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文化】藏族节日文化概述

发布时间:2022-02-02 13:06: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陈立明 曹晓燕 | 责任编辑:曹川川

节日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节日的源头,大都渊源于古老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先民们无法解释各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对诸如冰雹、水患、地震火灾、瘟疫疾病等天灾人祸更是无能为力,认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方面都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驱使,这就是精灵或鬼怪。为了氏族的生存繁衍,人们向鬼灵祈祷乞求,供献牺牲,以求得鬼灵的庇佑,这样就产生了各种祭祀活动。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其时的祭祀活动只能是集体进行,且规模小,时间不固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富的不断增加,使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有了物质保证。同时,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逐渐熟悉了自然环境、季节变化,认识了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掌握了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为祭祀活动时间的相对固定提供了可能。这样,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便逐渐从小规模和时间的不固定向大规模和时间相对固定的方向发展,最后发展到固定的季节和时间从事大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便形成了民族的节日。藏族每年各地的春播节、望果节,珞巴族登尼部落的“姆洛科”节、崩如部落的“隆洛德”节,墨脱门巴族每年二月的集体祭祀活动、错那门巴族藏历六月举行的“曲科尔”祭祀活动,以及门隅门尼玛三部每年进行的大型祈祷活动,都是节日渊源于宗教祭祀活动的生动例证。

节日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它是民族文化的储藏库,汇聚着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宗教、社情等方方面面的文化事项。西藏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和居住地域的不同,使西藏的节日文化呈现出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特点。我们既可以看到仍处于节日发展初级阶段的珞巴族和登人的传统节日,又可见到佛教文化高度发展的藏族宗教节日,还能看到既受藏族文化深刻影响,又保持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征的门巴族、夏尔巴人的节日。西藏的节日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恢弘壮观的民俗生活画卷。

藏族节日源远流长。从肇始于远古先民祭祀土地神灵以佑庄稼丰产的祭祀活动到雅隆河谷及全藏农区的大规模集体祭祀仪式的“望果”节,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从曾以麦熟为岁首的年节到过使用藏历推算出的新年已历千年之久。因苯教的兴盛、佛教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发展而产生的众多宗教节日,其历史最短者亦有数百年。藏族的节日,均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正因为藏族节日历史的久远,文化内蕴的丰富,在其长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承载着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文化信息,加之一些节日之间文化现象交互重叠,功能和作用互相渗透,故而难以对藏族节日进行准确的分类,如“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最初本是与牧事活动密切相关的节日。夏季草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产奶的旺季,此间人们制作大量酸奶饮宴,以庆丰收。藏传佛教形成后,各教派尤其是以戒律严明著称的格鲁派,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的几十天内僧人不得出寺,安心在寺内念经修行,至六月底才开禁。解禁后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为他们施舍酸奶,饮宴娱乐。寺院也以酸奶招待长时间苦修的僧众,并举行野宴游乐活动。这时的“雪顿”与宗教活动拉上了关系。17世纪中期,雪顿节上开始增加藏戏演出,以后演变为全藏性的藏戏会演,西藏各地的几大著名剧团会聚拉萨演出藏戏,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节日的开幕仪式是藏历六月三十日清晨在哲蚌寺举行的规模盛大的展佛活动。

对这样一个节日,归类为生产性节日显然已不妥,划入宗教类节日也感牵强,虽然它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实际上,“雪顿”节在后期已演变为以演出藏戏为主的游乐型节日。

根据藏族节日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似可将节日分为四类,即岁时年节、生产节日(包括农事节日和牧事节日)、宗教节日和游乐型节日。由于藏族节日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的节日较难归类,可按不同的标准归入不同的类别。

藏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为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神圣性与娱乐性的统一。此外,地域性特征和互融性特征亦十分明显。


选自《西藏民俗文化》

陈立明 曹晓燕 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