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西日布:​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格萨尔》说唱艺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3-30 17:02:55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普华西日布 | 责任编辑:刘怿艺

3月2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云上边会“西藏文化传承、人权保障和社会发展”国际视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什么是《格萨尔》?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简称《格萨尔》。这部史诗既是一部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伟大巨著,又是一部全面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格萨尔”不仅是每一个藏族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如今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以及在国际上也并非是一个陌生的词。今天,当你驻足于青藏高原某一个角落时经常能看到以“格萨尔”命名的各种地名、建筑、地标以及商店牌匾等。那么,为何“格萨尔”如此盛行?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以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为主要形式的史诗。与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的英雄史诗相比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她是世代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部活形态的英雄史诗;二、她是一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不仅流传在藏族民间,也流传在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地区,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2006年6月,《格萨尔王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中国政府申报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格萨尔价值的国际认可和崇高评价。 

二、为什么保护与传承《格萨尔》要从说唱艺人入手?

如今,《格萨尔》仍然被藏族人民喜闻乐道并口耳相传,而将它从远古带入现代社会的主要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目不识丁的说唱艺人。他们是《格萨尔》史诗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传播者。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史诗流传地牧民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口头传承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下说唱艺人的数量不仅很少且仅有的都为老人,随着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显现,口头传统的逐渐弱化直至最后的消亡正在发生。为此,抢救与保护说唱艺人,保护独特的口头传统迫在眉睫。 

三、如何保护和传承说唱艺人口中的《格萨尔》?

这个问题先从一个说唱艺人的故事谈起,他叫桑珠。

桑珠艺人于1922年出生在西藏丁青县,他从小热爱《格萨尔》,天天听爷爷洛桑格勒说唱《格萨尔》史诗,自己也跟着爷爷练习说唱。但由于一些变故,18岁那年他离家开始流浪卖艺,从此以说唱《格萨尔》为生,四处漂泊。在漫长的说唱生涯中,从各地民间文学的百花园里不断地吸收谚语、歌谣、生产生活术语,使他的说唱语源更加丰富,驾驭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说唱部数与日增多,说唱技艺日渐成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总干事拉巴平措与艺人桑珠合影)

在西藏民主改革期间,他流浪到拉萨,国家为他分配了两头耕牛和几亩耕地,从此他在墨竹工卡县开始了定居生活。1984年,桑珠艺人作为区内外《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中最优秀的一个,被国家聘请为《格萨尔》重点传承艺人,并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开始录制他说唱的《格萨尔》。从此,他有机会为《格萨尔》史诗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桑珠艺人于2011年2月16日不幸病逝,享年90岁。幸运的是,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从1984年开始录制以桑珠艺人为重点的民间艺人说唱史诗,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史无前例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录音整理和编纂出版工程。

2001年7月6日,《天界篇》等桑珠老人讲唱的首批5部6本《格萨尔王传》正式出版。经过30多年的工作,如今藏文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丛书45部(48本)经整理出版已问世。不仅如此,30卷本的汉译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也在陆续出版中。

鉴于桑珠艺人的突出贡献,1991年他被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四部委联合授予“格萨尔说唱家”的称号。尔后,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学术界誉为“语言大师”和“国宝级人才”。一个曾四处流浪的卖艺人,成为了人民的艺术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四、在保护和传承《格萨尔》工作上政府做了什么?

首先,在全国成立了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门领导及七个史诗流传省区(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领导参加的“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在蒙古族地区流传的史诗称《格斯尔》),其常设办公室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普查与抢救工作。与此同时,在上述七个省区都成立了相应的抢救办公室或研究所。

对《格萨尔》的保护与传承取得如下成果:

对文本而言,到2020年,从民间收集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289种;出版 135部藏文分部本;搜集到大量的《格萨尔》唐卡及相关文物;蒙藏《格萨(斯)尔》录制优秀说唱艺人的音像资料近 5000小时。

格萨尔先后被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社科规划。2011年,格萨(斯)尔的抢救、保护和研究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对全国的格萨(斯)尔的文本、艺人和相关文化语境进行普查、登记、立档和命名工作,并参照国际上先进的工作模式,建立数据化档案库。

《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上,2014年,中国第一个以格萨尔命名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正式建立。2018年,中国首个《格萨尔》文化网络数据库平台在西宁上线。

《格萨尔》学术研究方面,大量刊发有关《格萨尔》史诗和文化保护研究的相关学术论著,王沂暖、王兴先、杨恩洪、降边嘉措、吴伟、诺布旺丹、角巴东主等学者论著先后问世。

西藏非遗的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已建立,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别。目前,西藏有3个代表性项目(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9项、96人列入国家级名录;460项、522人列人自治区级名录;521项、206人列入市(地)级名录;1383项、707人列入县级名录。其中,中共十八大以来,新增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3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238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92名。总而言之,西藏非遗保护工作在名录体系、政策体系、记录工程、队伍建设、宣传展示、助力脱贫攻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