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辉: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西藏自治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03 14:41: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黄东辉 | 责任编辑: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将其与全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我国五大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五大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规律。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和四大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通过分析得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但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较落后。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支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友好发展,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实现开放式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西藏经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黄东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中图分类号】F0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21)05-0080-09

一、西藏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重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452倍,并且连续2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西藏GDP实现1697.82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由1965年的241元增长到2019年的48902元,西藏城乡居民的收入也迅速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0余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797元。2019年,西藏民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01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1元,增长13.1%。

2019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及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区党委九届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补齐短板”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区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社会事业进步明显。在“坚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七个方面努力扎实工作,积极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西藏与全国经济发展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西藏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对上述西藏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西藏经济发展自和平解放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97.82亿元,增长了数百倍。由此可见,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在高位运行。

由表1数据及图1西藏和全国的GDP增速变化趋势可见,近十年来西藏与全国的GDP增速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规律【Q=AF(L,K),其中Q是总产值,A是全要素生产率,F是函数,L是劳动力投入,K是资本投入】,经济增长由快速增长转向慢速增长。西藏和全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表明,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投资驱动型增长渐近饱和;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国际贸易恶化,需求驱动型增长也受影响。西藏GDP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其增速下降明显,在未突破2000亿元经济规模之前经济增速下降较快,可见西藏与全国经济增长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在未来都有必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和推进创新型驱动增长。

(二)西藏与全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与效率分析

西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分析主要从西藏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结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和产业发展效率(运用劳动生产率指标分析)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衡量西藏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就是地区生产总值(GDP)。近10年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较快。2010年,西藏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13亿元,占比为13.4%;第二产业增加值163.92亿元,占比为32.3%;第三产业增加值275.41亿元,占比为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19元,增长11.2%。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9.73亿元,占比为7.8%。2010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4.19亿元,占比为24.5%。201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97.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9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902元,比上年增长6.0%。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2%、37.4%、54.4%,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1个百分点。2019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1.72亿元,占比为7.8%,与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比相比保持不变,工业发展稳定。2019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3.90亿元,占比为29.7%,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5.2个百分点。

从表2可以发现,西藏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差距相对缩小(由图2可见)。而工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一直远低于全国平均工业比重(由图3可见)。建筑业比重则恰好相反,即西藏的建筑业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比重(由图4可见)。西藏第三产业比重则略高于全国平均比重,近年来趋于一致(由图5可见)。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可知,西藏的工业较为落后,所以西藏工业产值比重较低,这样就突显了西藏的建筑业比重较高,同样也解释了西藏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而劳动生产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表5中数据可见分析结果)。表3中数据表明,西藏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全国比重更高,说明西藏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将来转移就业任务还很艰巨;西藏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低,与全国比重相比差距较大,说明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在解决就业上还有较大空间;西藏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与全国比重基本一致,说明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西藏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人员结构与全国同步发展。结合西藏和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与从业人员数,就可以分析西藏和全国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如表6中数据所示。

表6中数据表明,西藏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及综合产出率低,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西藏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近年来差距有拉大的迹象,所以应加大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第三产业方面,近年来西藏劳动生产率水平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就对西藏第三产业发展质量的提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通过对西藏和全国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刻了解西藏产业发展基础的不足,从而可以对症下药,有效地实现西藏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结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关发展的精神指示,我们要重点做好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规划建设好高原特色农牧业、绿色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和智能信息经济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据西藏地区的特色资源禀赋而设计,是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技术方法来提升发展的。这些产业就是西藏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围绕这些产业的发展,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税收支持、政策引导支持和人才培育引进等基础事业建设工作。唯有统筹运营人财物等各项资源促进西藏特色产业扎扎实实发展,才能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藏与其它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结构的比较分析

