铁路的建设中,包括选线、隧洞建设、建立沿线自动气象灾害应对系统等各个方面。“十大任务总体总结出了十大进展,其中既有基础前沿的突破,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基本的方案,也有灾害风险应对的具体措施,这些都在系统地推进。”

第二次青藏科考

实现智能科考

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征。由于中国此前的气象观测站都在海拔5000米以下,这一特征是根据遥感数据推算得出的结论,缺乏实测数据支持。

2022年5月4日,13名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中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登顶后,科考队员采集了冰芯,架设了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到峰顶架设观测的气象仪器,美国国家地理搞了好几年,但是一直没建起来。我们当时在峰顶建起来的时候,在珠峰南坡的他们也看到了,专门发来了祝贺邮件,并表示希望合作。”此外,中国科考队还通过浮空艇越过珠峰的高度观测了不受地面过程影响的自由大气。

姚檀栋提到,以前就是把观测站建起来,观测到的数据存储在里边,每半年甚至一年去一趟,把数据拿回来分析解读,而现在是实时传输,“整个科考叫智能科考,与现在的信息技术完全结合起来了。”

《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

引发全球关注

在过去五年中,70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破译“青藏密码”的工作,在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产出了众多成果,其中包括分析出了亚洲水塔失衡的几个层面。

“其一,整个水塔既有固态的水,也有液态的水。全球变暖以后,固态的这部分越来越少,液态的这部分越来越多,这叫固液的失衡,在失衡过程中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其二,印度季风环流影响降水减少,空间的水资源分布存在失衡问题,这在南亚地区很严重。因此,这也是给区域发展、如何用水一个警示的信号。”

姚檀栋就此指出,此次青藏高原科考是为全球生态环境服务的,不仅有中国关心的问题,还有周边国家、甚至全球关心的问题。他同时透露,他们正在开展名为“第三极环境”的大科学计划,国际上有30多个国家、大概300多名科学家介入了青藏高原的国际合作。

“我们今年刚刚和联合国环境署做了第三极环境评估的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做成我们自己的报告,引起了全球关注,在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后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四十年

累计去过三百次青藏高原

四十多年前,还是硕士研究生的姚檀栋第一次走进青藏高原,对冬克玛底冰川“一见倾心”,也由此与青藏高原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中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今年68岁的姚檀栋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冰川。

“每年大概去八九次,我估计今年可能十次以上了。”四十年来姚檀栋去青藏高原的次数超过了三百次。“我干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而且越干越喜欢。”姚檀栋最初开始研究冰川时,它还是一个很冷门的学科,而今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这个过程中,他与美国冰川学家汤普森合作最多,二人因为“打冰芯”惺惺相惜,“他70岁的时候,自己带了一支队伍在6000米的地方打冰芯。我们都认为这个专业是越干越喜欢。”

姚檀栋说,很多科学研究者都是这样,最初开始时不存在任何的功利心,不会去想成果可能是一个重要发现,“只要你认为这个事情重要,你感兴趣,那就去做。”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