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摘要

发布时间:2022-06-23 09:33:30 | 来源:西藏大学期刊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怿艺

藏学研究

(教育部名刊建设入选栏目栏目主持:拉巴次仁)

西藏考古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使命——访著名考古学家霍巍教授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霍巍先生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兼香港城市大学、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客座教授;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霍巍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馆学等,曾多次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先后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考古学报》《民族研究》《文物》以及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东方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西藏西部佛教文明》等学术著作多部,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他主讲的《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并两次荣获四川省教学一等奖。文章从霍教授的学术成果等出发,围绕西藏考古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对其进行了专访。

关键词:霍巍教授;西藏考古;历史;现状;使命 

基金项目:2021年度西藏大学校级培育计划项目“吐蕃丧葬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ZDTSJH-10

作者简介:夏吾卡先,男,藏族,青海黄南人,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考古与艺术史。

犏牛国考:苏毗与附国新论

妥超群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经前期研究,唐蕃古道的基本走向非藏北路线而是经由康藏地区前往吐蕃牙帐,其线路上的苏毗国王城位置就在今四川理塘。由这一研究结果继续探索,可发现苏毗与唐以前存在的附国在文献、地理上高度契合,二者应为一国。经考,苏毗的前身应系汉代旄牛夷、莋夷,其羌藏语全称可对译为“mdzo bod”,即“犏牛蕃”之义,隋代简称“bod”(附国)。对苏毗国位置和族源的新发现,也为汉文文献中“吐蕃”一词的来源问题以及8世纪中叶磨些人之族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犏牛国;苏毗;附国;新论

基金项目:2019年度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项目“中缅边境贸易通道历史变迁与现状调查”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9QZKK0603

作者简介:妥超群,男,藏族,甘肃肃南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入藏考察史、青藏高原历史地理。

16至17世纪中叶第巴吉雪巴与格鲁派之间政治关系的演变

才项卓玛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摘要:吉雪巴家族是格鲁派在西藏本土的主要扶持者之一,尤其在公元16至17世纪前叶该家族对格鲁派的扶持力度超过任何当时雄踞一方的贵族世家。公元15世纪初,吉雪巴家族开始在前藏崭露头角,慢慢地扩大其势力范围,成为帕竹第司治下最具势力的臣下。公元16世纪初,通过与仁蚌巴之间最后战役的胜利,吉雪巴得到了堆龙德庆所属吉雪南北两岸地区。从此该家族加大力度支持格鲁派在前藏的发展,两者之间建立了宗教上的供施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但是,1621年前后藏间的停战协议,导致吉雪巴与格鲁派的政教关系开始走向危机的边缘,尤其在1642年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建立以后,其政治地位发生颠覆性的转变。

关键词:第巴吉雪巴;格鲁派;政治关系;演变

作者简介:才项卓玛,女,藏族,青海海南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

百年以来维护党中央权威及对新时代“治藏方略”的启示

靳燕凌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维护党中央权威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纪律之一,它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百年的实践表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依靠健全的制度,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领袖个人与中央集体的关系,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需加强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西藏维护党中央权威及“治藏方略”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坚持党的领导及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本制度保证,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是重要人力支持,加强政治建设是重要政治任务,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是根本点。维护党中央权威是“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也为“治藏方略”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

关键词:百年以来;党中央;权威;西藏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延安时期纪念活动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21JY048);2022年陕西党史重点课题“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进程与经验”(项目号:2022HZ0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靳燕凌,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

西藏当代文学的神性与日常书写

——以次仁罗布的小说为例

周晓艳史金茹唐思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次仁罗布为代表的作家深入到西藏人的生活内部,以极其平实的、客观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还原真实的西藏,并从西藏人自身的生活态度出发去解释和表现在西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理念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新世纪藏族文学不一样的地域风貌和文学诉求。而神性,作为发现人性、映照人性的一种超越性维度,在新世纪的西藏文学表达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诗意空间的营造和道德力量的求索。

关键词:西藏;当代文学;神性;日常;次仁罗布

基金项目:2021年度西藏大学校级培育计划项目“西藏当代汉语小说叙事话语研究”(项目号:ZDTSJH21-13)、西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号:藏财预指〔2020〕1号)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周晓艳,女,汉族,湖北公安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文学与文化传播。

