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藏族服饰文化 | 男子服装的类别与制作

发布时间:2022-04-24 15:34: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陈立明 曹晓燕 | 责任编辑:曹川川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识和徽记。服饰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最富直观美感、最绚丽多彩和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服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民族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经济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交流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西藏各民族的服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蕴,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

藏族服饰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人体饰品达50件,种类有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有石、玉、骨、贝等。据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带贡甲时,藏族已能纺羊毛线织氆氇以作衣,纺牛毛线以织帐篷。至吐蕃后期,藏族的衣饰唐人多有记述,敦煌壁画也有形象展示。当时藏族(各部落)夏衣毡褐,冬则羔裘,“衣则毛毼皮裘”,服装的宽腰、长袖、大襟、束腰以及以皮裘制衣早已成俗,与今天藏族的款式制作基本相同。唐代以来,汉、蒙古、满服饰虽然对藏族服饰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如丝绸锦缎等质料已在藏族上层人士中广泛采用,但从总体上看,藏族服饰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风格,有着远古文化的遗风。成书于18世纪的《西藏志》一书,记述了其时的藏族服装:“西藏衣服冠裳多用毛毼、氆氇”,着“大领无衩褚巴”,“腰束皮带或毛毼带”,“足穿香牛皮靴”或“穿布靴”。又以饰品为例。卡若遗址出土的装饰品中有两串项饰,其中一串由40颗长方形石珠和20颗管状骨珠相串组成,这种石珠和管状骨珠相互串联的项饰串缀法,至今仍是西藏许多地区尤其是康区藏族珠宝串联时的基本格式,与四五千年前远古先民的装饰法一脉相承。

藏族服饰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鲜明的地理区域性特征。藏族生活于辽阔的青藏高原,地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受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其服饰习俗存在着许多差异和个性。藏北和阿里高原的牧区,与“一江两河”流域的卫藏农区、多雨潮湿的林芝林区和地处三江流域呈立体气候的昌都地区,其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此外,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的社会地位也都在人们日常和特定场合服饰的穿戴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今天,随着西藏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藏族传统服饰如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正面临着来自现代社会的冲击。西装、牛仔、汉装以及现代时装在西藏城镇随处可见,并大有向广大农牧区拓展之势。可喜的是,一款款美观、方便、新潮的藏装已应时而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藏族的服饰文化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拉萨市北京中路上,藏装店里的年轻姑娘们穿着自家店里的藏装

男子服装农区和牧区在质料和款式上有较大的差异。 

阿里、那曲和昌都部分地区有辽阔的牧场,人们以牧业为主。游牧的生产方式和高寒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牧民服装保暖御寒、实用方便、利于行旅的基本要求。牧民以衣皮袍为主。皮袍系用土法鞣制加工的绵羊皮缝制,既经久耐用又挡风御寒。皮袍结构肥大,袍袖宽敞,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方便地脱掉右臂或双臂,以调节体温,便于劳作。夜晚解开腰带和衣而眠,皮袍兼作被褥。男式皮袍在襟、袖和下摆用黑绒镶边,边宽10~15厘米。富裕的牧民则用豹皮和水獭皮镶边。与皮袍相配套的是腰带,穿时,提起皮袍下部至膝盖,用腰带束紧,上部十分宽松。过去,人们外出时常在宽大的怀中放一些随身用品,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腰带上,牧民常缀挂火镰、小刀、鼻烟壶、银元等装饰品。藏族牧区各地的服饰在服装质料和款式上没有大的差异。

马尔康嘉绒藏族服饰

农区的服饰则不同,各地差异明显,尤其是林芝地区(古称工布)的服饰别具特色。

农区的服装多以黑氆氇为原料。男女的外衣称作“曲巴”,款式为长袖、宽腰、大襟。左襟大,右襟小,在右腋下钉一颗纽扣。也有的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穿时结上,不用系扣。在藏袍的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绸子或色布。山南藏族男子喜穿白色或棕色氆氇缝制的曲巴,在藏袍的领口镶宽约6厘米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十分美观。日喀则一带还流行用黑氆氇制成的男式套装,上衣款式为立领、右衽,衣服上缀有几颗铜扣,下装为宽松的氆氇裤。人们在夏季还穿用氆氇制作的称为“堆通”的短上衣,其式样为立领、右衽,领口镶金边。

