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藏族生产性节日

发布时间:2022-06-06 10:41:52 | 来源:西藏民俗文化 | 作者:陈立明 曹晓燕 | 责任编辑:刘怿艺

藏族的生产性节日分

农事节日和牧事节日两类。

农事节日主要有春播节和望果节,

牧事节日有牧羊节和种类繁多的赛马节。

农事节日

春播节

春耕前,西藏各地都有规模大小不一的节日活动,或以村寨为单位,或三五户联合,集体举行仪式,祭祀掌管庄稼丰收的土地神。因各地气候有别,举行活动的时间和礼仪习俗不尽相同。

根据物候特征和择算的开播吉日,全村人着盛装,带上酒、糌粑和各种供品,到地中祭祀土地神。祭祀地点通常选在当年最先破土开耕的最好耕地上。人们竖经幡,燃桑香,献供品,念祷词,祭祀土地神,祈求神灵保佑当年风调雨顺,无虫、霜、雹等灾害,庄稼丰收。祭祀毕,人们始破土耕田。西藏各地传统的耕作方式均为二牛抬杠。此时的耕牛打扮一新,牛的前额抹有象征吉祥的酥油,头上悬挂彩结,轭木上插旗幡,有时牛尾也用彩线装饰。日喀则一带在耕牛头部插用牦牛尾做的“热阿”。“热阿”涂三色,下红中黑上白,有时“热阿”上部用白色的鹰羽扎制。许多人家把“热阿”置放于耕牛那两只高挑的牛角上。新耕第一犁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把犁,播撒第一把种子则推举与当年属相相合、大家公认有福运的妇女承担。耕犁的是福运,播撒的是希望,人们格外重视。当天只象征性地耕作一小片田地,然后大家聚集田间地头,饮酒欢庆。正式的耕种是在三五日后。此间,人们利用闲暇,尽情欢乐。

望果节

“望”(vong)藏语意为“田地”,“果”(skor)是“转圈”,“望果”就是“绕田地转圈”。这个“转庄稼地的节日”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农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

望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最初是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的大地崇拜仪式,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广大农区,尤以雅隆河谷最为盛行。据史料记载,到第九代赞普布代贡杰时(约当公元2世纪),引进了苯教内容。其主要活动为:以村落为单位,绕本村土地转圈。队伍最前面由捧着祭香和高举旗幡的人引道,苯教巫师举“达达”(五色彩箭)和羊右腿领队,后面紧跟手拿青稞穗和麦穗的村民。转完田地后,把谷物穗入谷仓,以“收地气”,求丰收。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遂带有宁玛派色彩,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产。14世纪始,格鲁派渐居统治地位,“望果”活动更渗透了格鲁派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像、背经文。从这时起,“望果”活动成为藏族固定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现在拉萨地区农村望果节的主要活动有骑马绕行田地和赛马等活动。在庄稼已成熟的开镰前夕,确定吉日过节。骑手提前一两日为马匹披红戴彩精心装饰后,于节日当天着节日盛装,汇聚于村口。人们在离家前,在灶台前放一束麦穗,向灶神敬献丰收的“粮新”,祈求灶神护佑。人们集中后,在通往田地的路口点燃神烟,然后骑手在前,背经书的老人们在后,绕着麦浪滚滚的庄稼地转圈。边转边念祷,祈愿粮食大丰收。转完田地后,人们集中于先前指定的地点,举行赛马、角力、歌舞等竞技娱乐活动,欢庆3~5天,然后开始紧张的秋收。西藏各地的望果节习俗大同小异。1997年9月(藏历七月),笔者曾在措美县的一个乡村观看了村民的节日活动。当时全村男女老幼均穿节日盛装,集中于村寨内的寺庙广场前。出发前从寺中取出经书用红绸包裹,由几位年龄稍长的人背负,十多名男女青年高举旗幡走在队伍前面,后面走背经书的人,再后是着盛装提酒拿供品的村民和儿童,一路浩浩荡荡绕行田地。转完庄稼地后人们举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欢度节日,整个村寨洋溢着热烈、祥和的气氛。

