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部分——方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9:21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方药研究

关于藏医方剂或药物的研究,本年度共有一部专著的出版,以及200余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丰富。关于藏药复方或单味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历来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发表的论文约占本年度全部藏医药论文的半数以上。

专著方面:阿坝州藏医院、阿坝州藏医药研究所藏药制剂中心编著的《藏药制剂验方汇编》,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参考《四部医典》等藏医文献,挖掘、收集了藏药系列配方制剂,供藏医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使用。

论文方面:按照文章内容可大致分为八个学科:藏药单味药或复方的文献研究、药物化学、药物鉴定学、药理学、药物炮制学、制剂分析学、药物资源学和药用植物栽培学。以下按学科类别对发表的论文进行简要综述:

(一)方药文献研究

主要包括对藏药或方剂的知识介绍、文献考证、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综述四类:

知识介绍类:本类论文数量较少。代表性论文有:看召本的《藏族传统配饰天珠的药用价值略考》(《中国藏学》第4期),介绍了天珠在藏药中的应用、正品来源、新旧鉴别、化学成分、炮制工艺及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其他还有:吉先才让的《浅议蒺藜的药用价值》(《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1期),完代加布的《檀香酥油剂配方制作及其功效探讨》(《中国藏医药》第2期),索朗次仁等的《浅谈藏医“盐”的食用方法与利弊》(《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1期),等等。

文献考证类:此为通过研究历代本草文献记载,考证药物的名称、基源、产地、功效等内容。代表性论文有:刘治民等的《藏药“榜嘎”的本草考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4期),查阅了《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专著及相关汉译本,对藏药榜嘎的名称、基源、产地及采收季节、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提出藏药榜嘎的基源主要为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或甘青乌头A.tanguticum(Maxim.)Stapf的干燥全草,为“榜嘎”的规范应用以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了依据。吴立宏等的《藏药白花龙胆的名实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2期),运用本草学和分类学方法对古今涉及白花龙胆(སྤང་རྒྱན་དཀར་པོ)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敦煌吐蕃医药文献中的榜间(སྤང་རྒྱན)即是其后《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等典籍中的白花龙胆,主治音哑、咳嗽等肺部疾病;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 Kanitz和高山龙胆Gentiana algida Pall.是白花龙胆的两个基原,从古至今前者则是其主流品种,认为结合田野和市场调查,使白花龙胆名实相符,可为该藏药制剂的现代化研究和用药安全提供基原和文献依据。其他还有:东知多杰等的《藏药材悬钩木的本草考证》(《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8期),李莹等的《传统药用植物甘松的植物学名考》(《中药材》第6期),卢年华等的《藏药湿生扁蕾及扁蕾的相关本草考证》(《西部中医药》第6期),等等。

理论研究:主要为研究方剂中药物配伍规律或治疗机制的论文。例如,扎西次旦的《浅析常用藏药的八十四种藏方中含榜那(黑乌头)的配伍规律》(《西藏科技》第1期),通过统计84个藏医常用方剂中各药物的出现频率,分析配伍规律,研究发现:含有榜那(黑乌头)的有21个,其配方中均有诃子、麝香、苦奎那布,认为诃子和麝香可抑制榜那的毒性,苦奎那布对榜那的配方有一定的作用。尕藏扎西等的《藏药安神丸治疗心隆病的机理初探》(《时珍国医国药》第8期),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方法相结合对藏药安神丸的机理和配制进行探讨,认为《工竹札记》记载的心隆病方剂中安神丸的使用率高于其他药物,符合藏医药理论的配伍规律,以及从药物的药味、药性、效能来平衡宿主于心脏的“恰协隆”病的治疗目的,故认为该方是治疗心隆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其他还有:旦增尼玛等的《浅谈藏医治疗热病七种汤类的配伍原理分析》(《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1期),文昌东主等的《〈后补续〉中的烈香杜鹃方剂之组方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探析》(《中国藏医药》第1期),等等。