儿童本位、具身写作与文化呈现

——次仁罗布、意西泽仁儿童小说论

陈柏彤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藏族儿童小说是以儿童文学维度丰富中国故事、彰显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聚焦次仁罗布、意西泽仁的儿童小说,探讨两位作家如何立足现代儿童观塑造个性鲜明的儿童形象,以引领藏族儿童的精神成长,增强中国儿童文学形象的辨识度。引入具身理论分析两位作家对儿童文学美学规律的谙熟,如何将身体、心智和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具身书写体现成长主人公豁达的生命观。阐释两位作家将成熟的叙事方法引入儿童文学,使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融于故事情境,为儿童文学领域中国经验的表达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藏族儿童小说;成长书写;精神阐发;文化呈现;中国经验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儿童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7BZW028

作者简介:陈柏彤,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与儿童文学。

传统和现代的并行

——当代藏族文学中的主体性表达

欧阳婉竹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剧烈影响,也对当代藏族社群和个体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人们希望通过叙述这些改变更透彻理解历史、现代与族裔性的关系,传统和现代性的张力产生的影响因而成为当代藏族文学的重要主题,文本中的特定意象或隐喻既是这种张力的具象化,也是现代藏族人双重文化意识的反映。通过聚焦小说中不同个体表述变革经验的叙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主体经验表述中现代与传统的辨证共存,并以此探讨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对现代藏族人主体建构的影响。

关键词:藏族文学;阿来;次仁罗布;万玛才旦;主体性

作者简介:欧阳婉竹,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美国文学、族裔文学。

新时代涉藏国际传播中藏语专有名词罗马字母音译转写的规范化研究

索朗旺姆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新时代涉藏国际传播的主要任务是向外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消除歧义,展现西藏当下各方面的发展,统一国际社会对中国西藏的认知。目前当务之急是规范化藏语专有名词罗马字母音译转写,杜绝藏语专有名词翻译随意性强、译法多样导致的一名多译的现象。文章介绍了常见的几种藏语专有名词罗马字母转写及各自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藏语的音译转写方案,以达到促进规范化藏语专有名词罗马字母音译转写,提高涉藏国际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藏语专有名词;罗马字母音译;规范化;涉藏国际传播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藏大学科研培育基金提升计划项目“西藏自治区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译写规范化研究”(项目号:ZDTSJH19-10);服务领域英语译写规范化研究和标准制定”(项目号:SK2019-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索朗旺姆,女,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与研究。

藏文字典编纂中同音字“མགོ”与“འགོ”的义项分解

冷本扎西①尕藏扎西②多拉③

(①③青海师范大学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08

②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藏语同音字“མགོ”与“འགོ”的正字问题和字典义项分解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文章通过语料库、文献、正字书及词典四个领域对两个同音字的历时使用及分布进行了计量研究和语义转移的认知解析,归纳了“མགོ”的九个义项及“འགོ”的四个义项,并得出二者不能混用的结论。同时,认为字典中同音字及多义词的义项概括和分解应依照“义点展示,义系排列,义项分解”的程序,结合微观义点显示和宏观义系把握来进行分解。

关键词:字典编纂;藏文字典;同音字;疑难字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藏文大字典>(藏汉对照)编纂研究”(项目号:21VJXT013)、2020年度青海省科技厅项目“基于神经网络的藏语短语自动识别与抽取技术研究(项目号:2020-ZJ-704)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冷本扎西,男,藏族,青海黄南人,青海师范大学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藏文信息处理。

拉萨大昭寺鎏金银壶及吐蕃金银器相关问题再探究

祝铭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拉萨大昭寺中心佛殿二层松赞干布殿内供奉一件大型鎏金银壶,该银壶一经发现就备受学界关注,先后有十数位学者针对这件器物撰文研究,内容涉及银壶的风格、产地、年代等方面。由于该器物原件一直未公开展出,一些研究是基于照片或复制品展开的。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这件器物,文章对银壶的形制、纹样及细节部分进行介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这件器物进行讨论,认为银壶与吐蕃时期典型金银器的制作传统有明显差别,其在造型、工艺、纹饰题材等方面均显示出与古代伊朗艺术的密切联系,在银壶的装饰纹样中还包含若干来自敦煌的因素,其理想的制作地点可能是敦煌地区,制作的时间大致处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中期之间。

