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57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四)区域经济研究

余波、刘松等人的《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空间分布类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期)一文,认为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内容可归纳为七大主因子:(1)“援藏因子”“消费因子”“农业因子”“自然因子”“城建因子”“二三产业因子”“教育因子”。(2)2015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化可划分为“中心地服务型”“农牧业生产型”“二三产业发展型”“援助依赖型”“帮扶援建型”“自然环境限制型”“自然环境依托型”7种类型。(3)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模式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经验。

高利伟、成升魁等人的《政策对城市餐饮业食物浪费变化特征的影响分析——以拉萨市为例》(《中国食物与营养》第3期)一文,分析政策因素对减少拉萨餐饮业食物浪费的干预效果及影响机制。认为政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餐饮食物浪费,干预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大、中型餐馆,尤其是大型餐馆食物浪费总量、动物食品浪费总量以及植物食品浪费总量均显著下降;小型餐馆干预效果不明显,食物浪费数量与政策出台以前相比甚至有所增加,这可能受到除政策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

刘妤、顾正刚的《新常态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西藏1995—2014年面板数据》(《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以西藏1995—2014年货运量、周转量为区域物流能力指标、GDP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两者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西藏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拉动程度,对西藏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樊杰、钟林生等人的《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西藏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抉择》(《中国科学院院刊》第9期)一文,确定以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规划方案为核心,规划前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价值、旅游环境容量和山水林田湖系统提升潜力的基础研究,规划后开展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资源监测技术与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开发,为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成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家公园群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林民旺的《中尼印经济走廊建设:战略价值及建设思路》(《现代国际关系》第2期)一文,探讨了建设中尼印经济走廊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初步分析潜在风险。认为中尼印经济走廊具备推进的现实可能,但要照顾印度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接尼泊尔和中国西藏的发展需求,以期真正达到中尼印三方的发展对接。

沈茂英、徐知之的《自然保护区类社区脱贫响应及其可持续途径研究——以川滇连片特困藏区为例》(《四川林勘设计》第4期)一文,界定了自然保护区类社区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探讨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类社区的多维关系及自然保护区类社区脱贫实践,提出从自然保护区地理标识产品开发、建立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基金、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以及设立自然保护区类科研特许制度等四个角度实现自然保护区类社区持续脱贫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淑芳的《社会分层视角下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机理研究》(《民族学刊》第2期)一文,通过对四川藏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中观和微观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孩子受教育程度差异、贫困代际传递程度呈现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递增的情况。因此,应重点加强对牧区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