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日喀则地区藏历新年

发布时间:2022-02-04 14:44: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陈立明 曹晓燕 | 责任编辑:曹川川

日喀则地区

藏历新年

日喀则地区俗称后藏地区,地域辽阔,文化底蕴厚重,民风淳朴,其习俗礼仪同拉萨地区有一定差异,年节文化亦如此。在日喀则,过去传统新年比拉萨早,称为“索朗洛萨”(so-nam-lo-gsar),意为“农民新年”,时间是藏历十二月一日开始过年,比拉萨地区过藏历年恰巧前推一个整月。可能这是一个古老的年节习俗,仍带有以麦熟为岁首的痕迹。现在日喀则地区除个别地方外,藏历新年基本上统一为正月过年。

辞旧迎新

日喀则地区的年节礼俗极为丰富,除从十二月初开始的一般物品筹备外,年节的主要活动是从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十二月二十九日这天要举行称为“古恰”的活动,即把室内室外彻底打扫干净。在院子里燃起一大堆火,让烟雾弥漫整个山谷。除此之外,要在屋的正厅、窗户、厨房等的梁、门、壁、柱和木斗拱上,用土碱或糌粑画上表示吉祥的八吉祥图。男人将家里东西北3个方向所象征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和莲花部观音的“嘛呢堆”用白漆、红土、烟汁涂成白、红、黑三色,然后,男人洗“古扎思令江巴”头。

人们认为男人们在十二月二十九日洗头,家里会吉祥,工作会如意,头发会长得又黑又长。与此相反,二十九日妇女没有洗头的习惯,据说妇女二十九日洗头是不吉利的。同时,媳妇和女儿不管是谁,都要把新年初一早晨煮粥的小麦砸成扁状,阿妈用面团粘净衣饰以及家畜的套颈索和耳饰上的灰土,洗净坐垫、小茶几、藏柜、大小银碗、野牛角、糌粑模子等,还要把敬神用的供品、油炸食品、“竹索切玛”、酒新、茶、人参果预备好。

二十九日晚,在一个断了一只耳柄的陶罐里,放一个用面或糌粑捏成的鬼怪替身,在替身周围撒些酒糟、熬过的剩茶叶和少许垃圾,准备好后,先在家里的佛像前摆上供品,后由家里的阿爸阿妈开头,往各人的碗里盛上满满一碗面块汤,大家都喝三大口,然后把剩余的往放替身的陶罐里倒,同时嘴里说:“粥新我吃了,剩下的给你,一、二、三”,一滴一滴地倒九次,然后开始驱邪。

驱邪时拿一点揉好的面捏在手心,把手印清楚地印上去,捏成一个瘦长的圆形,嘴里祈祷说:“带走邪气、带走邪气,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鬼魔、波折、病痛、战争、灾荒、霜冻、冰雹等灾害一个不留地全部消除。”接着诅咒:“洗的话没有不洁白的,熏的话没有不干净的,我背的话比一根羊毛还轻,你背的话比一根金子还重。”说完各自从衣服的下摆撕下一根丝线,把“替身”包起来,吐一口唾沫,用锅底或灶里的烟灰抹成黑色,放进罐子里。有的村寨还给家畜驱邪。

驱邪完后,人们开始用火把赶鬼。一个男人举着火把到各个房间边熏屋边高喊:“出来吧,出来吧。”一直赶到门外。同时,一个中年妇女在火把的前面拿着装有“替身”的烂陶罐,走到屋外将其扔在三岔路口。青年们点燃刺柏树枝和植物秆,伴随着火爆声对“替身”起哄:“腰间别着缺口瓢的老太婆,呜呜!黑奶头重的老太婆,呜呜!吃豌豆的黑屁股老太婆,呜呜!食生面糊的老太婆,呜呜!”

送鬼的人们回来时,老阿妈和媳妇在房门后迎接。拿火把的男子带回一块白石头交给老阿妈,阿妈没有等男子进屋就问:“你从哪里来?”男子道:“我从欢喜的地方来。”阿妈又问:“我带着如意宝,现在你到哪儿去?”男子答道:“我到幸福的地方去。”问答完毕,把“神石”交到阿妈手里,阿妈在“神石”上粘上酥油花,媳妇给他献上“酒新”。同时从老阿爸开始,用大木碗斟上青稞酒,转着圈尽情地喝,喝完酒都献上“竹索切玛”。在大家的右肩粘上吉祥的酥油花,在带回“神石”的男子的脖子上挂着送给英雄的哈达。老阿妈把“神石”供奉在主室生日神或护法神前,当做家里的宝贝。