日喀则一带专门有一种老人服,当男性长者高寿80岁时,家人在生日那天为其祝寿,并专门制作寿星服装,称为“杰纠阔嘎”。服装的背部饰有太阳、月亮或“雍仲”纹饰,衣服颜色有红色和白色,根据老人的属相而定,通常多为白色。人们见到着“杰纠阔嘎”的老人均十分敬重。

氆氇系藏语译音,是一种手工纺织的厚毛织品,保暖性能好,且结实耐用,是藏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制作衣服的主要原料。氆氇的纺织多为家庭完成。先将羊毛洗净晾干,用刷子刷松软后絮理成条状,捻成细线后在自制的简易织机上织成。织成的氆氇可染成黑色、棕色、花色等,也可不染而保持原色。氆氇幅宽约20米,以卷计,一卷氆氇一般可做一件藏袍。过去西藏还有生产氆氇和织毯的手工作坊,泽当和江孜生产的产品质量最佳。

玉树藏族服饰

康巴男子服饰

玉树藏族服饰

工布藏族服饰

农区男子内穿的衬衣称为“翁局”,用白绸或白布作料,有大襟和对襟等样式,多为立领。

工布地区,从地理单元上划分属于卫藏的范畴。但工布地区海拔较低,境内森林密布,多雨湿润,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农业和采集狩猎业为主。为适应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生产活动,工布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休”服装。“古休”由兽皮、山羊皮和氆氇等质料制成,其基本结构为无袖、圆领、套头,形似坎肩。制作时,用氆氇拼缝成略短于两个身长的片状物,宽与两肩齐平,中间挖一圆洞作领,备腰带。穿时,将头颈套进圆领,前后衣长提高至膝,用腰带束缚,胸背形成兜状。男装宽度以披盖臂膀为宜,女装略宽于肩,下摆垂至踝部。人们劳作时,多穿用山羊皮缝制的短“古休”,晴天毛向里,皮袍向外;雨天毛向外,可起到防雨和保护的作用。男子的一种皮“古休”,用称为“果果拉”的动物皮制作,其毛色发红,非常美观,最受工布男子喜爱。野山羊皮、熊皮也是男子制作“古休”所喜欢的面料。女子则喜欢猴皮“古休”。

城镇居民的传统服装与农区并无大的差别,只是服装的面料丰富一些。除普遍以氆氇呢作料外,哔叽、毛呢、绸缎等有条件的人家都喜欢采用。

藏族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反映在服装上贵族与平民之间差异较大,甚至达官贵人之间因官职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在其衣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差别。达官贵人的服饰大多富丽华贵,非平民和下层小官吏可比。《西藏志》记述了一代名王颇罗鼐(1689~1747)的衣饰:

郡王颇罗鼐冬戴元狐帽,或红狐帽,或锦或缎为胎;夏戴绵帽,制仿秋帽式,高六七寸,平顶丝缨,卷边约宽二寸,两旁有衩,以蟒缎或片锦为之面。上镶獭皮窄边。居长穿大领无衩小袖衣,名曰褚巴,皆以五色缎锦或片子为之,亦用各色皮为里。遇贺大节,则穿蟒衣貂皮披肩,不穿大褂。腰束金丝缎一幅作带,长六七尺,腰匝二道,亦带小刀荷包之类,必带碗包一个。足穿香牛皮靴,名曰项。头蓄发,左耳戴珠坠。 

郡王颇罗鼐的服装以蟒缎锦衣为之,可谓华贵,非一般人可比。然而他穿的仍是“褚巴”(即“曲巴”),束腰带,着皮靴,仍是典型的藏式风格。


选自《西藏民俗文化》

陈立明 曹晓燕 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