文献研究综述: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是本年度藏药文献综述研究的亮点之一。代表性研究有:左芳等的《基于数据挖掘的含翼首草藏药组方用药规律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16期),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1)软件构建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分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常用藏成药诠释》等含翼首草组方中翼首草用药规律,分析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共纳入方剂215首,研究发现:高频药物包括矮紫堇、藏黄连、麻花秦艽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翼首草与矮紫堇、藏黄连、麻花秦艽等的组合;含翼首草处方主治疾病主要为外感湿热秽毒类病证、发热类、关节炎等疾病,如瘟毒、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类风湿关节炎等,所用药物多具清热解毒、消炎、祛风除湿等功效,亦常与清热类药物配伍运用,组方法度清晰。王振华等的《基于CNKI数据资料剖析藏药镰形棘豆的文献特征和研究现状》(《西部中医药》第7期),以CNKI数据库为资料来源,分析国内期刊收录的镰形棘豆及“莪达夏”的文献,研究发现:藏药镰形棘豆的相关研究文献自1984年开始至2016年5月共有117篇,以南京、甘肃、福建、青海等地的高校以及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主;镰形棘豆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但临床应用及制剂研究不足,需要进一步推进该方面的研究。其他还有:徐文龙等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七十味珍珠丸与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现代研究进展对比和分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4期),杨文娟等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含诃子藏药组方规律分析》(《中国中药杂志》第6期),程阳阳等的《〈中国药典〉收载民族药成方制剂的统计与分析》(《中成药》第4期),等等。

有关藏药研究的传统文献综述文献数量较多,内容主要是梳理各种藏药或复方的研究文献,介绍研究进展。例如,张琳等的《秦岭部分高海拔太白七药的研究进展》(《中南药学》第12期),卢杰等的《濒危藏药植物马尿泡研究概况》(《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第12期),张景瑜等的《抗高原缺氧藏药的研究进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22期),潘雅婧等的《藏药柳茶的药用功效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10期),陈静等的《藏药土木香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藏药方的研究进展》(《西部中医药》第10期),杨鹏等的《藏药陇蜀杜鹃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第5期),等等。

(二)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普遍地被用于藏药单味药或复方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各药物的化合物组成及其含量。这一领域历来是藏药学研究的重点。代表性的研究有:尤蓉蓉等的《藏药印度獐芽菜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体外活性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19期),采用各种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印度獐芽菜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獐芽菜属中发现,对5个量大酮类物质进行体外抗肿瘤和抗氧化应激损伤活性筛选,发现其在最高浓度时均无明显作用。陈星等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藏药五味黄连丸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海峡药学》第12期),采用RP-HPLC测定藏药复方五味黄连丸(黄连、红花、诃子、渣驯膏、麝香)中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山柰素的含量,建立了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的测定方法,可用于五味黄连丸的质量控制。孙明霞等的《中药指纹图谱在藏药研究中的应用》(《中兽医医药杂志》第3期)通过检索、整理和分析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发现,中药指纹图谱在现有藏药基础研究领域应用很广泛,但在藏药新药的开发研究中应用较少,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研究水平,故建议加大其在藏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为藏成药的开发奠定基础。其他还有:李海丽等的《ICP-MS法测定苞叶雪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上海农业学报》第3期),格央等的《薄层色谱法检查藏药二十味沉香丸中士的宁的限量方法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5期),白文婷等的《藏药宽筋藤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材》第3期),刘辅玥等的《短穗兔耳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西北药学杂志》第3期),魏华等的《藏药川木香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师》第5期),张盾等的《濒危藏药桃儿七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分子植物育种》第4期),等等。

(三)药物鉴定学研究

传统的文献考证、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方法以及现代中药鉴定技术如DNA分子遗传标记、指纹图谱鉴定等,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藏药单药或藏药复方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等,为藏药生药品种和真伪的鉴别、藏药产品的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代表性研究如:

