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部分——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9:21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类论文按照内容可分为藏医药理论研究、藏医文化学研究和藏医药基础知识介绍三类。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较上年略多,且藏医药理论研究文献的比例增加,基础知识介绍类文献比例降低,提示藏医基础研究学术水平的提升。

(一)藏医药理论研究

有关藏医药理论的研究类论文,涉及的领域包括藏医药基础理论、哲学基础、诊断学、心理学、术语翻译等。代表性论文有:罗辉等的《藏医体质量表的研制和初步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2期),运用国际通用量表研制的程序化方法,以藏医理论为指导,基于藏医《四部医典》和其他古籍的记载,通过专家咨询、语言测试和人群横断面调查等方法,研制了藏医体质量表,对该量表的条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评价显示,量表具有较好的性能,提示运用量表研制方法对藏医体质进行规范化研究具有可行性。文成当智等的《藏医五源学说与现代物理学认识物质本质的哲学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第4期),从宏观和微观层次对藏医五源学、世界起源、五源形成六味等藏医基础理论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与现代物理学“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作用于物质的认识进行比较,发现藏医五源学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对物质的形成、衍变等方面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且在微观上两者的子层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认为这对量化藏医五源或探讨夸克之六味等方面可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王杭的《基于语料库视角的藏医术语翻译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认为,当前国内关于藏医术语的翻译研究缺少系统化的可参照资源,研究视野狭窄,指出语料库翻译学可为翻译研究提供真实丰富的语料,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并提出利用网络语料促进藏医术语翻译实践的建议。其他还有:罗杰的《藏医诊断方法之望、问、切三诊的应用价值》(《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2期),边巴次仁等的《试论藏医疾病分类体系》(《中国病案》第1期),秦大平等的《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及藏医学发展中的指导意义》(《新中医》第2期),拉毛才让的《浅述藏医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4期),娘毛才让的《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现代养生》第12期),等等。

(二)藏医文化学研究

此为本年度藏医药研究的一个亮点,各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藏医文化现象和特征。例如,王静等的《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特色初探》(《中华中医药杂志》第1期),以医学人类学视野从环境、社会、心理及文化等方面,探讨藏羌彝走廊中藏、羌、彝医药对健康和疾病独特的认知,并对其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华青加的《用医学人类学观点解读藏医治疗中的咒治仪轨》(《中国藏医药》第1期),用医学人类学的观点解读了《四部医典》咒语疗法的历史、与苯教的渊源、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地方性知识对治疗仪轨的影响等。拉目加等的《基于藏医药视角下的温泉养生医疗文化探讨》(《中国疗养医学》第12期),从藏医药理论和临床角度对温泉的养生医疗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温泉的概述、医疗、养生、注意事项等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为研究温泉和对温泉感兴趣者提供参考。

(三)藏医基础知识介绍

对藏医相关理论和知识介绍类的论文在基础研究文献中所占比例较以往有所下降,主要是关于藏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文化等知识的介绍。例如,杨毛才让等的《藏医老年保健与疾病治疗方法初探》(《中国藏学》藏文版第2期),德吉卓嘎等的《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及其保健方法》(《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第1期),完么安建的《藏医学概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第15期),李加的《浅述藏医临床用药原则》(《中国民间疗法》第9期),次仁德吉等的《浅谈藏医体质学》(《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2期),等等。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