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2-09-06 13:54: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展丽丹 | 责任编辑:

编者按 为迎接宣传党的二十大,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稳藏兴藏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在全国藏学界营造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浓厚氛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谱写藏学新篇章”主题征文活动。现将其中部分征文作品予以刊发。

西藏文化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31号,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简称藏研中心)所属事业单位。从2007年由中央筹建征集文物,到2010年3月28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前前后后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西藏文化博物馆藏文物3万余件套,文物藏品主要展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和中央治理西藏见证物,特别是历史典藏、文化典藏、民俗器物等典藏精品,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包括一级文物304件套、二级文物534件套、三级文物376件套,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馆藏文物不断丰富充实,逐步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物藏品体系,时代上起吐蕃时期,下至近现代及当代;体系完整,门类齐全,囊括了铜铁器、金银器、石器、木器、玉器、皮革、牙骨、货币、印章、丝织、法书文献、复制品和现代文物等十八大项。

回望西藏文化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逐步经历了从简单保藏到规范保管,再到科学管理预防性保护的发展之路,文物藏品数量种类、库房环境、管理模式、科学技术水平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博物馆同仁共同努力下,文物藏品管理保护工作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积极探索的筹建完善期(2007—2012年)

西藏文化博物馆自2007年筹备成立开始,文物藏品管理部门相关工作随之产生。当时的藏品库房条件比较简陋,保护设施也不规范。库房就设在藏研中心办公楼三层东侧一间办公室内,建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文物藏品拥挤堆压在一起,基本没有分类排架空间。文物藏品保存环境不佳,没有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等保护设备。库房安全性不高,没有配置防盗、防火、防水、防烟的库房门以及其他相关安全防范设施。

当时我馆藏品部工作人员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文物藏品登记、保管、库房检查等几项基本内容。到了2007年底,在藏研中心党组高度重视和国家拨付的专项经费帮助之下,博物馆开始大规模征集文物藏品。在当时博物馆筹备办格勒博士亲自组织和带领下,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了第一次进藏征集工作。他们本着“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对征集藏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根据专家鉴定确认意见,主要从四川阿坝和西藏拉萨两地,征集到百余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藏品,包括梵文贝叶经《八千颂》、吐蕃木简等多件珍贵文物,实现了我馆珍贵文物藏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

征集到的大量文物藏品,藏品部人员在博物馆外聘专家、原国家博物馆钱币保管部翦宁研究员的传帮带下,对新入库馆藏品做到准确记录、搜集原始资料、建立入藏制度,逐步形成规范的藏品征集管理体系。主要建立起了藏品登记总账和清账,以及分类账、入库凭证、入馆凭证、点交凭证等几种辅助账册。其中藏品总账登记的是符合征集范围,且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藏品;藏品清账登记的则是符合征集范围,只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藏品。这些建账登记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下一步藏品研究、利用和展示提供了可靠的业务依据。

二、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标准化、专业化的全面发展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西藏文化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也迎来了质的飞跃。

(一)提升库房硬件设施,达到标准藏品保存环境

藏品库房是整个博物馆建设的核心部分,库房保管工作也至关重要。2013年,我馆藏品部把藏品库房里的全部文物由藏研中心办公楼三层搬移至新建博物馆楼专用库房内。专用库房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比原库房面积扩大一倍多。同时,库房内增添了专业的藏品保护设备,例如樟木板抽屉式文物柜、开门式文物柜、开放式文物架等不同柜架,适合不同藏品进行科学排架;购置大量不同规格的文物囊匣,密封袋、真空袋、纸袋类保管设备。库房门达到“四防”要求,库内还设有24小时全天红外线探头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闭路电视跟踪警报设备。2017年,藏品部根据馆藏品不同质地分类,增设1间石刻类专库和2间民俗类专库,开始实行分库管理制度。

2019年,我馆还对藏品库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工程,安装配置恒温恒湿和空调新风系统,实现库房温湿度的恒定和空气的净化清新。可以说,这时的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藏品部工作人员每天会按时记录温湿度数值,调节温湿度变化,合理调控文物藏品保存环境;定期做好藏品防霉、防虫工作,经常检查丝织类、书画类、青铜器类藏品是否霉变;查看自然类动植物标本密封保存状况;每年雨季定期完成库房展厅的消杀防治任务等。对于新入库房的文物藏品,还会根据不同质地与类别,进行认真清洁、消毒和熏蒸灭菌处理,这也是藏品保护至关重要的必要环节。

(二)进一步健全藏品管理制度,广泛开展征集业务

为更好开展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藏品部严格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总方针,进一步健全藏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藏品管理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分明。结合我馆实际,2016年,重新修订了《文物藏品管理制度》《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库房钥匙使用规定》《库房日志登记规范要求》等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措施,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文物安全“零事故”。

随着我馆建设的蓬勃发展,藏品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我们坚持以“捐赠为主、购买为辅”的文物藏品征集原则,广泛接收社会各界捐献珍藏。如十一世班禅亲笔题写的“西藏文化博物馆”馆名书法作品一幅;民国时期西藏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邢肃芝先生,其夫人张志雯女士将其收藏的58件珍贵文物捐赠给本馆;叶星生先生捐赠西藏民俗类珍品百余件。此外,还有陈庆英、丁小文、辜静、王建智、王勉之先生等众多知名人士也无偿向本馆捐赠珍贵藏品。

(三)引进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有效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随着文物藏品数量的不断增多,为更好地提高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019年我馆引进了藏品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藏品部通过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把藏品征集、藏品录入、藏品账目管理、藏品保管、库房日常管理、数字资源库、藏品档案、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文物财务审计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将藏研中心本级管理的国有资产、藏研中心图书馆藏品和我馆藏品信息统一互联,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实现跨部门的重要业务合作机制。

(四)深入开展业务学习,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藏品管理与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藏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博物馆藏品部立足现有人员,严格遵守国家行业法律法规,坚持不懈践行“莫高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安全知识学习。每年坚持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到馆辅导。主动参加国家文物局等有关文博机构举办的科学保护技能授课,参与“互联网+”在线视频课程班,派专人赴各大博物馆进行深度学习与进一步交流合作。

(五)有效盘活库房藏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西藏文化博物馆组织举办馆内外展览合作、教育实践、学术研究活动,深入挖掘馆藏品内在资源,提高文物藏品利用价值。藏品部积极参与大中型展览12个,涉及藏品2000余件套。部门人员全程参加藏品遴选、信息采集、拍照、消杀熏蒸、出入库、包装运输、布展和撤展具体任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通过推出《丰功伟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废奴丰碑——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览》《康藏轺征——国民政府代表刘曼卿史迹特展》4个线上“云展览”,突出发挥藏品价值的最大化。在我馆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中,也会定期推送和更新馆藏品信息,真正让沉睡在库房里的藏品,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它们“苏醒”“活起来”。

三、总结

回望历史,西藏文化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离不开博物馆各部门同仁的协同配合。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要始终不渝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加大文物藏品保护力度,建立科学现代藏品管理模式,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