传统鉴定方法:索朗次仁等的《传统藏药鉴定方法之火试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期),结合传统藏药材鉴定方法及教学经验,以火试方法对18种藏药材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准确,故认为火试鉴定法方法灵活、简便,是有效的藏药材鉴定方法之一,对快速鉴定部分藏药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项智等的《藏药“君西”的药学及矿物学鉴别研究》(《中药材》第11期),比较分析藏药“君西”的藏药学和矿物学鉴别特征,选取青海、西藏、四川、甘肃12个典型产地的君西样品,应用藏药学传统鉴定方法及现代矿物学鉴定方法进行鉴定,从感官、切片显微等方面总结“君西”的主要鉴别特征,研究认为:现代矿物学的术语和鉴别方法能够更好地描述“君西”的特征,切片显微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更准确地鉴定“君西”提供技术支持,矿物学鉴别技术的引入可为藏药“君西”药材科学鉴定规范的形成及矿物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郑立等的《藏药康定独活的生药学研究》(《中药与临床》第6期),对康定独活的性状特征、横切面与粉末显微鉴定特征、大类化学成分种类、总香豆素含量进行研究,找出了康定独活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确定该药材的大类化学成分,建立了康定独活总香豆素含量测定方法。其他还有:白马扎西等的《岩白菜鉴认浅析》(《中国藏医药》第1期),项智等的《石类之精华——寒水石的产源及鉴别探讨》(《中国藏医药》第2期),格桑顿珠的《几种藏药的鉴别疑点分析》(《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2期),吕培霖等的《藏药大车前草的生药学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15期),马羚等的《藏药高山龙胆的形态组织学研究》(《中药材》第3期),张蕾等的《三种藏药材的鉴定研究》(《中兽医医药杂志》第2期),等等。

现代鉴定技术:贺水莲等的《应用DNA条形码鉴定滇西北4种传统藏药绿绒蒿》(《西部林业科学》第5期),利用DNA条形码对4种绿绒蒿(美丽绿绒蒿、滇西绿绒蒿、全缘叶绿绒蒿及总状绿绒蒿)进行分子鉴定研究,研究发现,4个条形码片段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绿绒蒿属种间存在相当高的遗传分化,4个种的分辨率很高,4个条形码片段都可以找到特异性鉴定位点,从而快速区分4个种,故认为应用这一方法进行鉴定有利于保证药材在市场上的流通与监管,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质量与效果。其他还有:任瑶瑶等的《藏药臭蒿及其近缘种药材的ITS2 DNA条形码鉴别》)(《中国中药杂志》第7期),黄聪琳等的《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藏药镰形棘豆》(《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2期),邓余等的《斑唇马先蒿的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中国药学杂志》第24期),等等。

(四)藏药药理学研究

学者们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尝试阐明藏药单药或复方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

药效学研究:近年来在中药领域研究较热的新兴学科——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在藏药领域也得到了应用。例如,聂佳等的《藏药三果汤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材》第6期),共预测得到三果汤潜在靶点193个和70条信号通路,其中有24个靶点和25条通路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有关,故认为三果汤多元酚、黄酮类和萜类等成分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增殖、氧化反应、内分泌代谢、炎症反应等过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低氧应激能力,从而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抗HAPC的作用。传统的药效学研究论文,例如,王日康等的《七十味珍珠微丸对东莨菪碱致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第3期),将7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七十味珍珠丸组、七十味珍珠微丸组,通过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制造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比较各组与学习记忆功能和机制相关的指标,研究发现,七十味珍珠微丸可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抗氧化酶水平从而降低脑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其他还有:朱艳媚等的《藏药十八味党参丸抑制CIA大鼠滑膜组织炎性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诱导》(《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第4期),闫清伟等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第12期),何丹丹等的《藏药印度獐牙菜抗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第10期),李胜等的《藏药四味黄芪散对慢性低氧损伤大鼠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10期),夏青等的《藏医名方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流变特性及急性血瘀小鼠微循环的影响》(《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第4期),等等。