关键词:大昭寺银壶;吐蕃金银器;古代伊朗艺术;敦煌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元1—10世纪青藏高原与北方草原地带的文明联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CKG018

作者简介:祝铭,男,汉族,吉林延边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考古。

关于萨迦寺及其周边出土擦擦的初步考察

索朗旺杰①扎邓②

(①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②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近年来,萨迦寺及其周边遗址相继出土一批擦擦。这批擦擦大多为萨迦寺历代法王、高僧大德灵塔和佛像的装藏圣物,部分擦擦年代较为明确,其题材涉及萨迦派尊崇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神和佛塔等,反映出这一区域萨迦派教法传承体系、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和艺术变迁。这批擦擦分布集中、主题统一、延续时间较长,可将其统称为“萨迦擦擦”。文章对这批材料进行细致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不同时期擦擦的工艺和风格特点,并将其分为吸收与借鉴、融合与创新和发展与繁荣三个阶段。

关键词:擦擦;萨迦艺术;萨迦派;藏传佛教考古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西藏山南贡嘎斯麦遗址出土擦擦整理研究”(项目号:2020M673204);2022年度西藏大学青年博士发展计划项目(项目号:DZBS202206)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索朗旺杰,男,藏族,西藏山南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站博士后,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考古与藏族文化。

北京民族文化宫存有关明成祖赐大乘法王诏书的书信手稿研究

杨天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存有一封大乘法王贡噶扎西向萨迦寺僧众转述明成祖赐大乘法王诏书的书信手稿,汉文史料未见记载。文章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通过校勘、翻译和考证手稿内容,提出并研究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明成祖与大乘法王的关系。明成祖对大乘法王非常认可和重视,大乘法王和萨迦寺僧众对明成祖的统治也给予高度认同,双方的认可与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直接上溯到元朝,体现了明朝在治藏策略上对元朝的承继和超越。第二,关于明成祖是否信奉藏传佛教。大乘法王认知下的明成祖信奉和修行藏传佛教,这与汉文史料记载相左,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第三,关于收回萨迦大殿。该手稿披露了大乘法王向明成祖请求收回萨迦大殿,以及收回后如何管理萨迦大殿等关键历史信息,表明了大乘法王对收回萨迦大殿作出的艰辛努力,体现了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治理。

关键词:明成祖;大乘法王;书信;诏书

作者简介:杨天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历史与文化、汉藏关系。

浅谈历史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以二世策墨林诺们罕事件为例

张慧敏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资料的公布,人们对历史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利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历史档案在历史研究中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阐释历史档案涵义的基础上,以西藏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即二世策墨林诺们罕事件为例,具体说明历史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及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历史档案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档案;历史研究;二世策墨林

作者简介:张慧敏,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地方近代史。

藏族民间舞蹈助力“健康西藏”建设的探讨

尼玛欧珠

(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出发点,对藏族民间舞蹈助力“健康西藏”建设作了探讨。认为藏族民间舞蹈无论从追求健康的角度,还是从健身娱乐的功能,都将丰富“健康西藏”建设的文化内涵。提出要发挥藏族民间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优势,丰富西藏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健康西藏”建设,服务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健康西藏;建设;全民健身

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藏族民间舞蹈与藏区学校体育课融合发展研究”(项目号:19ATY01);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西藏特色民族舞蹈融入体育课程建设与路径研究”(项目号:XZJKY193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尼玛欧珠,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学、传统体育学。

藏传佛教领域学术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1998-2020)

——基于CSSCI索引文件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1)

摘要:文章基于收录于CSSCI数据库(1998-2020)有关藏传佛教研究的959篇期刊论文,利用CiteSpace、VOS⁃viewer、Gephi等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围绕整体发文情况、核心研究群体、学科研究基础、研究主题解析四个方面,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进行量化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梳理近二十年来藏传佛教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脉络,识别学术前沿,展望发展趋势,拓宽研究领域的视野。

关键词:藏传佛教;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现状趋势

基金项目:2021年度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21MDZL31

作者简介:塔娜,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文化、图书情报。

西部论坛

(栏目主持:图登克珠)

以史鉴今深入研究阐释西藏历史人物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达瓦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大一统的基本国情和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着眼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西藏历代杰出爱国进步代表人物为对象,提出了深入研究阐释西藏各族历史人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历史贡献之三个维度重要内容,并以典型列举等形式,阐述了在多元一体国家形成过程中、在西藏地方历史的关键节点,西藏各族爱国志士引领时代潮流、架起中央与西藏地方桥梁、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西藏;历史人物;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贡献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西藏宗教代表人士的历史贡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21-GMG-039

