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堆:西藏人权的发展和现状

发布时间:2022-03-28 09:06:40 | 来源: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郑堆 | 责任编辑:刘怿艺

【作者简介】郑堆,男,藏族,1964年10月生,西藏江孜人,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者按】本文写作于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发表于《中国西藏》2021年第3期。

高原人民心向党,唱支山歌给党听。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向文明进步的伟大跨越,人权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如今,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人权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严重束缚西藏的人权

旧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把持了西藏社会的各类资源和公共权力,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实施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农奴承担着沉重的地租、上百个税种和乌拉差役,生活极端贫困,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奴生计艰难,境遇凄惨。社会等级的严重固化不仅极大地制约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也使西藏绝大部分人的人权无法得到保障。旧西藏人口长期徘徊在100多万,人均寿命仅为35.5岁;文化教育由封建农奴主和寺庙所垄断,百万农奴几乎都是文盲。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不仅使广大农奴备受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而且使西藏的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质极其匮乏,就连简单的火柴都制造不了。“二牛抬杠”耕地、牦牛踩场脱粒等农业生产方式相当普遍,有些地方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牧业基本上是靠天养畜,自然灾害经常造成牲畜大批死亡。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遏制了西藏的生机和活力,整个西藏处于相当封闭保守的状态,进步思想很少进入,社会停滞不前、濒临崩溃。诚如曾任旧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所指出的:“大家均认为照这样子下去,用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得毁灭。”

今年85周岁的多扎木(右)是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曲瓦普村村民。在旧西藏,他曾是一名农奴。如今,多扎木住着美观敞亮的二层藏式民居,家里的6台卡车和拖拉机整齐停放在院子里。一家人年收入20万元左右,老人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张汝锋摄

民主改革迈出了西藏人权解放的第一步

民主改革彻底废除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除封建制度、封建剥削和封建特权,废除乌拉差役和高利贷债务,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使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废除寺庙在经济、政治上的一切封建特权,废除寺庙的封建占有、封建剥削、人身奴役以及寺庙内部的封建管理和等级制度,保障各教派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去除了宗教被封建农奴制玷污了的东西,恢复了宗教的本来面目,有效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也为西藏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西藏百万农奴从此翻身解放,获得新生,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西藏的主人,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从此获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不再遭受农奴主的政治压迫、强迫劳动,不再遭受沉重的差税和高利贷剥削。昔日的农奴从此享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及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立自治区,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迈出了西藏人权解放的第一步。

各项事业全方位进步为西藏人权事业奠定了基础

人权主要指发展权和生存权。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西藏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全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实施。西藏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35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建立起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为骨干的地方性自治法规体系,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各项权益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积极行使宪法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通过选举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截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20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70%,西藏全区29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委员占89%。针对西藏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中央把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摆在首位,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建设,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次9600多名优秀干部支援西藏,先后投入500多亿元,支援经济社会建设项目1万多个,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援藏格局。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1万公里,青藏、拉日铁路建成通车,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五大机场航线总数达140条;形成以水电为主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体系,实现主电网西藏全区覆盖;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195所,各类在校学生达79万余人;建立起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42家。目前,人口364.81万,人均寿命71.1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8/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7.6%,包虫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地方病得到历史性消除和防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

西藏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6岁。图为西藏山南109岁老人索朗卓玛与曾孙女们。詹彦摄

脱贫攻坚成为西藏人权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西藏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唯一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各族人民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和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干年。2016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753.8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37个,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实施易地搬迁等脱贫举措,截至2020年,96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建成,26.6万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坚持将产业扶贫资金的5%用于安置点产业建设,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目前,西藏“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全面实现,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1499元增加到2020年的突破1万元,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深入推进15年公费教育,将11万贫困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所有贫困人口均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大力推进兴边富民,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高标准建成604个边境小康村,新建改建边境公路130条、3080公里。边境县户籍人口稳步增长,以玉麦为标志的一批小康村像珍珠一样闪耀在祖国的边境线上。

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是西藏人权事业的有力佐证

70年来,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藏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使用,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受到法律保护,藏文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目前,西藏公开发行藏文期刊16种、藏文报纸12种,累计出版藏文图书7185种、4009万册。以《中华大藏经》藏文版对勘、《中华大典·藏文卷》为代表的各种藏文典籍在国家的资助下,陆续得以整理和出版。文物保护与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27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创造性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9亿元,用于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等。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得到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各类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秩序井然,各级佛学院建设得到国家支持,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求。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先后建立起各类文化、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各地市民族艺术团和75个县(区)艺术团、2400余支乡村业余文艺队等文艺演出团体。

西藏自治区人权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权事业新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政府的特殊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相信西藏自治区一定将与全国一道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人权事业得到更好发展。

位于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2020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孙非摄

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输电铁塔。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巴吉村(画面左侧)及毗邻的八一镇。洛卓嘉措摄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