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其引发的影响——河流湖泊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13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河流湖泊

德吉央宗等在《湖泊科学》(第 6期)上发表《1975—2013年西藏佩枯错湖面变化及分析》一文。此文根据 1975年地形图、1970年代末至 2013年 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 2003—2009年 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 40年气象资料,分析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研究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013年间湖泊面积减少10.68km2,减幅为 3.79%。从空间动态变化来看,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该湖的南岸和东北岸,南岸、东北岸湖岸线分别向北、向西南萎缩。2003—2009年湖面高度和湖泊面积均呈现出下降趋势。1999—2013年之间对该流域湖泊有影响的冰川变化分析显示,冰川呈现出退缩、面积减少趋势。佩枯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量是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

朱成明、万艳雷在《人民长江》(第 13期)上发表《易贡湖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措施初步研究》一文。此文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法,对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演替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湖区生态环境逐年变差,逆向演替加速。为遏制易贡湖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趋势,应当在湖口筑坝,抬高湖水位,恢复易贡湖生态。

吴江琪、马维伟、李广在《水土保持通报》(第 5期)上发表《甘南尕海湿地泥炭地不同退化状态下氮素的特征》一文。此文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泥炭地退化过程中表层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除未退化土壤外,其他3种退化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均为 9月显著高于 7月,而土壤 C/N比与土壤全氮变化恰好相反。土壤各相应层铵态氮含量 7月和 9月基本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剖面分部上看,土壤全氮在 20—40cm层富集;土壤C/N比和速效氮含量基本在 20—40cm层富集;除中度退化外,土壤铵态氮在0—20cm层富集。

刘宝康等在《冰川冻土》(第 2期)上发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卓乃湖溃堤成因及其影响分析》一文。此文利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湖和盐湖所在区域的 TM(ETM+)等历史文献数据和环境减灾卫星(HJ1A/B)CCD数据,分析卓乃湖周边湖泊面积变化。研究表明:1961—2014年近 54年来,可可西里地区持续增加的降水是卓乃湖溃堤的基础,2011年 8月 22日之前的两次强降水过程和之后的持续降水是导致卓乃湖湖水大量外泄,并最终溃堤的主要原因;溃堤前的两次地震可能对卓乃湖的湖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溃堤过程,溃堤导致湖岸线退缩,并产生大片的沙化土地,恶化了藏羚羊的产仔环境,对周边草地生态环境和重大工程设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郭泌汐等在《环境科学》(第 2期)上发表《西藏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一文。此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共 18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18个湖泊沉积物中 Cu、Zn、Cd、Pb、Cr、Co、Ni、As这 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 24.61mg.kg-1、70.14mg.kg-1、0.26mg.kg-1、25.43mg.kg-1、74.12mg.kg-1、7.93mg.kg-1、33.85mg.kg-1、77.69mg.kg-1。西藏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都要高于南极,但与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比却较低。只有普莫雍错、龙木错和班公错的综合生态污染程度低,其他湖泊生态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别若则错具有最强的生态风险。

李承鼎等在《湖泊科学》(第 4期)上发表《西藏湖泊水体中主要离子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此文通过测试不同湖泊水体主要离子浓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和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不同湖泊水体的主要离子浓度及其水质参数存在差异,西藏大部分湖泊离子浓度高于全国甚至全球湖泊平均水平。湖泊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型,少部分是硫酸盐型。西藏湖泊受强烈蒸发作用的影响,水化学类型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碳酸盐型 -硫酸钠型 -硫酸钾型 -氯化物型。对比 1990年代前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湖泊水体的主要离子浓度较上世纪有所降低,且部分湖泊水化学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者萌等在《湖泊科学》(第 2期)上发表《西藏羊卓雍错流域水体水质评价及主要污染因子》一文。此文基于 2010—2014年羊卓雍错流域湖泊、河流水质及 2012—2014年流域居民饮用井水、自来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流域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12处地表水体中,羊卓雍错和巴纠错受中度污染,其他水体清洁或尚清洁,硒及氟化物为主要污染因子;9处居民饮用水体中,自来水水质明显好于井水,但也仅有 3处自来水达清洁标准,硒、铝及硝酸盐为主要超标项。污染因子通过水—土—植被—动物系统破坏流域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生产发展,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李少华等在《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 6期)上发表《青海湖流域主要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评价》一文。此文对流域内 11处河口区 0—5cm层沉积物进行调查取样,分析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 Zn、Cu、Pb、Hg、Ni、As、Cd和Cr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来源、生态风险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青海湖流域沉积物中 8种重金属含量和介于 151.61—277.31mg.kg-1,平均值为 209.65mg.kg-1,略高于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青海湖流域重金属元素间具有相似来源,人类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上。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从大到小依次为 Hg、Cd、As、Cu、Ni、Pb、Cr和 Zn,其中 Hg、Cd和 As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IR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 40. 76%、25. 56%和 25. 53%。青海湖流域内的交通运输、农业废水、小城镇化及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排放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将所有重金属元素均净化至低风险水平。

李少华等在《水土保持通报》(第 5期)上发表《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一文。此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内主要河流沿海拔梯度进行野外采集,分析河流水样、河岸表层土壤和统计植被生长特征。研究表明: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系统 18个评价指标随着海拔梯度的变化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河岸植被、表层土壤及河流水样各评价指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由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COD(化学需氧量)与 Pb、盖度与有机质、生物量与丰富度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河岸土壤砂粒与河流水中全氮含量、全盐量与盖度、砂粒与丰富度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化学需氧量、有机质、盖度和砷元素可以作为评价河流生态系统优良状况的主要指标。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