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生态文化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9:01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生态文化

丁燕的《藏传佛教的生态内涵:以郭雪波的生态小说为例》(《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认为作家郭雪波将藏传佛教基本教义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其生态文学作品之中,不断地向广大读者传递“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生态思想内涵;并自觉地从宗教文化出发去追寻生态意识并寻找救赎之路。

郭海青、贾伟的《藏区地方话语结构与生态保护实践研究:以青海藏区S村为研究个案》(《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认为藏族地区地方话语体系蕴含着地方朴素的生态系统观,在生态保护中具有广泛的行动能力,这在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常丽霞、袁峥嵘的《藏族生态伦理观的当代变迁:生态习惯法文化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6期)一文,认为当代藏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发生了急剧的变迁;社会转型期构建藏族地区生态法治,应当以生态文明为导向,防止维系区域生态和谐的传统习惯法文化发生扭曲;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之中,缓冲市场经济对于以生态伦理观为重要内容的地方性知识的冲击和扰动。

张辉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以滇西北藏区奔子栏镇神山崇拜为例》(《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1期)一文,认为地方性生态知识依靠其特有的生态观、认知体系、技术实践和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去实现其生态环境的功能;滇西北藏族地区普遍存在着神山崇拜的社会事实,对于维护藏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刘培勇等的《在雪域大地慈悲地栖居:关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思考》(《西藏发展论坛》第2期)一文,认为藏族的生态伦理奇迹就是人间的净土,悲悯情怀是藏族生态伦理的生命态度,知行合一是藏族生态伦理的实践智慧;同时藏族生态伦理面临着社会发展进步、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