毒理学研究:藏药尤其是矿物药的安全性一直为公众所关注,也是藏药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开展毒理学研究,获得藏药的安全性证据,有助于解答公众疑虑,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代表性研究有:赵静等的《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中成药》第7期),给予小鼠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的佐太后,观察汞在体内的蓄积情况,结果显示:小鼠灌胃佐太后,汞在不同组织中产生蓄积,且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提示佐太及其复方制剂不宜过量、长期使用。张斌斌等的《佐太和HgS对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第21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佐太和HgS在300mg·kg-1的剂量下对肝脏代谢基因的表达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而1/10等汞量的

则明显上调或改变Ⅰ相、Ⅱ相药物代谢基因和转运体基因的表达。周莉等的《藏药红花如意丸对雌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中国新药杂志》第1期),观察红花如意丸对SD雌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评价其对动物生殖的毒性或干扰作用,结果显示:红花如意丸对SD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的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是大鼠等效剂量的10.4倍,临床剂量的62.5倍。其他还有:娘毛才让的《藏药二十五味儿茶膏皮肤用药安全性实验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第55期),吴国泰等的《藏药唐古特乌头总生物碱的急性毒性及抗炎镇痛作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10期),等等。

(五)藏药炮制学

与上年度的论文以藏药炮制学理论探讨或知识介绍为主相比,本年度有2篇原创研究的论文发表,分别评价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有效成分含量、药效的影响:费文波等的《不同藏医炮制方法对诃子中诃子酸含量的影响》(《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3期),以诃子酸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生药诃子、茜草制诃子和白狼毒制诃子中的诃子酸含量,探索其炮制前后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与生品比较,诃子藏医特殊制后诃子酸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变化,其中茜草制诃子中诃子酸的含量降低50.18%,白狼毒制诃子中诃子酸的含量下降17.32%,提示诃子经过特殊炮制之后有效成分含量发生变化,配伍不同方剂,临床用途随之变化。王树林等的《不同炮制方法炮制藏药“君西”对大鼠胃溃疡的影响》(《西部中医药》第5期),探讨不同方法炮制藏药“君西”对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方法炮制的“君西”对大鼠乙酸型胃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传统热制、传统滋补制、传统“灰”制、现代奶制效果更优。其他理论探讨或知识介绍类的文章如:项措卓玛等的《初探藏药炮制中的铁粉煅灰的工艺流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2期),介绍了藏药铁粉的特征和铁粉煅灰工艺的具体流程(祛毒、去氧化、煅灰)。其他还有:仁青罗布等的《浅谈藏药寒水石的传统炮制方法》(《西藏科技》第10期),项智等的《寒水石奶炮制不同实践特色探讨》(《中国藏医药》第3期),等等。

(六)藏药制剂分析

按研究内容可分为藏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取工艺研究和现状分析三个部分。

质量标准研究:例如李翔等的《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中成药》第7期),采用TLC法定性鉴别藏木香、獐牙菜、余甘子、毛诃子,HPLC法定量测定土木香内酯、齐墩果酸、甘草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结果显示,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土木香内酯、齐墩果酸、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分别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故认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二十五味肺病丸的质量控制。类似的研究还有:东知多杰等的《藏药材勒哲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6期),宋霞等的《珍珠丸系列品种的HPLC整体质量控制研究》(《青海科技》第3期),格央等的《藏药多刺绿绒蒿质量标准研究》(《西藏科技》第5期),古桑德吉等的《藏药二十五味獐牙菜丸质量标准提高》(《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7期),等等。

提取工艺研究:例如曹馨元等的《藏药甘肃马先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中国药房》第10期),以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及干膏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提取溶剂、溶剂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该工艺下以青海产甘肃马先蒿中毛蕊花糖苷及异毛蕊花糖苷含量相对较高,该研究为甘肃马先蒿提取物的开发利用、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他还有:吕秀梅等的《均匀设计法优化藏药多血康提取工艺》(《中国药房》第10期),尼玛才让等的《藏药愈心安神滴丸成型工艺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叶菊等的《响应面法优化蓝花荆芥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郭敏等的《藏药羌活鱼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西部中医药》第1期),等等。

