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总目录」
(文章作者后的阿拉伯数字为期数)
▍特约稿
“中华民族”叙事:国族证成中的古为今用
/任剑涛(1)
于道泉致钢和泰两封书信释读
/王启龙(1)
论青藏高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了“高原丝绸之路”
/霍巍(2)
物质增长为何难以提升生活质量?——基于CSS2017数据的分析
/胡荣 林兆琦(2)
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黄泰岩 詹筱媛(3)
经济学域观范式的若干基本原理研究
/金碚(3)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丁四新(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形成与创新
/何星亮(4)
多民族国家国家整合的逻辑
/周平(4)
中国民俗学著述中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
/周星(4)
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民族学院的经验与启示——纪念延安民族学院创办80周年
/张京泽(5)
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西夏文化
/杜建录(6)
藏学家于道泉与王森入聘北京大学始末
/陈明(6)
蒙古语文在清代西藏——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古文公牍为例
/乌云毕力格(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主持人语
/邹吉忠(1)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光辉指南——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学习感悟
/周文彰 陈少雷(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基于三个分析视角的解读
/张亮亮(1)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思想的哲学逻辑
/岳凤兰(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王延中 周辉(5)
建党百年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与发展历程
/王云芳( 5)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政治之道
/徐欣顺 青觉( 5)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祖先本质的多面性与亻革家祭祖仪式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思考视角
/蒙祥忠 麻国庆( 2)
“弟兄祖先”神话与多民族共同体建构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路径
/王丹( 2)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体现
/喜饶尼玛 冯翔( 3)
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存在挑战及实践路径
/次旦扎西 周国起( 3)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
/郝亚明( 3)
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
/纳日碧力戈 凯沙尔·夏木西( 4)
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李静 高恩召( 4)
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观看之道——早期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研究
/潘万里( 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逻辑缘起、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王伟 张伦阳( 6)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探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满珂 蒋亭亭( 6)
▍民族经济研究
主持人语
/黄泰岩(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民族地区如何可持续减贫——财政政策效果评估和提升策略
/邓慧慧 潘雪婷( 2)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李波 张春燕 刘丽娜( 2)
深度贫困县识别的精准性评估及启示
/龙贺兴 时卫平 刘金龙 梁茗( 2)
民族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久毛措 许小晴 刘和平( 5)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元思考
/张丽君 李臻( 5)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多元间关系”与“连续性时空”——兼论“中华民族”结构中的思想史路径
/袁剑( 1)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与反思
/曾少聪 罗意( 1)
中国西南民族志电影的早期发轫
/朱靖江( 1)
人类学参与区域研究的历史逻辑
/张青仁( 2)
相际经营与结社之道:滇南梯田农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罗丹( 2)
苯教建筑文化发展脉络探析
/龙珠多杰 王晓晶( 2)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田野基础与学理支撑——顾颉刚西北考察与民族知识的获取
/王志通( 3)
客家族群认识论转向与学术知识体系建构
/周建新 王梁宇( 3)
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时代命题
