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毛措:欧珠多吉的行医路

发布时间:2022-04-20 14:35:07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力毛措 | 责任编辑:

欧珠多吉,男,现年50岁,什布奇村热尼组人,也是底雅乡的一个名医。他的学医、行医之路,见证了中国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也诠释了国家对藏族传统文化藏医的保护。

作者与欧珠多吉的合影(力毛措摄)

底雅乡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辖乡,是边境一线乡,海拔3100米,位于札达县境西南部,象泉河下游与马阳河交汇处,距札达县城区260公里,县到乡的路以油路为主,但也有一段10多公里的砂石路,途中需翻越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其中龙思拉冰达板海拔为5100米,路经的马阳坡来回有10道180度的回头弯。从扎达县到乡需用6小时以上才能到达。

什布奇村隶属底雅乡,位于底雅乡西部象泉河左岸,喜马拉雅山北麓谷底,平均海拔2800米,距首都北京最远,因此也称为"中国边境第一村"。什布奇村是一个抵边村,与印度相邻。什布奇村气候适合水果种植,其出产的苹果远近闻名。因此,村民收入除了政府政策性补贴外,还有销售苹果、杏子、杏子油、杏子酒等自创收入。什布奇村下辖热尼、色尔工、什布奇、久巴等4个村民小组。

欧珠多吉的学医之路。1985年底雅区为了改善村里的医疗条件,决定给热尼组安排一个赤脚医生岗位,欧珠多吉因人缘较好,被村民推选为组里的赤脚医生。入选时欧珠多吉还不会识文断字,当选组医后在学习打针认药的同时初学藏文字。他在一位名叫桑尼曲珍的乡医生那里接触到了医学知识,在这位老师一个月的手把手地指导下学会了打针、量血压、测体温等简单的常规操作,也认记了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功能,由于当时不认字,只能靠记忆记录这些内容。1986年,阿里地区藏医院的创始人、著名老藏医格隆·旦增旺扎,派其徒孙西热加措前来本地,利用当年冬天的时间培训包括欧珠多吉在内的4名组赤脚医生学习藏医药。格隆·旦增旺扎嘱托西热加措:“要好好培训他们,那里是边境,守护边境,更需要医生。”1985年到1990年,格隆·旦增旺扎在阿里党校的教室、宿舍等举办藏医班,每年招收40名左右藏医学生,邀请西藏自治区、阿里藏医院优秀老师授课。1988年,欧珠多吉有幸进入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加木乡学习藏医学。为期4个月的培训,欧珠多吉学会了20多种藏药成品药的制作,回组里后能够自行制作这些成品药。1988年末1989年初,欧珠多吉升为什布奇村村级赤脚医生。1990年的冬天,欧珠多吉到札达县人民医院,在名医巴丹叶西那里学习藏医理论,开处方、打针输液以及火灸、涂疗等外治疗法。1994年5月至10月,欧珠多吉在阿里地区进行岗前培训,培训之后成为乡级医生,同时也转为编内从业人员。2000年3月至9月,欧珠多吉在阿里地区卫生局参加西藏自治区跨世纪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培训班并结业。2006年元月3日至2009年元月3日(每年为期1个月的学习),欧珠多吉在西藏藏医学院就读藏医函授获得中专学历;2008年4月获得藏医主治医师任职资格。欧珠多吉从一个不识字的普通群众,到持有主治医师任职资格的藏医名医,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与国家对藏医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关心保护密不可分。

欧珠多吉的行医之路。2001年欧珠多吉来底雅乡后,乡里借用一所民宅为村医办公室,但看病还是得需要下乡入户去诊治。由于路不通、交通不便,患者来乡里诊治很不方便,所以医生需要提着药箱骑马或步行去上门问诊,路都是山路或砂石路,有些路走路都很困难,更别说开车了。再加上当时只有欧珠多吉自己一个人,顾得了这家顾不了那家的患者,所以他在2006年向扎达县政府申请一名护士,政府及时安排一名从札达县学校毕业的当地护士作为欧珠多吉的助手,县政府每月给她发放800元的工资。自从政府给欧珠多吉配了助手之后,有了助手打针、输液等,欧珠多吉出诊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欧珠多吉肩负着多重职务,既要看内、外科又要看口腔科等,直到2007年乡卫生院正式建立,县里陆续分配了4名医生后,欧珠多吉的工作压力减轻了。此时政府也修通了村里的路,给医生们的出诊和患者来卫生院就诊都提供了便利。平日里在卫生院里坐诊的医生只有1名,其余还是要轮流下乡到村里提供上门出诊服务。当时,欧珠多吉买了一辆二手车,有了车方便上门出诊或把重病患者拉过来在卫生院住院观察治疗。2010年,阿里地区给卫生院配了一辆救护车,方便病重患者的接送,对诊治有难度的患者,可以及时转送到县里或地区医院。

什布奇村以前关节疾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这可能跟村民居住的地理位置、生活条件、气候有关系,村民基本上居住在山腰上,干农活、放牧等都要爬山或走山路;一到冬天往往有持续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气温长时间处于零下,因此很容易出现关节疾病。2000年左右发生过大量的肺结核病患者,当时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了防治措施,肺结核最终得到了控制。之前路不顺,大雪封山后,有些阑尾炎穿孔等病重患者不能及时送到县里或更好的医院就医而不幸病逝。以前孕妇都在自家待产,出现过孕妇由于大出血而不幸丧命的情况。欧珠多吉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2013年2月有一位底雅村的59岁女性患者患肺水肿伴心脏病,在底雅乡卫生院住院治疗1个月后出院,在家病情急剧恶化,当时边境部队知道情况后,利用直升机将其送到了自治区医院。2018年政府修通了县到乡的部分路段,这缩减了百姓看病路途中的耗时,去县城就医问诊方便多了。孕妇的产检和生产都可以去县级以上医院进行,即便出现早产的迹象,乡里也能及时派车护送产妇去大医院生产,为母子健康提供了保障。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有上升的趋势,这可能跟生活质量提高有关,饮食偏向于高脂高蛋白,如牦牛肉、酥油等,饮食种类也变得丰富了。有了国家的各种政策性补贴及农业机械化,人的劳动量少了,代谢慢了,胃肠道负担加重,脂质不能代谢使其郁积在体内而造成高血压、高血脂及胃肠道疾病。这就需要加大医务人员对村民身体健康、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的施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经济成本,所以很多老百姓发现身体不适就会去医院就医,因此一些疾病能早发现、早治疗。

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边境地区发展的支持,实现了精准脱贫,加大力度建设了乡卫生院,卫生院的规模比之前大多了。从只有欧珠多吉一个人,发展到2021年有了9名医护人员;从简陋的一间民房,扩大到了两层楼10多间的乡级标准化医院。不管是医疗条件还是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国家也提高了农牧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患者就不用发愁“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了。

欧珠多吉的藏医诊所(力毛措摄)

2018年,欧珠多吉退休后在乡里开了一家诊所,有100多种藏药,外治方法有放血、火罐、火灸等。即使退休了,欧珠多吉还想多为什布齐村、底雅乡的人看好病,将藏医技术传承下去。

欧珠多吉的藏医诊所陈设(力毛措摄)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2022年第1期;作者力毛措,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