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13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气候变化

王伟军等在《生态学杂志》(第 9期)上发表《2000—2014年甘南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此文基于 2000—2014年 MODISNDVI数据,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及物候信息,分析甘南高原植被覆盖度的年、月际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甘南高原 2000—2014年年均温和降水均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年均温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近 15年甘南高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平均植被覆盖度为 77.5%,其中森林覆盖度最高,高山亚高山草地覆盖度最低;甘南高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坡面草地增加趋势显著,平原草地次之,沼泽湿地和高山亚高山草地覆盖度呈下降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从不同类型植被来看,高山亚高山草甸、高山亚高山草地、平原草地、坡面草地和沼泽湿地覆盖度受气温影响较大,森林覆盖度受降水影响较大;从月际变化来看,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对降水的滞后效应主要表现在植被生长初期和末期,对气温的滞后效应主要表现在关键生长期,且对降水的滞后效应优于气温。

刘佳等在《冰川冻土》(第 2期)上发表了《青藏高原若尔盖生态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此文利用 1980—2012年若尔盖水文站径流量资料、若尔盖及周边 20个站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若尔盖生态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近 30a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径流量的年际分布较均匀,年内分配呈双峰型,主要集中在 6—9月,同期径流量集中度、集中期及丰枯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峰型度呈上升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及降水量减少相关。降水量是影响该流域径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很大程度决定着径流量的丰枯,而秋季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最为敏感;气温的升高导致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径流量增加;同时,流域蒸发量的加大,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

马晓芳等在《草业学报》(第 1期)上发表《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此文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物候信息,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因受到植被返青和枯黄的影响,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的年际变化整体上呈提前的趋势,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高原地区的植被物候易受到海拔的影响,但存在 3400m的分界线,在 3400m以下,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而在 3400m以上,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气象因子是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降水相比,植被物候期与温度相关程度更高。

王珍、宋进喜、段孟辰在《环境科学与管理》(第 3期)上发表《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一文。此文选择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分析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域 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升温趋势具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特点,1960—2009年流域年降水呈上升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流域降水变化呈现复杂性。气温、降水的变化是影响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