牧事节日

牧业生产是藏族主要生产活动方式之一。生活在羌塘草原的牧民同农区人民一样,有着属于他们的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节日。最负盛名的节日非夏季举行的草原赛马会莫属,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部落性的牧事节日。

那曲赛马会

藏历六月至八月,是藏北草原的黄金季节。万里长空碧蓝如洗,和煦的阳光照耀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大地似铺设了柔软的绿毡,姹紫嫣红的山花竞相绽放,流水淙淙,牛羊徜徉。经历了长达数月冰封雪冻和寒风磨砺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起,尽情享受这一美好季节带给人们的欢乐。历史上,各个部落、宗(相当于县的行政建制)在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夏季均举行赛马会,他们形象地称之为“亚吉”(dbyar-skyid),意为“夏乐”。现在,除那曲地区每年一度在地区所在地那曲镇举行大型赛马会外,各县及区乡还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赛马会。

那曲赛马会规模盛大,极为隆重。

节日前几天,藏北各地牧民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带上青稞酒、酸奶子等各类食品,带上各类图案美丽的帐篷、卡垫,骑着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一时间,平时空旷平静的草原突然热闹起来,出现了一个神话般的色彩斑斓的帐篷城。

节日期间,赛马场上彩旗飘动。赛马场两边站满了观众,观看骑手们精彩的表演。人们不时为骑手呐喊助威,惊叹声、呼叫声不绝于耳,场面气氛极为热烈。

比赛项目有大跑、小跑、走马、骑马捡哈达、骑马打靶等项目。“大跑”主要是速度比赛,有起点和终点,鸣枪或吹哨为号,众马齐出,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定名次。“小跑”和“走马”则除了比速度外,还得看马步是否平稳、走得是否好。骑马捡哈达、骑马打靶等马术表演比赛,一般在大跑、小跑、走马之后的日子举行。两种比赛均是分小组参赛。哈达横放在地上,靶子立在路边,比赛时一匹马在前引路,其主要任务是给后面捡哈达或打靶的马引导一条最佳路线,离哈达或靶子不远不近。第二匹马则紧紧跟随,骑手在飞跑的马上侧身挂体,捡起地上的哈达,哈达间隔横放,捡得多者为胜。如果是骑马打靶,则第二匹马的骑手同样是紧跟第一匹马从场地一侧横跑过去,在飞跑的马上从背上取下枪支,在头上旋转一周,瞄准马侧面的靶子开枪,然后耍个花样,顺势将枪背在背上。有的地方还有骑马点烟、马背倒立等表演。

赛马会期间往往还穿插着举行摔跤、举重(一般是举石头,也有举沙袋的)等体育比赛。

赛马会的各种比赛拿名次者都有奖品,民主改革前的奖品多为哈达、马、牦牛、绵羊、长枪、藏银等。现在除哈达等物之外,还奖茶叶和人民币。

赛马会也是社交娱乐的集会。夜幕降临之时,人们自发地围成圆圈,唱歌跳舞。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娱乐时光,也是年轻人追逐情侣的好时机。

藏北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人们难得集中,以前部落的头人都利用赛马会牧民集中的机会收税,并处理部落内一年来的各种事务。商人们往往也赶到赛马场交换商品。特别是大型的赛马会,更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大好时机。赛马会实际上是人们进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经济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现在,那曲地区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已闻名遐迩,成为藏北一年中最主要的节日活动。参加赛马会的人不仅有当地的牧民和单位职工,拉萨、山南、日喀则和林芝等地都有许多人前往,来自内地和海外的游客也蜂拥而至,有时参加人数达数万人。赛马会已成为集娱乐竞技、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和经贸活动于一体的大型活动。

阿里“噶尔恰钦”节

“噶尔恰钦”节是阿里地区以赛马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个节日始于公元1683年。当年,为了纪念在阿里与拉达克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为了颂扬智勇双全的藏族将军甘丹才让拜桑布的辉煌功绩,在噶尔雅萨(意为执政官员噶尔本的夏居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举行了传统的赛马等活动。以后便形成定制,每年藏历八月初一至十五举行为期5天的“恰钦”(定例)盛会。