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当驱鬼的人回到自家门口时,家人紧闭大门向门外的人问道:“说说咱们的门有什么特色。”门外人唱道:“开门!开门!门楣是黄金做的;开门,开门!门槛是绿翡翠做的;开门,开门!门框是紫琥珀做的;开门,开门!门板是红檀香木做的;开门,开门!门闩是白海螺做的;开门,开门!·····”里面的人点上火把,准备好水和糌粑,当驱鬼人进大门时,用火挡住他们,边撒糌粑边泼水,这样可以阻挡跟回来的鬼灵。

送鬼结束后,大家按座次坐好,开始喝“古土”面块汤。喝“古土”时都希望自己的碗里不要有背着小孩的面块、刺蒺藜、歪脖子懒汉、鼓、碎瓷块、白面块、木炭、辣椒、油菜子、果核、青稞、外绕线、大肚子等面块,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不好的征兆。如背着孩子的面块表示那人在外面有搞出私生子的危险;吃到有鼓的面块,说那个人会在朋友之间挑拨离间;吃到大肚子的面块,表示那个人将有个大肚子;吃到油菜子的面块,意思是为完成自己的事情,最会拍别人的马屁;吃到有木炭的面块,表示那人有一颗黑心;吃到有刺蒺藜的面块,说那人脾气坏、粗暴;吃到有瓷碗碎块的,表示那人吃饭时,给人白脸,干活时躲到一边去了;吃到有果核的面块,表示那人喝了罚酒,立刻烂醉,并对别人发酒疯;吃到有辣椒的面块,表示那人爱得罪人,或者喜欢骂架;吃到歪脖子懒汉的面块,表示那人对工作又怕又懒;吃到有茅草的面块,表示那人的胃比水池还大,咽喉比马尾还细;吃到有青稞的面块,容易得传染病;吃到有葱的面块,表示那人爱放臭屁,等等。与此相反,不管是谁,大家都希望自己碗里有太阳、月亮、上师三宝、白石块、羊毛、小麦、牛粪、盐、糌粑、佛经、内绕线、四方形小垫等面块。因为吃到有月亮的面块,表示那人的心像天空中的月亮一样明亮;吃到有太阳的面块,表示那人福气大,他和照亮众生的火一样;吃到有上师三宝的面块,表示那人表里一致,忠心正直;吃到有白石块的面块,表示那人心地善良;吃到有羊毛的面块,表示那人性情比羊毛还温柔;吃到有牛粪的面块,表示那人经常有好运气;吃到有盐的面块,表示那人像藏北盐湖一样好;吃到有四方形小垫的面块,表示那人可成为宗教徒。喝古土时,常常笑声不断,气氛欢快热烈。

年三十这天,也叫“弥漫焦臭的最后一天”。男子要到离家很远的土坎陡岩边去烧焦大年初一早上敬献的羊头。不能在家或附近烧羊头,否则会冒犯神灵引来灾祸。

大年初一,礼俗活动很多,年节的喜庆达到高潮。鸡叫头遍时,家里的媳妇或大女儿便起床熬酒,然后把熬好的酒送到家人睡的地方,喝饱后大家接着睡觉。

鸡叫三遍时,有些人家带着“切玛”、糌粑去取“四新”:从别人家牛粪里取“牛粪新”,从夏种地里取“土新”,从水源处取“水新”,从狗窝里取“粪新”。在取“四新”时,要在上述四个地方撒糌粑粉。对来抓取“四新”的人,主人发现并抓获后作为惩罚要浇他一瓢水。取“四新”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给“土新”粘上酥油花,供献在男神跟前;把“水新”放在正屋的护法神跟前,当作供水供上;将“牛粪新”粘上酥油花,放进牛棚里;“粪新”粘上酥油花,放在厕所里。这种活动表示能防止霜灾雹害和招财引福。

天快亮时,人们穿戴打扮后,一些人到山冈上插风马旗,一些人去取“手纹水新”,即天还未大亮,但手纹能看清楚时去取“水新”。到山上去插风马旗的多为青年男女,他们带着柳枝上缀着彩绫、彩色羊毛线、彩色羊毛的风马旗和糌粑面、青稞酒,在山冈高高的顶上烧香,插风马旗。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祈祷山神,声音高亢地呼喊“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的祭祀语,又在地上撒糌粑粉,并说:“丰收啰,好丰年啰!”祈祷来年还丰收。男女青年插完风马旗后,比赛看谁下山快,第一个到达山脚的人,奖励三杯酒,落在最后的罚四杯。这时男女青年跳起欢庆丰收的“果谐”舞,还唱起表示男女青年相互爱慕的歌,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游戏完后,为表示吉祥,互相在右肩上粘酥油,或者在脖子上挂上英雄哈达,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中。

