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旅游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57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旅游业研究

把多勋、梁旺兵等人的《多元目标体系导向的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共十章。认为民族地区单一经济价值引领的民族旅游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民族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试图建立一个引领我国民族旅游发展的新的价值体系和目标体系,反思并评价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果及影响,探索满足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人的价值同步发展并实现经济价值的民族旅游新型模式、运行机制、路径和实现方式,研究保障这一模式科学和有效运行的宏观政府层次、中观产业层次及微观经济主体层次的体制机制。

杨明洪、刘建霞的《旅游资源规模化开发与农牧民生计方式转换——基于西藏“国际旅游小镇”的案例研究》(《民族学刊》第3期)一文,认为在旅游资源规模化开发下,鲁朗农牧民生计方式转换较大,为此政府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但由于政府与当地农牧民的视角不同,在一些政策实施上,当地政府的实施愿望与当地农牧民想法产生了差异,故当地农牧民并不完全认同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

杨涛的《西藏珠峰大本营旅游收益的共享机制研究》(《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认为珠峰大本营形成了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收益共享机制,但受金融资本门槛和牦牛数量的制约,贫困群体较难参与到旅游之中。因此,需优化收益共享机制,推进扶贫资本参与到帐篷租赁、牦牛托运、班车司机培训中,完善新建旅游服务设施与珠峰大本营的功能分工和利益关系。

赵剑波、杨雪丰等人的《基于旅行费用法的拉萨市主要旅游点游憩价值评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8期)一文,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014—2015年拉萨市主要旅游点游憩价值为875.67亿元,平均每人每次旅游可享有7766元的游憩价值;认为多目的地旅行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可忽略不计,调查对象选择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向宝惠、曾瑜皙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旅游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资源科学》第1期)一文,认为鉴于国家公园资源属性,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试点区生态旅游研究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试点区生态旅游系统由管理、运营、社区参与和公众支持4个子系统有机构成,以实现四维目标;从系统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系统运行机制包含政府主导、分区利用、绿色运营、游客管理、环境教育、社区参与、公众支持7个方面。

李佳、田里等人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一文,剖析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包容性可持续的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思路,构建包括启动激励、目标导向、参与共享、监测评估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体系,明确了四川藏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优化方向。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