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源:​保护、传承与创新——西藏传统文化闪耀崭新光芒

发布时间:2022-03-30 17:02:55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杨力源 | 责任编辑:刘怿艺

3月2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云上边会“西藏文化传承、人权保障和社会发展”国际视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中国法律的规定与政府行动的准则。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藏各族群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平解放70多年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相激荡的局面,为了避免西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中国政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创新,使西藏传统文化穿过历史尘埃,依旧闪烁耀眼光芒。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中国政府依法保障西藏各族群众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西藏各族群众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同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成为时尚,掌握双语、多语的群众越来越多。走在西藏的大街小巷,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一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能够使用藏语词汇交流沟通,藏族群众也能使用汉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表达思想。

中国政府始终重视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对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出了规定。西藏各级学校,以及内地西藏班(校)开设了藏语文教学课程。西藏各级政府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国家通用文字和藏文字。此外,国家还大力支持藏语文与网络信息技术相适应,推动研发藏文输入法、操作系统、网页浏览器等软件,发布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藏文词汇》,等等,保证藏语文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为藏族群众更好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保护藏语言文字,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保护门巴语、珞巴语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为了保护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珞巴语,当地人工搜集了近3000个珞巴语单词,并专门出版了相关书籍。学校专门开设珞巴语言课程,让学生们从零开始,系统接触珞巴语。

西藏历史文物以独特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27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注重发挥高新科技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以布达拉宫为例,布达拉宫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几十年来,布达拉宫在政府支持下实施了建筑结构监测、雷电监测预警、壁画数字化等一批科技项目,提升了文物保护水平,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历史文物焕发出时代光芒。

文献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整理研究,有利于保存西藏各族群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向世界呈现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的源流与脉络。2013年,中国政府组织实施《中华大典·藏文卷》重点文化工程,计划用15年时间出版吐蕃时期至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文献典籍。2018年底,中国政府启动了周期10年、总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西藏累计投入2.09亿元,专门支持该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基地建设等。目前,西藏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6名。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延续民族血脉、守护民族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各族群众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中国政府通过推动西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造福西藏各族群众。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20年,西藏已经建成区、市(地)、县(区)、乡(镇)、村(居)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10个专业文艺院团、76个县区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专、兼职文艺演出队伍超过10万人,惠民演出已超过2.4万场次,演出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这不仅使各族群众享受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果,同时也发挥了文化慰藉心灵、丰富精神、开拓视野的作用。

与此同时,西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唐卡、传统服饰、传统家居装饰等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新兴产业,不仅繁荣了市场,增加了各族群众的收入,同时也扩大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日喀则的江孜县是著名的藏毯之乡,近年来江孜地毯厂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建起了两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厂房,订单供不应求,产品远销海外。江孜县的农民们也积极投身藏毯市场,在农活之余编制藏毯,每月可增收数千元。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将西藏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大力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之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落地生根在西藏各族群众。长期以来,达赖集团、美西方反华势力罔顾历史事实,对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可喜成就视而不见,打着“保护民族文化”的幌子,污蔑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同化”“践踏少数民族人权”,其真正意图是以文化偏概人权,借人权窥视主权。达赖集团只知无端指责中国政府,却从不反躬自省,在他们朝思暮想、渴望回归的封建农奴制旧梦中,西藏各族群众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都没有,又何谈民族文化权利?事实胜于雄辩,达赖集团和美西方反华势力为一己私利而编造的苍白谎言,无法阻挡西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西藏各族人民迈向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步伐。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新征程中,绽放崭新光芒!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