节日活动从藏历七月开始准备。由于阿里地广人稀,噶尔本官府于七月一日便向各宗(县)、各本(乡)头人送达通知,令其挑选骑手、训练马匹以及准备盛会上表演的“鲜舞”。

藏历八月初八日,全体参赛者到噶尔雅萨报到,九日,有关人员检查及核对马匹、骑士、配备的表演工具等。十日聚会、试赛、熟悉赛程路况后,在参赛马颈上盖官府印章。十一日上午,骑马比赛在极其隆重、热烈的气氛中举行。首先是大步疾驰式比赛。当东方刚出现鱼肚白,参加比赛的骑手们便立刻起身,为自己的赛马进行精心打扮,即用各种彩布把马鬃编织得笔直挺立,双耳间的长毛捆扎成一结,好似一彩棒插在脑门上,马尾巴也用各种彩布捆扎而成,宛若一根弯曲的敲敲槌。在马背上只盖一块薄垫,用肚带系好,还用黏性极强的红土在马后腿上印上“雍仲”或“六字真言”等,并给赛马喂一些新鲜牛奶、茶水或最洁净的泉水。

骑手们头戴锥形帽,身着无左袖衣。据传,这是当年甘丹才让拜桑布被敌军围困,尽力冲出时,敌军把他的帽子射飞了,他便立即撕掉左袖,在头上盘缠成锥形帽子,以后,阿里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勇猛和智谋,这一奇特的装扮法一直沿袭下来。

比赛开始前,骑手们一字排开,马有的嘶叫着,有的扬蹄而立,性子暴烈的马恨不能立即奔腾,骑手们双手使劲拉缰绳;有的马划破嘴角鲜血直流,有的骑手实在控制不住,马便扬长远去失去夺冠良机。当起跑令号角一声长鸣,顿时尘土飞扬,如箭矢齐发。在赛跑的过程中,骑手们必须掌握时间、地形、距离等,马的耐力、爆发力、速度都要求很高,骑手采取的对策也需高明,既要具备先声夺人的胆量,又要具备后发制人的谋略。

两名噶本坐在赛场终点的扎西唐杰(吉祥平地)看台上,左边按官衔大小落座,身着适于各自身份的服装。有佩戴各种得体装饰品的四名宗本、六个本的正副头人、各驿站头、根保等。右边坐着来自境外尼泊尔、印度喜马偕尔帮、北方帮和拉达克、库努、搁尔夏、巴尔提斯坦、觉良、克什米尔、卓尼等地邀来的客人、贵宾。而跑道的两边分别站立着前来观看比赛的众多百姓,个个翘首等待着渴望已久的本次大赛头号英雄的出现。

当冠亚军的马腾跃疾驰,跨过终点线时,所有在场的观众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狂欢着,沸腾着,骑手不断博得人们经久不息的喝彩声及欢呼声。人们把手中无数条洁白的哈达投向空中,五六个妙龄女郎穿着华丽的藏装,给夺冠英雄奉献上阿喜哈达,敬上青稞酒。观众赞不绝口,奔走相告,比赛达到第一次高潮。

疾驰式项目赛完后,接着进行小跑的“步伐平稳式”比赛。参加步法平稳式比赛的骑手们在各自的赛马背上铺四种花色的垫子,表层的最为豪华漂亮,上面织有五彩缤纷的图案,马鞍子也十分昂贵美观,其基座由名贵的檀香木做成,外面用白银镶嵌,华贵雅致。骑手们头戴蒙古帽,身穿锦缎面的洁白羔羊皮长袍,边上镶着珍贵的水獭皮,足蹬黑色牛皮靴,英姿飒爽,他们一般都是成年人。其赛程及规则与大步疾驰式赛法相同。赛完后,两种赛法参赛者前十一名可获得奖品。

