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发布时间:2022-05-20 16:57:39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曾健 | 责任编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明确指向,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中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擘画了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做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提出,意味着西藏注重特色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将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跃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标志着西藏发展的新境界新追求。

一、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优势

西藏需要立足“第一级阶梯”(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平均海拔多在1000至2000米;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平均海拔多在500米以下)的地形、特殊的人文环境及国家战略地位,着力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清洁能源基地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实现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高原生物潜在优势足。西藏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典型区域之一,是全球重要的“天然基因库”。就经济发展阶段而言,青稞和牦牛两种高原生物具备产业比较优势。西藏是我国青稞最大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2%、58.1%,牦牛存栏量占全国的30%。

(二)可开发清洁能源储量丰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全国要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西藏清洁能源储量丰富,是我国清洁能源基地,有助于全国构建新的能源体系,其以水能和太阳能的开发优势相对明显。截至202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3.70亿KW,剩余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7亿KW,全国待开发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藏,西藏以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最为丰富。全国太阳能总辐射资源总体呈“高原大于平原、西部干燥区大于东部湿润区”分布,其中,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也是世界上丰富地区之一。

(三)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西藏旅游业处于加快发展阶段,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逐步转变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综合性幸福产业。西藏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不可复制,具有潜在优势。西藏地处地球第三极,展现出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且部分具有世界独特性。同时,西藏拥有高品质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世界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0家、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616家。

(四)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藏在我国的区位定位不断提升,实现“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向“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拓展,从过去的边缘、边疆正在转变为开放发展的前沿和重要枢纽。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尼泊尔、不丹、缅甸、印度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历史上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当前开放的立体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成渝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的区域联系逐步加强。

(五)政策支撑明显。西藏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重要,其面临转型和追赶的双重压力,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党中央对西藏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特殊优惠的政策支撑有利于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兴边固边。政策支撑系统全面,长期以来,西藏人均财政转移支付占人均财力比重最大。就经济政策而言,绘就了“政策洼地”,加速生产要素流向西藏,经济年均增速长期位居全国三甲,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二、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基础和挑战

西藏经济正处于外力驱动转向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总体把握西藏经济基本面、基本问题,立足其基本态势,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转型。

(一)政府驱动。近10年来,从消费而言,西藏最终消费率从60%上升至80%,其中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政府消费牵引整个市场消费。从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多数年份国家预算资金占总投资额的60%左右,2020年国家预算资金占比下降至21.4%,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上升至60.2%。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说明,中央政府主导投资正转向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从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分布而言,65%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集中于第三产业,西藏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投资格局仍未改变。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西藏建筑业年均增长达到18.1%,引领其他行业增长。

(二)国内市场支撑。西藏与国内市场联系较国外市场联系更为紧密。西藏多数年份内贸依存度在40%以上,外贸依存度除个别年份波动外,多数年份在10%以下。加之,西藏内贸与外贸总量差异较大且贸易顺差显著,因此国外市场对西藏影响较小。通过西藏显著的贸易顺差可知,国内市场大量的货物和服务输入西藏并支撑其发展。

三、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点及思路

围绕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清洁能源基地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优化与升级并重,加速构建高原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夯实基本面,完善和提升基础产业体系、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健全升级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具体特色产业走向全国前列,带动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走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立足本地产业体系的基本结构,扭住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西藏产业体系现代化。加强高原适用技术攻关,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原特色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实现高原特色技术走向全国前列。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本地信息化支撑能力,积极探索经济圈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聚和共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率先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形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生态开发和下游水电开发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着眼低密度经济条件下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速拉萨—山南一体化,打破区域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成本利益共担共享,打造青藏高原中心城市、面向南亚开放的区域中心城市,努力实现高原特色城镇化走向全国前列。鼓励有条件的县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聚集发展;鼓励边境县、偏远县在经济较好区域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人口适度集中,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扶贫产业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

(三)形成西藏特点的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着眼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区位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形成合理区内外分工局面,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西部区域战略对接、规则对接、市场对接、要素对接,争取在沿边开发和开放中实现新突破、形成新经验。一是优化国内贸易。充分发挥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高新技术开发区、藏青工业园等园区功能,扩大与兄弟省份的开放,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二是加大通道建设。一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口岸体系,重点发展吉隆口岸,提升拉萨航空口岸、樟木口岸、普兰口岸功能,推进昆莎航空口岸建设,推动里孜、陈塘、日屋等口岸开放,谋划日喀则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的建设;另一方面,强化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外贸和内贸形成城乡、内外贸物流网络一体化,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建设面向南亚数字港,努力实现对南亚数字经济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三是深化与南亚合作。加快吉隆国家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进进口初级产品落地加工,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加快拉萨综合保税区、日喀则保税物流园区、中尼友谊工业园、中尼文化旅游园等开放平台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以旅游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

(四)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藏处于重要的窗口期,要抓住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速率,减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成本,为全国民族地区改革提供经验。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协同改革,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所有改革要符合“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要求,市场和政府有效结合,畅通市场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大和完善制度供给。一是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制度、产权司法保护制度等市场体系基础制度,促进商品和要素市场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公平有序、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化解国有企业历史包袱中统筹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集体经济改革,规范运营、转型升级,助力农牧区产业振兴。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促进金融业有效竞争,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发挥财政基础作用和支柱作用。四是完善区域宏观治理机制。强化发展规划的统领和战略导向作用,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区域政策体系和促进消费政策,形成合理的产品、能源和公共服务等价格调控机制。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2022年4月18日第6版,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副教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