作者简介:达瓦,男,藏族,西藏山南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

格萨尔史诗的新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丹珍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格萨尔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

摘要:格萨尔史诗新实践,指向“活形态”传承的“生生不息”以及“动态性”发展的多样性。“新实践”在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生成的新文化档案,以及格萨尔史诗陈述方式和实践层次的多样性,强调实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传统”,从艺人说唱到书面文本,从集体记忆到个体创作,从传承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到多样性实践,格萨尔史诗传承新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属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文化创新、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新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新女性写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fnzx034-2022

作者简介:丹珍草(杨霞),女,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格萨尔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格萨尔史诗、藏族文学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汉藏堪舆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颜亮①张玉田②

(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②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历史上汉地的堪舆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日趋完善,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堪舆知识的传播,彼此接触、选择、融合,最终汉地堪舆文化被藏族吸收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萨谢(sa-dpyad),逐步影响藏地天文历算、宗教信仰、建筑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既与汉地堪舆文化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堪舆文化形态,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汉藏民族文化-基因共在演进的理论/实践化呈现。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传播;堪舆知识;汉藏民族

第一作者简介:颜亮,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在站博士后,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与民间文艺、文化传播、文学人类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关系辨正

王海璇洪向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西藏作为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其发展早已深嵌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贯通于民族融合的发展大势中,成长于共御外侮的英勇斗争中,奋斗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实践中。因此,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重逻辑的独特内涵,探析其在建设美丽幸福新西藏建设所提供的价值遵循,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奠定价值基础,进一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

关键词: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ZD028

第一作者简介:王海璇,女,汉族,山西临汾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理论意蕴、历史逻辑及实现机制

万金鹏刘文珍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中央提出的关于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西藏发展领域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发展与共享三个维度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从上述三个维度处理民族问题与涉藏问题的延续与发展。在实践中,需要从理念、机制、措施等三个层面加以落实。

关键词:西藏;高质量发展;价值论;实现机制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1BKS168

第一作者简介:万金鹏,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

积极推进西藏地区藏传佛教中国化实践路径探析

次仁多吉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文章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层面分析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必要性,分析了当前西藏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在宗教管理和宗教自身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构建法治体系、提升宣传教育能力水平、代表人士培养、深化反分裂斗争、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着手发力,不断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关键词:西藏;藏传佛教;中国化

作者简介:次仁多吉,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自治区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西藏边境口岸藏医药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对策研究

钟鸣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当前西藏边境口岸藏医药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产业集聚效应未完全释放,存在海关监管不细化、企业及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不足、国际技术绿色壁垒等问题。综合分析上述因素,提出深化边境口岸海关放管服改革,完善特种基础设施及多类型、多层次藏医药园区建设、加大沿线各国间医学文化交流、以边境口岸藏医医疗旅游带动边贸发展,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搭建稳定结算体系与金融支持网络等对策建议,以此致力于提升西藏边境口岸藏医药对外贸易整体水平。

关键词:西藏边境口岸;藏医药;对外贸易;水平提升

基金项目:2021年度兰州财经大学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JYYZ202104

作者简介:钟鸣,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民族经济、跨国经济交往与流动。

数字能力与农民收入

——基于中国西藏民生发展调查数据

臧敦刚李方华蒋远胜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数字能力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民增收则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力源泉。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使用2019年西藏农牧区民生发展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能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能力将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了14.3%,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选取受访家庭与村委会相对海拔高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处理后,结果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能力显著增加了牧区、混合区和发展非农经济村农民的收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在数字能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发挥17%的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得出加快数字供给、缩小三级数字鸿沟和提升数字人力资本等政策启示。

关键词:数字能力;农民收入;人力资本理论;西藏;民生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民生满意度持续改善机制:基于拉萨市农牧区大型入户调查的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71964031

第一作者简介:臧敦刚,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三农问题、涉藏地区经济发展。

具身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林源源邵佳瑞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基于西藏网络游记文本,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具身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认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活动、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具身感知、意动意象是游客感知到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主要要素;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生成途径,研究识别的各主类属均可围绕该核心范畴展开;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的生成具有历时性特征,基本遵循“游前想象、神往-游中具身感知-游后情感升华”的基本架构动态变化。

