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产业开发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14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产业开发

罗东霞、张淑娟、杨瑞强在《环境科学》(第 7期)上发表《藏东南色季拉山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浓度分布及来源解析》一文。此文通过采集藏东南色季拉山阴坡和阳坡的土壤样品,测定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包括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污染含量。研究表明:土壤中 16PAHs的含量,HCHs和DDTs的含量,均远高于青藏高原中部及西部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含量,PAHs甚至可高达两个数量级。阳坡 α-HCH和 DDTs的浓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而阴坡 HCHs和 DDTs的浓度随着海拔降低或无显著变化。阴坡土壤 PAHs随海拔无升高或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阳坡土壤 PAHs的浓度在低海拔处呈现较高浓度,可能是存在局部污染源的排放。PAHs主要来自大气远距离传输源,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的低温燃烧是色季拉山 PAHs的主要来源,污染主要受印度季风的影响。

杨乐、李继荣、仓决卓玛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第 5期)上发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及分布》一文。此文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研究表明: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两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n=125)的 80.8%和 17.6%;12%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 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12%的黑颈鹤集群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其中采石、挖沙为主的资源开发和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最为剧烈。

张璐璐在《青藏高原论坛》(第 3期)上发表《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采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解决对策:以杂多县和泽库县为例》一文。此文通过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调查,分析了冬虫夏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查发现:产区牧民对于冬虫夏草的依赖程度较高,冬虫夏草资源量有所下降,冬虫夏草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采挖活动引发草原承载量过大的问题。为此应当明确冬虫夏草所有权,继续维护宗教信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强采集活动的管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冬虫夏草资源。

赵贯锋等在《林业与畜牧》(第 1期)上发表《西藏贡嘎县吉纳村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一文。此文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典型农业村——吉纳村为代表,采用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农户分散种养和合作社集中管理两种模式下的能值投入及产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分散种养模式下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总能值投入中辅助能值投入较多,但并没有带来高的能值产出。合作社模式下,生产方式较为集约,辅助能值投入少,充分利用了可更新的环境资源,能值投入少而产出多,农牧业结构较为合理。为此“一江两河”地区草地农业应发展时空拓展技术,充分利用余热和宜草荒地;农牧业应走合作化发展之路,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王学全、李少华在《中国农业通报》(第 1期)上发表《青海湖流域河道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文。此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 5条主要河流上中下游河道断面土壤及植被调查,分析青海湖流域河道变化和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研究表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河流上游坡面侵蚀、中游阶地沟蚀河岸垮塌以及下游水利引水灌溉工程的影响,使得河道阻塞,河流改道或断流时有发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阻断裸鲤回溯产卵通道,威胁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莫泓铭、夏龄在《浙江农业科学》(第 7期)上发表《甘孜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一文。此文指出大量的、无序的或未经环评的水电开发,改变了空气的湿度,影响当地的气候。土石方开挖将破坏植被和地面土壤,对动植物的影响就是大江截流、蓄水等会导致水位下降、河床断流、水流量变得不稳定等问题,使动物的栖息地迁移,水生动物回游、产仔场所遭到破坏,蓄水区植物淹没,蓄水后山体滑坡等。

曹津永在《云南社会科学》(第 4期)上发表《生态人类学视域中的藏族垃圾观念与垃圾处理——以云南省德钦县明永村为例》一文。此文通过对一个传统生计为主逐渐走向旅游业主导的藏族村寨的介绍,分析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传统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很可能将会凸显出来,传统文化体系无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造成村民们一种“文化上的心理恐慌”。直至最终,外来的公司专人负责运走了现代垃圾,这一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何阳阳、赵林、张锐在《山东国土资源》(第 1期)上发表《康定县三碉金矿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建议》一文。此文指出三碉金矿的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康定矿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又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如破坏植被、诱发地质灾害、损坏道路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应当兼并相邻中小型矿山,进行整装勘查,做大做强,制定规章制度,提升其竞争力;提高全民安全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安全法制建设;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购买先进设备,高薪聘请技术人才;成立环保安全专兼职队伍,对生态环境定期监测,以预防为主。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