去取“手纹水新”的一般是家里的老阿妈、媳妇和小孩。他们打扮一新后,在水桶或皮桶的脖子上系上哈达或白净的羊毛,在桶口上粘酥油花,带上神香、糌粑粉、彩色羊毛、青稞酒等,到达取“水新”的地方后,把彩色羊毛挂在河两岸的树枝上,然后烧香祭祀水神,祭祀后小孩子开始玩游戏,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踢毽子,有的玩羊拐子,尽兴玩耍。

早晨太阳升起时,还要取叫做“尼夏曲被”的“水新”。“尼夏曲被”意为“太阳升起时的水新”。取“尼夏曲被”水新时,在水桶上用哈达或羊毛打成一个圆圈结,在桶口粘上酥油花,带上神香和糌粑粉。取“水新”前,先在河岸边烧香祭祀,装水时,太阳在山顶露出笑脸的时间要和装满水桶最后一瓢水的时间一致,据说这是办事有运气的征兆,如果太阳在山顶升起的时间和装满水桶的时间不一致的话,就会不吉利。取“尼夏曲被”水新时,邻里乡亲一同前往。

上述活动结束后家人聚在一起,首先是父母,然后是兄弟姐妹,按长幼次序为每个人献上“竹索切玛”,献的人说:“吉祥如意”,受献的人说:“吉祥如意、圆满昌盛,阿妈仪容端庄,贵体安康,长长久久获得安乐,明年这个时候,生机勃勃再相见。”

新年第一天的早晨,不能把牛粪扔到外边,不能把外边的客人叫到家里,不能去别人家里做客,也不能把家里的东西借出去。假如把牛粪扔到外边,把东西借给别人,会失去马牛羊的财运,会失去五谷的营养,永远也富不了。

初一早晨,阿爸阿妈也不能骂孩子,说粗话,甚至要非常注意地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但不能溢出,否则也是不吉利的象征。初一早晨,也叫“初一油光光”,不但要给孩子头上抹许多油,还把烟灰和油混合起来,把家畜的角抹得亮光光的,挤出酒糟给家畜吃,富裕人家还用藏酒醪糟喂家畜,让家畜也大醉,给家畜献“酒新”和“竹索切玛”,在角尖上粘上酥油花,还把家畜的耳饰和旧颈套换成新的,这时阿妈把右肩上叫做“五宝帔”的披单横着祈祷说:“本地的地神明鉴,家中的家神明鉴,没有战争和饥荒,没有霜冻和雹灾,天雨适时降下,年景雨水常常调匀,财富福禄昌盛,人畜安康无恙。”

相应的还祭祀天上的天神,地上的“赞”神和地下的龙神。

祭祀祷告后,全家人开始吃早饭。阿爸阿妈给家中所有的人一份食物:一盘肉、一个羊头、一块血肠。分完肉,阿妈把五升粮食酿的青稞酒放在座次的中间,在酒壶和壶口边粘上三大朵酥油花,上面横放一把酒瓢,媳妇或大女儿拿着酒壶,从父母开始,轮流着一杯又一杯地敬。然后阿妈盛粥,粥里面放有奶渣、人参果、肉等。喝粥时,惩罚是严格的,谁要是喝不完的话,不但要在他的头上倒麦粥,还要罚喝一瓢青稞酒。喝完粥后要喝饭后酒。饭后酒是放在木碗或牛角里,斟的酒要喝得一滴不剩,如果木碗里剩下一滴酒,就要罚“滴酒”再倒一大碗。之后,人们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

大年初二,吃完早饭后,家里的老人带着孩子去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每一家人都穿上最好的服饰,带上青稞酒和各类油炸食品。到了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一位老年人把神香和“切玛”糌粑粉集中在一起,献上“酒新”。然后做好一个大的神香堆,一个小伙子爬上为土地神插旗的地方,插上风马旗后,大家排好队,声音高亢地祭祀土地神并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利啰!好丰年啰。”祭祀完土地神后,去祭祀护法神。祭护法神时,要带上神灯、哈达。朝佛的同时,一个男孩手里拿着“竹索切玛”,一个女孩子手里捧着酒壶,向在附近的乡亲、邻居、亲戚、朋友拜年。

第三天,根据家里经济状况,在自家屋顶献神烟祭神,插上招来运气的经幡。从第三天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新年多少天无固定的期限,主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风俗。过完年的那天晚上,有些人家要举办“新年散宴”。酒宴完后,每人拈上一点“竹索切玛”里的糌粑粉,声音高亢地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

现在日喀则地区过新年,除在农村还保留着传统习俗外,城镇居民的年节礼俗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拉萨地区一样,现在的年节礼俗是传统与现代交融,更富情趣和特色。


选自《西藏民俗文化》

陈立明 曹晓燕 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