/高永久 冯辉( 4)
约瑟夫·洛克阿尼玛卿考察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
/杨毛措( 4)
品味与价值:老曼峨茶叶市场化中的身体感、技艺与资本游聚
/张振伟 韩秀( 4)
21世纪“新民族主义”:缘起、特点及趋势
/周少青( 5)
具身理论的空间模型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实践
/张文义( 5)
潭门渔民生计方式与人-海关系变迁的民族志考察
/王利兵( 5)
文明与互鉴:“糯稻文化圈”及其变迁管窥
/杨筑慧( 6)
“德治”与民族地区乡村社区建设——基于“社会团结”道德理论的思考
/庄晨燕 浦天龙( 6)
情与器的多重世界:雪域高原的生命和环境
/高煜芳 居·扎西桑俄( 6 )
冰嬉国俗与乾隆朝的礼制改革
/任昳霏( 6)
自我的它/他/她性:中国近代冰雪文化与女性现代性
/杨宇菲 张小军( 6)
▍社会学研究
主持人语
/周晓虹( 1)
网络环境下公众建立信息信任的心理基础:以“罗尔事件”为例
/杨宜音 闫玉荣( 1)
网络道德事件中青年群体的不确定性认知与极端心理反应
/吴莹 曾子珊( 1)
社会变迁与当代中国民众的政府满意度研究
/胡洁( 1)
乡村精英带动扶贫的实践逻辑——一个基于场域理论解释湘西 Z村脱贫经验的尝试
/刘小珉 刘诗谣( 2)
“倒商”“坐商”与“网商”——对中俄边境地区商人群体经商模式转型研究
/任国英 刘雪菊( 2)
草原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逻辑
/张群( 2)
主持人语
/景军(3)
大渐弥留之痛与临终关怀之本
/景军( 3)
中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学干预:行动研究视角下的反思
/孙薇薇 王燕( 3)
从“灵性生活”走向“灵性护理”:以我国佛教安养院临终关怀实践和思想为例
/陈昭( 3)
农户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基于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的分析
/谢治菊 王曦( 4)
社区社会组织何以“悬浮”社区——基于南京市 B街道项目制购买社会服务的考察
/刘安( 4)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举措:民族互嵌格局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
/高向东 高鹏飞( 5 )
微商妈妈社群的社会资本与家庭生命周期研究
/叶韦明 丁宁( 5)
我国少数民族脱贫人口过渡期脆弱性研究
/艾斌 谢忱 陈佳鹏( 5)
主持人语:个体经验、集体记忆与中国想象
/周晓虹( 6)
个体经验如何进入“大写的历史”:口述史研究的效度及其分析框架
/周海燕( 6)
现代性的再启与“工业中国”的想象——以20世纪50年代草明的工业小说为例
/彭圣钦 周晓虹( 6)
卫生何以爱国——国家治理与群众转译因素研究
/唐天健 陆远(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
主持人语:一道崭新的学术风景
/冯骥才( 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向云驹( 3)
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
/乔晓光( 3)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与理论探索——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为例
/冯莉( 3)
主持人语
/刘魁立( 4)
契约、中间人与规则:非遗保护的行动逻辑
/宋俊华( 4)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讨论
/林继富( 4)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传承人与新乡贤的互构机制——以“撒叶儿嗬”传承现状为中心的考察
/谭志满( 4)
▍法学研究
关于元代罪囚管理中的几个问题——以国图藏《魏书》纸背文献为中心
/杜立晖( 1)
我国跨境破产法立法的完善:目标、框架与规则
/张玲( 1)
▍民族史与边疆学研究
明中前期两广瑶僮地区招主控制体系的形成与扩散
/任建敏( 1)
辽代提辖司探讨
/杨逍( 1)
论唐代两蕃的族群认同与构建
/毕德广( 1)
记忆·现实·愿景:论元代北方文士的“大定”“明昌”情结
/张宝珅( 2)
明清官修史书对“正统北狩”的历史书写
/郑宁( 2)
一个清代军功贵族世家——蒙古兀鲁特部明安家族碑文释读
/哈斯巴根( 2)
我国民族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黑龙 关佳琪( 2)
主持人语
/王子今( 3)
秦汉边政的方位形势:“北边”“南边”“西边”“西北边”
/王子今( 3)
元明边疆治理的传承与变迁——以明初军民府沿革为中心
/蔡亚龙( 3)
明代海疆治理与危机应对——以两部《闽海纪事》为线索
/万明( 3)
文明共生与族群秩序:清代对长城的废弃与坚守
/彭勇( 3)
清代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家谱考述
/玉海( 4)
论20世纪上半期英帝国的西藏知识生产机制
/赵光锐(4)
杨建新的丝绸之路研究
/王希隆 夏晔勇(5)
书写“要荒”:“八景”所见明清贵州的开发与社会变迁
/李渌(5)
春秋时期姜戎、陆浑戎融入华夏考
/张瑞强(6)
清代“军管苗寨”制度与湘西基层治理机构的设置及运行
/周妮(6)
葬坟与先占:清中叶以来滇南黑树林地区地权新秩序中的多民族互动交融
/李建明 干小莉(6)
▍民族语言文献研究
一种传统蒙古文拼写检查系统的实现
/斯·劳格劳 白斯勤 白庆格勒图(1)
华锐藏语小句链的实然与非实然标记
/宋占峰 王双成( 1)
方言土语变迁与族群边界消融——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
/巫达( 4)
索南喇旺布《噶当教法源流》的版本及内容、史料来源探析
/米玛次仁( 4)
白马藏人的《阿尼嘎萨》:文本、特征及价值
/王万平 杨么梅( 4)
▍佛教中国化研究
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中国化的诠释学解读
/班班多杰( 5)
《「拙火」十六种要仪》藏汉文本的比较研究
/沈卫荣( 5)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