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研究(汉文部分)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9:11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民间文学研究

本年度,用汉文著作的民间文学的论文与论著不是很多,但从研究深度方面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卓泽加的《论藏族煨桑文的分类与文体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是一篇讨论藏族煨桑文化的重要文章。虽然该文中谈到的“煨桑文”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藏族作家的创作,但是由于“煨桑”作为一种藏族的民俗文化以及古代作家的创作基本遵循着煨桑文化的传统,因此在这里将其列入民间文学中给予重点介绍。

该文首先讨论了煨桑文化的起源问题,目前学术界认为有三种起源:印度教、佛教和斯巴苯教。作者认为前两种观点有诸多的不合理性,后一种观点即斯巴苯教的源起说具有历史合理性。其次,作者介绍了煨桑文作为煨桑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斯巴苯教、前弘期佛教、后弘期佛教以及雍仲苯教等不同文体的演变特征。特别是五世达赖喇嘛依据早期佛教煨桑文与《诗镜》诗学原理创作的煨桑文,对后世煨桑文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栗军的《藏族神话批评中的症候式分析——以“猕猴变人”神话为中心兼论其他》(《石河子大学学报》第3期)采用一种称作“症候分析”的新理论分析了“猕猴变人”和“青稞种子由来”两则神话并批评了前人对这两则神话的研究。据作者介绍,这种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文学批评方法——“症候分析”,即认为作家无意识地创作了作品,因此,分析作品须采取“仔细问询病人(作品)”的方式进行研究。

作者认为“猕猴变人”神话的当代研究由于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众多研究者从这一理论解释了这则神话,并将这种解释合理化而成为一种客观真理。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些著述对于“猕猴变人”神话都有不同程度的“症候”: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来慨叹“为藏族先民这种天才的科学想象而叹服”!大多数的著作中都带有著者的主观性,在阐述神话故事时,较为随意地去掉了其带有宗教内容的情节;在分析时,依据唯物主义思想进行分析,虽然部分著作分析也较为客观,有一定的论据支撑,有些引用了古典典籍类的引文,但都带有现代的评判意味。先入为主的唯物论思想,让进化论、劳动思想、社会发展史都进入藏族神话的解释当中,却忽略了一些藏族族源神话最本质的东西。人类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神话究竟带给人类怎样生命“超验”体验?而事实是,细读这则神话,可以看到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初民认识世界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藏族具有,即使与其为邻的其他民族如羌族、纳西族中也存在类似的神话。运用同样的方法,作者还对“青稞种子由来”神话作了相同观点的解读。

莫超的《白马人文化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一文,介绍了1980—2016年间国内关于白马藏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作者从白马人的民族属性、语言特点、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几方面作了总结。从民族族属方面看,主要有四种观点:氐人说、藏族说、羌氐融合说以及不定说等。以上四说各有其理论支持,但就产生的影响方面来看,“氐族说”和“藏族说”一度成为主流争论的两个观点,而近来的“源于氐而化于藏”的“民族融合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新的研究走向,并有取得上风之势。

从白马人的文学研究来看,学者们大多关注其民间文学的记录与研究。尤其对于其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这些作品是大多翻译为汉文发表的。此外,白马人的民间文学研究,从2010年后才陆续有著述出现,研究内容主要为民间故事母题研究、民间故事类型及特征研究、民间文学功能及流传形式等方面。其中对于白马藏族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有学者对其作了分类研究后指出,其中的代表作《阿尼嘎萨》流传千余年,长达十余万言,堪比蒙古、藏等族的《格萨尔》,展现了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和口传活态文化的最高成就,值得学界重视;白马藏族神话表现出独到的述说特征;整体表现为口头传承过程由“信以为真”向信众逐步散失的转变与题材的不规则演化,述说体系虽零散杂乱且缺乏整一严谨性,但又有其独特之处。

王远明等所著《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书,讨论了康巴地区藏族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各种故事类型比如“人神婚”“机智人物”“英雄战争”的特点,以及动物故事中比如以兔子、狗为中心的文化内涵。同时讨论了某些故事比如“文成公主入藏”的多个异文本的特色。并且综合民间文学理论与一般文学理论方法,讨论了康巴地区传承的民间故事所具有的民族特色。进而反思了某些理论及研究方法本身的问题,比如“母题研究”等。同时,作者还讨论了故事传承中讲述人及文化地域对其影响,比如因讲述人记忆衰退而造成各故事间不同情节交错的现象,方言对故事传播的限制和民族语言的衰退造成故事传承的断代等现象,这是令当下全体研究者值得深思的地方。

陈辉、朱婷、佐世容的《藏羌原生民歌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书,首先举例介绍了藏族与羌族两个民族中不同地区民歌的种类与音乐方面的特色,认为两个民族的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时代变迁两个民族的民歌传承方面出现了困境。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变迁、新事物的冲击以及受众群体的变化等方面。其次,作者提出了各种保护建议,比如提高本民族的自觉保护意识、运用现代科技记录、利用非遗保护机制保护民歌传承人、民歌进课堂和培养人才以及制定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支持等。

沈德康的《中国藏缅语族文化起源神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讨论了藏缅语族内多个民族如羌、彝、白、纳西、普米、藏等民族中的“图腾神话”“生死起源神话”“火起源神话”“谷种起源神话”。作者主要依据汉文文献资料与汉语口头记录资料,将以上几种神话类型依据各民族情形进行了分类分析。进而讨论了各民族神话中的文化内涵,比如羌族中的“毒药猫”的社会意义,也涉及这些神话类型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