关键词:西藏;目的地意象;具身;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共享体验的旅游者忠诚度研究:理论拓展与实证检验”阶段性成果,项目号:71704072

第一作者简介:林源源,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消费者行为。

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现实梗阻及突破路径

旦知草王丹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摘要: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省域的西藏承担着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使命责任,这决定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才能促进西藏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推进西藏区域发展模式转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的必然诉求。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的特殊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绿色发展意识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绿色科技创新滞后、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现实梗阻。面对这些困境与梗阻,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让绿色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积极探索建设生态高原、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完善绿色制度机制等新路径,从而促进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时代诉求;现实梗阻;突破路径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BKS075

第一作者简介:旦知草,女,藏族,甘肃甘南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空间建构视域下吉隆口岸社会结构与社会治理

薄辉龙①徐君②

(①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②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民族走廊”与边界交汇的口岸地区成为国内和国际多元族群聚集的社会空间,呈现出多元性、交集性、区隔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口岸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叠加空间。在口岸建设与开发的初期,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受生计互动模式、地域认同策略以及文化逻辑的影响,形成了居住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互嵌、公共交往和文化结构区隔的格局,呈现出“马赛克”化的结构特征。文章通过剖析吉隆口岸社区案例,认为在面对口岸建设新议题,不仅应注重口岸地区的地缘经济战略,更需要注重地缘文化战略意义,增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力,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交往空间和文化交流空间,创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载体,实现国内和国际双重维度的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口岸;社会空间;互嵌;区隔;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汉藏交流现状及特点研究(改革开放至今)”(项目号:17JJD850001)、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暨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薄辉龙,男,汉族,河北衡水人,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岸人类学。

边境安全共同体:中国—尼泊尔边境安全的协同治理

姬广礼①戴永红②

(①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②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中尼两国传统友好、互相依存,“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以及相似的边境安全威胁使得构建中尼边境安全共同体成为可能。边境自然环境恶劣、跨境犯罪频发、尼泊尔治理能力偏弱、政局更迭频繁、美西方国家和印度的干扰给中尼边境安全治理带来挑战,威胁边境安全稳定。中尼边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通过共同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方式实现,构建边境安全共同体是边境协同治理的最终目的。首先,通过建立边境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保障我国边境的安全。其次,重视尼泊尔的战略价值,加强与尼泊尔的协同合作,确保中尼边境的共同安全。最后,统筹边境安全与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实现中尼边境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安全共同体;边境协同治理;中国;尼泊尔

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安全格局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7ZDA045

第一作者简介:姬广礼,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南华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政治学。

教育教学研究

钟摆式”就学:进藏职工子女两难选择与政策建议

——基于补偿性公平视角

邢俊利①邹亮春②薛姣③

(①③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②中共宜春市委党校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为了解进藏职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处境与就学状况,研究选取843名进藏10年以上的进藏职工为样本,对其未成年子女的就学轨迹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进藏职工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学段变化”为节点在高原与平原之间“钟摆式”就学。高原气候适应状况、家庭资源配置变化、西藏教育质量是关键影响因素。无论从平原流向高原,还是从高原返回平原,非此即彼的就学选择背后隐藏着一系列进藏职工调动家庭资源与现实博弈的过程,更是“两难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无论是基于对处境不利儿童少年教育权的保护,还是基于对进藏职工贡献的弥补,建议均应对其进行教育补偿,政府可通过建立就学诉求与回应制度、完善内地就学政策并增强其执行力度、增加“内地西藏班”学位供给等举措解决进藏职工子女就学问题。

关键词:进藏职工;随迁子女;留守子女;就学选择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进藏职工子女内地就学政策执行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BGL231

第一作者简介:邢俊利,女,河南鲁山人,西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基础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增进西藏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内在逻辑

马超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西藏时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西藏各族群众增进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关键举措,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为理论立足点,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关系着眼点,以揭批十四世达赖集团反动本质和分裂祖国图谋为问题聚焦点,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为实践着力点,才能够推动其稳步有序实现,打牢西藏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认同的思想基础,聚力奋进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伟大祖国;西藏;反分裂斗争;爱国主义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CKS051

作者简介:马超,男,满族,河北丰宁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援藏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家治理与文化建设。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