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荣:“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哲学意蕴和价值指向

发布时间:2022-01-07 16:39: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陈宗荣 | 责任编辑:

【摘要】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就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作出“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指示。文章系统阐释这一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并从坚持发展的人民性、进步性、社会性、安全性4个方面深入解析其哲学意蕴和价值指向。同时,对如何坚持这一重要论述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全面加强社会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教育监督考核”6项路径举措,强调要坚持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物质和精神、发展经济与加强社会建设、效率与公平、保护传统与促进文明进步、目标导向与过程导向关系的原则要求。

【关键词】“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哲学意蕴;价值指向;路径举措;原则要求

【作者简介】陈宗荣,1964年11月生,甘肃镇原人,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总干事。

【文章来源】《中国藏学》2021年第4期,原文注释从略。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21)04-0005-06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藏,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对西藏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总书记强调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准确、深刻理解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以下简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对于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重大意义

这一重要论述是指导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西藏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理路,蕴含着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的、价值、意义,揭示了西藏发展的新境界新追求,反映了西藏工作的本质特点,是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遵循。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一列动车组行驶在拉林铁路上。人民视觉资料图)

“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解决西藏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然也符合这一历史特征。在这个历史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西藏工作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主要精力和更多资源用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及时回应民意,以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需要,使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基础更实,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解决西藏社会特殊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这是西藏各族人民同封建农奴主残余势力斗争的继续,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斗争。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西藏工作要把政治安全、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通过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多谋凝聚人心之策、多做广聚民意之事,充分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织牢共有的情感纽带、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确保国家安全。

(川藏公路“通麦天险”路段的迫龙沟特大桥)

“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解决西藏社会普遍矛盾的必然要求。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境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渗透破坏,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正确、妥善处理好藏传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关系西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民族兴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关系现代化新西藏的光明前景。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西藏工作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社会现代化程度,注意消除达赖集团及其他敌对势力操弄利用藏传佛教带来的消极影响,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引领各族人民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潮流。

“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西藏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马克思指出,对于经济生活而言,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因而经济学原理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方位进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西藏要从自身的特殊实际情况出发,自觉把握新阶段新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善于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把握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开拓西藏工作崭新局面。

二、“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哲学意蕴和价值指向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核心目标,形成了地方政府间广泛而深刻的增长竞争局面,创造了我国“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地方政府追求经济规模增长遵循着独特的中心工作评价激励逻辑。常规工作一旦上升为中心工作,就会产生强烈的资源聚焦和动员效应。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完成中心工作是重大的政治责任,是体现其政治坚定性和政治觉悟、衡量其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价值评判逻辑和行为激励逻辑下,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单纯以GDP论英雄,追求没有发展的增长、不计代价的繁荣、“目中无人”的速度、脱离社会的数字。这种发展理念和行为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对于新时代的西藏工作也是如此。

(林芝航拍。今日中国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作出“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重要指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切中要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西藏特点,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和强烈的价值指向,科学解答了新时代西藏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揭示了发展与人民群众、发展与历史规律、发展与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坚持发展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最高标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聚力点,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眼里聚焦人、心里装着人、一切为了人,着力实现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西藏经济体量小、经济基础薄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工作向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聚焦,着眼各族群众根本利益和民生大事,着力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西藏发展成效的核心标准。发展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各族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西藏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山东济南援藏干部和园区工人一起将采摘的西瓜装箱。《瞭望》张汝锋摄)

坚持发展的进步性。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在于,人类活动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集体行为。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共同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整合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集体行动成败的关键。人类社会自从诞生以来,就始终走在进步的道路上,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落后到先进,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赋予进步价值、具有文明意义的发展,才能称其为发展,也才算得上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西藏社会还存在着爱国进步与分裂倒退的斗争,存在着开放创新与保守封闭的矛盾。因此,西藏的所有发展都要把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把提升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作为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在谋划、组织、评价发展时,除了运用必要的技术指标、技术工具、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外,还必须要在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制度化、体制性地融入价值治理,将有形的相对刚性的技术“硬管理”与无形的相对柔性的“软治理”有机结合,把显著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治理效能,把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转化为激励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西藏的发展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发展,在社会进步的潮流中进步,坚决革除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保守封闭的意识、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

坚持发展的社会性。无论何种发展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展开,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都会面临发展的问题,因而发展也是一个复合性的多样化的构成。从发展的领域看,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不能片面地将发展视同为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标,单打一发展经济不但难以成功,还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经历过3次较大的飞跃,第一次是从经济单一发展指标向经济综合发展指标的飞跃,第二次是从经济发展目标向全面发展目标的飞跃,第三次是从发展水平目标向同时强调发展质量目标的飞跃。这充分说明了发展的复合性和层次性,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得出的历史结论。西藏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更要统筹考虑社会建设,用社会发展目标规范发展,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舍得投入资源和精力,扎实细致地做好“管脑子”的工作。

