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卓玛​:自由中的信仰——从青海涉藏地区民间信仰看藏族的人权

发布时间:2022-03-30 17:02:55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索朗卓玛​ | 责任编辑:刘怿艺

3月2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云上边会“西藏文化传承、人权保障和社会发展”国际视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宗教的国家,除了组织性、制度性较强的几大宗教外,还存在大量的民间信仰。西藏和其他涉藏地区不仅有许多寺庙、僧尼、活佛,民间信仰类型也非常多元,比如在广大涉藏地区普遍流行的藏传佛教宁玛派民间信仰即为典型一例。通过解读青海涉藏地区的宁玛派民间信仰,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当代中国藏族人民的信教情况,还可以对其所反映的藏族人权发展状况加深了解。青海涉藏地区的宁玛派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承载着该地区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

一、青海涉藏地区宁玛派民间信仰介绍

莲花生大师在西藏传播密宗后,涉藏地区出现了一批数目可观的密法修行者。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教最为古老的教派,注重修炼佛教旧译密宗。藏传佛教宁玛派有组织的信众有两类:一种是出家众,藏文称“根敦巴”,依次受出家、沙弥、比丘等戒,禁止结婚,有严格的戒律、严密的组织和一整套学经制度,住在寺院专职密宗闻思修活动;另外一种为在家众,藏文称“钦巴”即在家治佛者,相当于一般佛教居士,须受居士戒,承认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但这类群体又不同于普通的居士,他们既在寺院念经做法事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又娶妻生子并从事日常生产活动。在青海涉藏地区,这种在家的宁玛派信徒通称为“俄”即“密咒士”,亦可称其为“密法修行者”。这类人参加活动的场所叫做“俄康”即“密修殿”。密咒士在藏族社会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一般而言,他们既是当地宗教和民俗活动的主事人,同时也是延续佛教内明佛学为主的民族文化传承者。

二、仪式作证:藏族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得以绵延数千年

密咒士佛事活动,承载了藏族数千年的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一般来说,密咒士在民间的佛事活动有两种:一为个人性供佛诵经活动或者小范围内的活动,一为集体性佛事活动。

个人性佛事活动主要有:

职司诵经祈祷。诵经祈祷是一个密咒士必备的能力之一。一般会念诵持明修寿经、静怒本尊经、白伞盖佛殊胜成就经等。凡有愿望者都可以延请密咒士为其诵经祈祷。密咒士相当于一方保护神,被民众认为能帮人增长寿命、财富、福慧乃至名望等世俗福气。

职司出生礼仪。出生礼包括求子、分娩和庆生等内容,民众每逢此等情况,常会延请密咒士帮其解决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

职司红白喜事。家中操办婚丧嫁娶,也常请密咒士来家里占卜吉凶、主持葬仪。嫁娶仪式上,密咒士一般扮演主持人或者礼仪师角色,负责作法招福祈愿。

职司诅咒宿敌。密咒士在百姓心中无所不能,对待宿怨仇敌,也请密咒士帮其作法诅咒处理。

职司驱除病魔。家有久病不愈者、不适者,常邀请精通医术的密咒士为其作法禳解,消除灾殃。密咒士当中有曼巴(医生)世家,精通医术,常为信众患者治疗疑难杂症,是一方民众心里医术无边的赤脚医生。

职司驱魔镇鬼。有的民众认为,出现家运不顺或个人命途多舛等现象,多属鬼魔作祟,便会邀请密咒士来家里作法、煨桑、制朵麻帮其禳解除障。

集体性佛事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一种是跟百姓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集体性佛事活动,防雹护苗活动。在高原地区,尤其在高原农业地区,雹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密咒士作为一名民间神职人员,实践防雹护苗是其重要的职司功能之一。藏语里面用“朗堪”指涉精通天气知识的人,而用“塞松”指称精通天气知识且会防雹的密咒士。密咒士在防雹期间,必须禁忌食用盐、蒜、葱和花椒等气味浓烈的食物,保持身体洁净。

另一种是纯宗教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例行法会。比如有持明修寿法会、静怒本尊法会、莲师千供、嘛呢法会、供祭会、斋戒活动、八大法行、白伞盖法会、狮面法会、五供法会等等。这些法会通常都是在密修殿进行的。法会一般由翁则、格贵等执事密咒士住持。法会所涉内容丰富,包括诵经、跳神、捏制朵麻和敲鼓吹喇叭等活动。

三、民间信仰折射的藏族人权发展状况

在青海涉藏地区,为何宁玛派民间信仰能得以延续几千年并发展至今?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藏族宁玛派民间信仰的长期存在,得益于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可以说,这是其能获得长期发展的最为根本的原因。中国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光在青海,在今天的西藏也是多种宗教并存,既有藏传佛教、苯教,也有伊斯兰教,等等。在藏传佛教内部,还存在不同教派。多年来,中央政府充分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各种宗教、各个教派都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依法受到保护。

其次,也有民间信仰自身原因。因为宁玛派密咒士与百姓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密咒士这类群体最大特点就是非常能扣紧当时当地社会现实,能够围绕信众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发挥相应作用,也正因如此使得藏传佛教宁玛派民间信仰与百姓的生活、经济和社交活动融为一体,促使其成为一种包含多种社会功能的宗教形态,同时也使它在涉藏地区有长期被信奉的可能性。加上宁玛派民间信仰具有亦佛亦俗、半佛半俗的特点。流传于民间的宁玛派佛事活动传统中,有不少仪式是以佛教为本位的,既具有佛典经典依据,又兼具佛法内涵,实有契理佛法的一面,但又不失契机当时、当地和当人因缘的另一面。这种宗教氛围,使民众自然形成了民间信仰与正统佛教可以和谐并存的宗教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为非正统宗教信仰深度扎根民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由上可见,青海涉藏地区的宁玛派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信仰形态,折射出了藏族人权发展状况。

事实胜于雄辩。以上涉藏地区民间信仰长期存在的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尊重和保障广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正常的宗教信奉、祭祀活动和参加重大的宗教和民间节日活动的自由。可以说,藏族人民今天享有的人权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