现状分析:邝婷婷等的《基于药品标准的藏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中国药房》第16期),研究法定药品标准中藏药制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共纳入458种制剂,描述了各制剂被相关标准的收载情况、命名特征、剂型、药味数、主治疾病、药物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他)、高频用药、“三果”应用情况等,认为藏药制剂的品种丰富、药味数适中、固体制剂较多、临床应用广泛、植物药占多数、常用“三果”,但有国药准字号的制剂较少。

(七)藏药资源学研究

可分为藏药资源保护现状和藏药材资源学调查两类。

藏药资源保护现状:关晓燕等的《青海濒危中藏药材资源持续利用研究》(《青海科技》第1期),分析了青海省濒危珍稀中藏药材的资源分布特征与现状、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重点加大对野生资源的抚育和人工种植基地的培育,扩大资源量,提高中藏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度,创造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李照青等的《西藏濒危藏药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第5期),基于文献及在对羊齿天门冬、独一味、卷叶黄精等藏药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西藏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加强农牧民的藏药材资源保护意识、加快藏药产业立法进程、建立种质资源库、培训藏药材培植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对藏药资源利用的研发投入、加强与国际的技术交流等相关对策。其他还有:娘毛才让的《青藏高原藏药濒危现状及其资源保护策略》(《人人健康》第16期),完玛仁青的《浅谈青海藏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第A2期),唐晓琴等的《西藏工布江达县珍稀藏药植物资源特征及其保护》(《中药材》第3期),等等。

藏药材资源学调查:学者们采用实地调查、模型预测、遥感和GIS技术等方法开展藏药材资源分布的调查。代表性研究如:林丽等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藏药黑果枸杞的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中国中药杂志》第14期),基于黑果枸杞149个分布数据及当代(1950—2000年)和未来(21世纪20—80年代)的气候数据,同时考虑3种温室气体排放场景,应用最大墒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定量地预测黑果枸杞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适生等级,确定了黑果枸杞当代适生区的分布、总面积、相对稳定区域等,认为气候变化对黑果枸杞适生区总面积及生境适宜度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双面影响,通过以气候变化为主导因素的黑果枸杞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为保护、开发与利用黑果枸杞资源提供指导。唐晓琴等的《藏药植物辐冠党参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第8期),通过野外实地线路调查、样点—样方套—样方调查、市场调查及专家走访对西藏高原13个县的藏药植物辐冠党参资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描述了各县辐冠党参分布面积排序、平均干重、生物量的情况,提出建立药用植物生态产业的保护区、人工栽培、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等建议。其他还有:李彪等的《青藏高原甘南地区龙胆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张海龙等的《运用MaxEnt模型预测藏药桃儿七的潜在地理分布》(《甘肃科技》第16期),唐策等的《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藏药翼首草生态适宜性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10期),洪道鑫等的《藏药狭叶红景天的资源现状调查》(《中国中药杂志》第6期),周传猛等的《基于熵权法模糊物元模型的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适宜性分布》(《中国沙漠》第1期),等等。

(八)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

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较少,主要是开展藏药材种植研究,探讨与藏药材种植和生长相关的技术、环境、影响因素等。例如:泽仁旺姆等的《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对藏药植物密生波罗花种子萌发的影响》(《西藏科技》第11期),采用10mg/kg至40mg/kg的赤霉素溶液对密生波罗花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溶液的赤霉素对密生波罗花种子浸种24h后发芽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40mg/kg处理促进作用最大,对发芽率也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40mg/kg处理发芽率最高。尹秀等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藏药甘青青兰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第4期),采用甘青青兰种子为实验材料,分别以不同盐浓度和PEG-6000浓度处理种子,观察不同浓度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他还有:刘淑艳等的《移栽措施对工布乌头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草地学报》第6期),孙宁阳等的《不同处理对藏药波棱瓜种子萌发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第7期),李燕等的《甘南藏区植物独一味生长适宜性分析研究》(《农业科技与信息》第7期),达娃顿珠的《藏药材原产地保护与原产地人工种植栽培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西藏科技》第4期),何文娟的《甘南高寒冷凉区藏药独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农民致富之友》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