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汉文部分)——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19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民俗文化

马宁、刘玉皑《历史传承与文化共享:西藏江孜达玛节的展演式保护探析》(《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4期)一文,在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孜达玛节展演程式的基础上,从驯养赛马的地方性知识、象征化的空间、社会荣誉至上的养马人等六个方面,对江孜达玛节的文化空间进行了分析,指出江孜达玛节经过江孜民众近 600年的世代传承,已经形成了以达玛场为核心的文化空间,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地方性知识的文化集合,走出了通过集体展演进行活态保护的文化空间传承之路。

东主才让《藏族命名文化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 4期)一文,从藏族人名的构成及意义、文化内涵,藏族命名文化的时代变迁,藏族人名的类别及特征三个方面,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藏族人名与藏族社会文化的某些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人名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用语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大有裨益。

取宗《论藏族服饰的神话传说之历史和文化现象》(《青藏高原论坛》第 1期)一文,以藏族服饰的神话传说作为论述的依据,从藏族服饰的神话传说之历史记忆、文化寓意两个方面,探讨了其中所隐射的怀祖意识、原始宗教意识等历史及文化现象,指出通过这一种特殊的文本,可以了解民间服饰保持多样化风格的原因,民间服饰的制作与变迁,以及民间服饰与动植物、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与文化习惯的关系,而这种文本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属性大都是通过民间有关服饰的神话传说体现的。

英珍《丧葬习俗与藏族社会结构研究——以四川省白玉县为例》(《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 2期)一文,以四川省白玉县为个案,对丧葬习俗与藏族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山岩社会的天葬与其他藏族地区存在类似之处,比如受历史、地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其特殊性在于山岩天葬习俗与当地的父系血缘组织戈巴密切相关,本文以地方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为视角调查山岩天葬文化的方法,为学界研究分析丧葬文化或其他文化事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林晓华、邱艳萍《媒介化社会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 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 8期)一文,以 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期间藏族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统计数据,分析了新媒体使用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媒介化”对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指出媒介大规模介入藏族日常生活,不断改变着藏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藏族社会在“媒化”进程中正逐步建构出一种新的族群性。

高城《“藏历新年”的独特风情》(《寻根》第 1期)一文,在介绍藏历新年隆重的仪式、奇异多彩的庆年风物、藏区各地不同的新年仪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藏历新年文化的渊源与流变。文章指出藏历年味追赶时代步伐,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和谐交融,是藏族人文化和生活的一大进步。

陈果、刘瑞璞《康巴藏袍“五色”和“五福”缘饰纹章考论》(《丝绸》第7期)一文,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现藏三件经典康巴兽皮饰边藏袍“五色”和“五福捧寿”缘饰纹章形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测绘、复原实验与文献结合的考据方法,从“五色”到“五行”、兽皮五色饰边从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到藏汉文化的归属、外“五色”内“五福”的藏汉密符三个方面,对康巴藏袍的“五色”和“五福捧寿”缘饰纹章进行了考证,认为“五色”既是藏传佛教的体现,又是汉道“五行”的产物,“五福捧寿”和长寿纹源于汉儒文化,兽皮则承载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古老信息,三者在藏袍中的集中运用,为中华民族服饰“一统多元”的文化特征提供了生动的实证。

罗桑开珠、周毛卡主编《红珊瑚与绿松石:藏族服饰论文选集》(中国藏学出版社)是一本有关藏族服饰研究的论文集,全书共分“古代服饰考”“传统区域服饰”“服饰与工艺”“现代服饰文化变迁”四大部分,收录相关文章 48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藏族服饰的发展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历史的传承与发展等,通过此书可以了解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及其审美观点。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