十二日上午,举行各种骑术表演活动。赛场上一批批威风凛凛的武装骑士催马扬鞭、风驰电掣般地来回奔驰。骑士们从藏袍兜里取出一块块石头,用力砸向一头用糌粑团做的身高约半米的野牦牛塑像,当它被砸碎后,将一把空烟斗搁在平地上。接着老、中、少三代骑手上场。先是少年骑着骏马疾驰过来,以其极敏捷的身子从腾越的马背上往右一倾,把烟草装进烟斗里,紧接着中年人也以同样的动作,用藏式火镰给烟草点燃火,最后,老年人胸有成竹地奔驰过来,以其十分纯熟老练的动作捡起烟斗,兴高采烈地边呼喊边抽烟扬长而去,他们这一令观众眼花缭乱、魔术般的动作,难度颇大,没有高超的技能和功夫是难以完成的。

接着,五名品貌出众的少女各自拿来一个大章嘎(藏币),分别放在跑道右边插有小旗、食指深的一个小土坑里,让身强力壮、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们凭借各自高深的骑术,从奔驰的马背上伸手拾起章嘎,谁拾起小土坑里的章嘎,谁便是章嘎女主人心目中的王子,于是好汉美人成双成对,并得到在场观众的赞赏、敬佩和羡慕。然后骑士们在驰骋的马背上举起火药枪,转身向后面几十米远的靶子射击,弹无虚发,颗颗射中牛眼大小的靶心。在距下一个吊靶只有十多米的距离,他们又在顷刻间急速举起弓箭朝着靶子射去,观众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最后骑士们自由自在地按照各自精湛的马术表演大展其才,有的在马背上比武对垒、有的在马背上直立、倒立、倒躺;有的在快速驰骋的马背上忽而左脚着地,忽而右脚落地;有的在腾越的马背上做前后滚翻动作及三百六十度转圈等难度极高的动作;有的在奔跑的马背上从地上伸手捡哈达、砖茶、硬币等;有的平躺在马背上,用右手把一碗酒自马脖子底下平端过去,又用左手极灵巧地接住,并不洒一滴地喝进肚里;还有两名骑手各骑一匹马,在并行奔跑中突然间同时跃起轻捷的身子互换坐骑……这些精彩纷呈的马术表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观众惊叹不已。

当日下午,来自普兰、古格、日土、噶尔等地的老、中、少骑手欢聚一堂,开始跳为期四天的极富阿里地域特色的“鲜舞”。他们身着五彩夺目的服装,佩戴各种价值昂贵的装饰品,载歌载舞,平日宁静的噶尔雅萨此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盛会期间,还进行大规模的贸易交流活动。牧民用羊绒、牦牛绒、绵羊毛、各类皮张、盐、碱、药材,换取各类布匹、糖果、日用品、炊具、干果和装饰品等。旧友重逢,结识新友,还互约来年盛会上需要的各种商品,给双方带来极大的便利,这样,每次盛会都程度不同地促进了阿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还在此期间进行一年中最大规模的征收赋税活动,当地百姓一年中的部分劳动成果交付给政府。

今天,阿里地区取代恰钦盛会的是规模空前的物资交流会。

江孜“达玛”节

“达玛”节是后藏江孜一带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内容为跑马射箭。这个节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该节日起源于江孜。这个节日最初似与生产活动无关,属纪念性的节日。据传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的祖父帕巴桑布,是萨迦王朝的内务大臣,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声望。他逝世后,他的弟子每年为他举行祭祀活动,后因战乱中断了。到公元1408年,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恢复了祭祀。时间从藏历四月十日至二十七日。从二十八日开始进行娱乐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展佛、跳神、跑马、角力、负重等。这些活动全由法王的部下、兵丁、佣人承担。到了扎西绕丹帕(公元1447年)统辖江孜的时候,娱乐活动中增加了骑马射箭。至此正式形成了江孜达玛节。

江孜达玛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并做赛前准备。第二天赛马。第三天射箭。比赛结束后,人们在近郊林卡欢宴几日。

如今,江孜达玛节仍每年举行,规模和活动内容都比过去大而丰富。节日期间,参加表演的人均着古装,打扮成当时的兵丁和官员模样。除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角力、抛石等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娱乐项目。当地和远道而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均穿华丽的节日盛装,带着丰盛的食品,尽情歌唱饮宴,欢度佳节。节日期间,还举办大型物资交易活动。江孜达玛节的影响正一天天扩大。

选自《西藏民俗文化》

陈立明曹晓燕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