(一)五大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由表7中数据可见,五大自治区的GDP增速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新疆自治区GDP增速是先升后降。从GDP总量来看,五大自治区的GDP中超1万亿的有三个自治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率先突破1万亿(2010年为11655亿元),2019年GDP总值(17212.5亿元)仅次于广西自治区(为21237.14亿元)。广西自治区GDP总量2011年突破1万亿(总值为11714.35亿元),新疆自治区GDP总量2017年突破1万亿(总值为10920.09亿元)。在五大自治区中,西藏和宁夏的经济体量较为接近。西藏2015年GDP突破1000亿元,宁夏2008年GDP突破1000亿元,2011年突破2000亿元。西藏自治区面积是宁夏自治区面积的十几倍,但西藏人口仅为宁夏人口的一半,西藏地处偏远高原,宁夏与内地较为接近,因此,两个自治区各有优劣势。比较而言,西藏经济增速的拐点在2015年(突破1000亿元的年份),宁夏的经济增速拐点在2011年(突破2000亿元的年份)。可见,西藏经济增长起点晚,经济增速拐点发生的经济规模偏低,需要转型升级以突破经济增速瓶颈。

(二)五大自治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分析近10年来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三次产业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近10年的产业发展结构。通过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提取五大自治区的三次产业比重数据,分别由表8、9、10所显示。五大自治区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变化情况分别由图6、图7、图8表示。

由图6可见,我国五大自治区近10年来第一产业占比均在下降,其中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幅度最大,可能是由于第二、三产业占比上升较大的缘故;其次是新疆自治区,其第一产业下降幅度也很大,可能也是二、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其他自治区下降幅度较小,其中广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产业占比在近年来有所增长,这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产业的结果。

由图7可见,我国五大自治区除西藏自治区外,第二产业占比均较高。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其他依次是宁夏、广西和新疆自治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持续波动不定,近年来有所下降。五大自治区中,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占比最低,但近10年来持续递增,可见其发展势头良好。

由图8可见,近10年来我国五大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基本稳定,稍有波动。其中,西藏自治区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近年来均在50%以上),这是符合西藏自治区发展定位的;其他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占比基本雷同,宁夏自治区的稍高。总之,近年来我国五大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是良性的,是朝着做大做强不断发展的。

由上述第三产业占比趋势图可以发现,我国西藏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占比一直较高,而第三产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和消费活动。也就是说,在第三产业产值中文化产业产值占很大比例,因此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很好,在整体产业布局中占一定优势,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的潜力。

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路径分析

(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通过对上述近10年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以及各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本文对各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上述五大自治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且大部分是沿边或沿海地区。例如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自治区是沿边地区,广西是沿边沿海地区,只有宁夏自治区属于内陆地区。上述五大自治区同时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梯度,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上较为落后。

第二,上述五大自治区作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主体部分,都拥有各具特色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都偏向于资源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例如,西藏、内蒙古和新疆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早期发展偏向资源驱动型,近年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又呈现粗放投资驱动型发展,较少集约型发展。

第三,根据表8的数据分析可见,上述五大自治区除了宁夏和西藏外,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其中广西和新疆自治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占15%左右。广西地处亚热带,适于种植业等第一产业发展;新疆地大物博,第一产业发展空间很大,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因而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宁夏和西藏的可耕地面积较小,且西藏的农产品产量较低,所以两自治区的第一产业占比较低。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农牧业发展较好,第一产业占比有递增趋势。

第四,上述五大自治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也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可谓各有特色,发展空间极大。正是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与内地文化存在鲜明的差异,吸引了各地游客蜂拥而至,这也正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挑战,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战略。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上也面临着极好的契机。为使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发达地区同步前行,于此提出以下发展路径:

第一,坚持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总纲,它将始终指导贯穿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离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和健康稳定地运行。

第二,坚持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五大自治区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主体均属于西部地区,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观念。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能,是引导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保护较好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保护,并逐步开放生态生产力和提高科技生产力比重。

第三,坚持实现与内地协同发展,强化内循环机制。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拥有资源特色不同,形成了资源互补、互通有无的地缘经济格局。边疆民族地区在某些经济要素上不足,在另一些经济要素上很充足,这就需要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有关地区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我国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战略可以在边疆民族地区充分运用。

第四,突出边疆民族地区地理优势,充分运用好国际大循环。边疆民族地区不仅可以与内地有关地区实行内循环发展,同时边疆民族地区也是沿边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国际大循环发展。新疆面向中亚,西藏面向南亚,广西面向东南亚,内蒙古面向东北亚,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通过加强外贸、合作发展,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均有广阔的经贸资源,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结语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并与全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了西藏自治区近10年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五大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统计数据的量化和图示分析,指出了我国五大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趋势与规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并进一步总结研究出四大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历史上经济基础差、与内地协同发展不够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仍较落后。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运用国家政策支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友好发展、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实现开放式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