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雪域高原新地标!西藏历史文化的“活”地图开馆

发布时间:2022-08-14 15:4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王媛媛、李梅英 | 责任编辑:

7月8日,在欢快的牦牛舞中,西藏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西藏唯一一座集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堪称西藏历史文化的“活”地图。

▲6月30日拍摄的西藏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2017年10月,作为西藏“十三五”期间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总投资6.6亿元的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奠基动工。如今,焕然一新的西藏博物馆为广大观众送上了一场怎样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感受雪域高原的文化魅力。

▲上:开馆当日,观众在西藏博物馆参观。下:观众在西藏博物馆文创体验馆选择文创产品。

历时5年

打造“高原城市会客厅”

7月8日上午11时,距离西藏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尚有两小时,门外观众已排起了长队。

▲观众在体验全景演示系统。

13时,西藏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8岁的小朋友陈芃璋成为第一位观众,他是跟随父母从江苏苏州过来旅游的。“很荣幸成为第一位观众,我来这里主要是开阔眼界的。”他说。

走过特色鲜明的藏式大门、通过安检,进入新馆大厅,映入眼帘的就是玻璃透明金顶,观众纷纷驻足拍照留念。西藏博物馆馆长米玛卓玛介绍,“新馆安装了西藏跨度最大的玻璃透明金顶,将高原阳光转化为博物馆的天然藏品,形成‘会呼吸的大厅’。”

▲西藏博物馆新馆。图片来源:中建西南院官方公众号

西藏博物馆紧邻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建筑外观因袭传统藏式建筑特色,木作装饰与彩绘沿用千年民族工艺,与高原地貌、周边经典建筑、城市民居相辉映。新馆建筑面积近6.2万平方米,比老馆扩大了近5倍,这一“高原城市会客厅”将以更加迷人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据介绍,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5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类别包括考古出土文物、印章封诰、唐卡、古籍、造像、法器、瓷器、玉器、丝织品等18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西藏博物馆新馆在建筑体量、文物保存条件、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开馆当日,博物馆推出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和“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两个基本陈列。

特色文化盛宴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西藏

搭乘电梯来到博物馆二楼,便是“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基本陈列。6327平方米的展厅,共展陈2700余件(套)文物,其中300多件(套)文物为首次展出。展览分为“史前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代民国时期”“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5个部分,集中展示了西藏自治区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纵向涵盖数万年的西藏地方发展史,横向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是首次将西藏地方史与中国国家史进行全面贯通、系统穿插和无缝衔接的西藏通史陈列。

▲“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基本陈列展陈的双体陶罐。

双体陶罐、黄金面具、阿里岩画、铁柄铜镜……漫步展厅,西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似乎触手可及。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陶罐整体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代表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体现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西藏历史与文化”总策展人何晓东介绍。

来到“清代民国时期”版块,复原的驻藏大臣衙门门口立着两尊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引发观众围观。它们正是清朝中央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前的石狮,是清朝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重要历史见证。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折枝莲托八宝纹青花盉壶,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吉祥八宝等青花纹样,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揭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示西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是展览的主旨之一。”何晓东表示。

“在山的顶点,水的源头,山绵延、水长流,生命旺盛生长,相互依存,彼此尊重。” 镌刻在“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基本陈列前言上的一段话,道出了西藏各族群众的生存环境,也解开了这里多元民俗文化的由来。

“没想到草原上常见的乌尔朵在博物馆也能看到。”在牧区生活器具展陈前,拉萨市民旺姆高兴地说。

乌尔朵即抛石绳,是高原牧人用来驱赶牛羊或防御野兽攻击的必备用具,通常随身佩戴。“乌尔朵多以羊毛和牦牛毛手工编织而成,颜色丰富,利用绳索的根数和编织技法可编出不同宽度和纹样。此套乌尔朵是那曲市班戈县县级非遗传承人斯丹编制的。”“西藏民俗文化”总策展人吉如·巴桑罗布介绍。

特色服饰、林区木屋、牧区帐篷、水磨糌粑、骑马射箭……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复原场景,西藏民俗文化陈列通过“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庆文化”“时代之光”4个部分、700余件(套)展品,展示了西藏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庆传统,展示了高原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沉浸式观展

让博物馆成为教育基地

为了让观众能沉浸式观展、游览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新馆还添置了不少交互设备。在西藏历史与文化陈列中,观众可以触摸屏幕,“点亮”石壁上的岩画;触摸“那座岩画”标示,石壁上的羊等动物便动了起来,栩栩如生。通过皮央——东嘎石窟360度全景演示系统,观众可以清楚欣赏石窟内的壁画。

▲拉萨市第七中学学生旦增罗布正在记录自己戴上手套触摸文物仿制品的感受。

米玛卓玛介绍,“新馆目前已经搭建起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传播、智慧保护、智慧教育于一体的数字集成系统,未来还将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化博物馆建设。”

新馆还利用博物馆资源为西藏自治区中小学研学教育提供平台,建立了以5岁至13岁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儿童体验馆。场馆围绕“爱同胞、爱家乡、爱祖国”这一主旨思想,通过“拥抱自然”“祖国的花园”“传承文化”“对话历史”四大版块,设置丰富的多感官互动体验展项。

在“对话历史”版块,小观众们可以和博物馆里的“宝贝”亲密接触。开馆当天,来自拉萨市第七中学的旦增罗布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触摸清代珍珠冠仿制品。“我从电视上看了‘三星堆’发掘直播节目,对历史和文物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来到焕然一新的西藏博物馆,通过体验,我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旦增罗布兴奋地说。

作为博物馆参观的最后一站,西藏博物馆文创体验馆推出106种、近6万件文创产品,其中包括馆藏瓷器复仿制品、刺绣唐卡、景泰蓝器具、原创IP人物阿古顿巴和宁吉姆啦等,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观展结束后,再次回到“会呼吸的大厅”,缕缕阳光穿透玻璃金顶照进大厅,前来观展的人群络绎不绝,西藏博物馆新馆这个“高原城市会客厅”魅力十足。作为雪域高原上重要的文化地标,西藏博物馆必将发挥独特优势,讲好西藏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