(西藏乡村幼儿园。今日中国资料图)

坚持发展的安全性。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抵御境外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西藏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情况更加复杂,工作难度更大。因此,安全稳定是西藏一切工作的基础,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使所有发展扎根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也要使所有发展都有利于促进稳定、维护安全。“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蕴藏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深层逻辑,只有坚持“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凝聚人心,打牢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和扩大党在西藏的群众基础。要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讲大局、担重责,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政治安全与社会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短期安全与长远安全统一起来,更好地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

三、坚持“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路径举措

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这是坚持“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根本遵循。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做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政治基础。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指导原则。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既有各自内涵,又相互联系、互为支撑,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一体领会、一体贯彻,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其中,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只有把共享的发展理念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原特色农牧业一直是西藏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图为西藏净土乳业有限公司奶制品包装生产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代玲摄)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做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物质基础。西藏城镇化率还不高,大多数居民生活在乡村,振兴乡村对于建设现代化新西藏至关重要。要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上,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注重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产品,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等七大产业为重点,打造高原绿色品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激活乡村活力、丰富乡村文化、促进开放交流。努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西藏的地理特征、战略定位、人文环境、人口布局、经济形态以及在国际政治斗争格局中的处境,决定了西藏的发展只能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也只有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西藏才能不断趋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中,要坚定地树立这样一些理念,即走生态文明之路是第一位的选择,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位的任务,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确保西藏承续发展是第一位的责任。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源:中国新闻网)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做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制度基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和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的资源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困难人群救助体系。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尽可能充分保障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梳理教育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以超常规的举措,科学谋划、推动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西藏各族群众。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科学合理布局文化活动场所,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藏族优秀文化,全方位提高社会现代化程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做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意识形态基础。“管脑子”的工作就是塑造价值观、生产价值观,价值观生产过程就是凝聚人心、集聚意志、汇聚力量的过程。要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加强对西藏历史和西藏文明史的研究宣传,以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让人们能够切实了解我们的民族、国家、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根基。持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以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有利于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有利于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有利于减轻信教群众负担为标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及时揭露批驳达赖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的真面目,严密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

(拉萨市第一小学60年校庆时,全校学生盛装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留念。澎湃记者旦增西旦摄)

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教育监督考核。这是做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组织基础。深入系统研究“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形成一套针对性强、定性准确、能够衡量、便于操作、易于接受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和干部考核之中,树立起鲜明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行为指向。要使这种教育和考核体系化、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研究出台配套的学习宣教制度、推广普及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使之可普及、可核查、可奖惩,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党和政府实施价值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四、坚持“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原则要求

“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着眼“国之大者”、事关“国之大者”,必须从大局来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西藏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大局,更要从大处着眼、全局谋划,作长远打算。

正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维护西藏稳定是“国之大者”。要从政治高度看待西藏的稳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安全与发展在涵义、表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以为有了发展自然就会有了安全,有了安全自然就会实现发展,这都是片面的。但也要明白,发展与安全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发展为本、安全为要,发展可以转化为安全,安全为发展提供保障,注意从安全的角度去把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意味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征程上考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维度。要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平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正确认识安全之于发展的重要性,将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确认识发展之于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发展夯实安全之基,通过发展保障安全。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饮用水厂。中新社记者贡嘎来松摄)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二者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不是单选题。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生活,不仅要追求物质现代化、还要追求精神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果忽视“管脑子”工作,不恰当地强调特殊性和差异性,形成狭隘甚至极端的民族意识,就可能肚子吃得越饱,离心倾向越强。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正确把握发展经济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的成果只有体现在社会中才能发挥效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民族团结进步要在社会中体现,凝聚人心要在社会中实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在社会中提升。要坚持发展经济和社会建设协调推进,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正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展需要效率,凝聚人心需要公平。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党中央已经把共同富裕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新时代的西藏工作也是如此。要统筹好效率与公平,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兼顾公平,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反分裂斗争的必然要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合理调节高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展出的唐卡作品 中国新闻社何蓬磊摄)

正确把握保护传统与促进文明进步的关系。要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本末倒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文化形式会出现变化甚至自然消亡,这种情况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要通过有效方式,把那些可能消失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加以保存,但不能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更不能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名宣扬保守封闭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

正确把握目标导向与过程导向的关系。“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是一种目标要求,但更多是一种过程体验和精神体会。这实际上是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没有过程的量变就不可能出现预期的质变。做到“两个赋予一个有利于”,不但要用力,更要用心用情,既要见其事又要见其功;不但要注重阶段性的物质成效,更要注重细节、下绣花般的功夫;不但要有一时一事的激情投入,更要有经年累月的持续努力。同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循序渐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实现,积小成为大成、立当下而致长远。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