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分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41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藏学领域的科技论文,主要是研究藏族传统科技、工艺,以及采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藏族语言文字、青藏高原地区地理气象等方面的文献。有关语言文字的研究综述,在本年鉴中有专题介绍,故本部分仅对其他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一)冶金术

仁青多杰等的《古代汞制剂技术传入西藏考——藏药学家邬坚巴·仁钦贝西行至乌仗那引进汞制剂技术考述》(《中国科技史杂志》第 3期),介绍了古代藏医药学家为汞的冶金术所作的贡献:公元 13世纪,藏药学家邬坚巴·仁钦贝西行至中亚乌仗那后学习并钻研古代印度流派汞制剂工艺技术,之后在印度和西藏布札等地将相关“汞制剂技术”梵文文献翻译成藏文,返藏后他将该技术在藏地进行传播,使其在西藏相传 700多年。该技术延续至今,并作为藏药制剂的核心工艺技术,成为重点研究和开发的对象,在我国古代医疗卫生与科学技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传统手工艺

仓姆啦的《拉萨地区藏族民间手工艺发展现状调研》(《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6期),以拉萨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进行调查、采访,总结出该地区民间手工艺在传承方面主要依托公办教育机构和私营企业培训两大平台,论述了这两种传承方式的异同优劣,介绍拉萨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以此管窥整个西藏地区民族手工业发展的基本面貌。杨娅、周毓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西藏传统陶器制作的传承与发展——以扎囊县杂玉村为例》(《文化遗产》第 6期),在对杂玉陶器概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杂玉陶器的传统制作工具及传统制作过程进行了仔细调查,通过风雨飘摇的技艺传承和举步维艰的发展之路探析了杂玉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认为杂玉陶器传统技艺首先是保护、传承,继而才是利用、发展;政府、媒体、商界乃至传统手工从业者应发挥各自优势,让西藏传统制陶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奇葩继续传承并绽放异彩。其他还有:孙随太的《论安多藏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唐卡为例》(《大众文艺》第 15期),霍巍的《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1期),等等。

(三)天文历算

罗布顿珠的《藏族古代七位女性大师之医算学贡献略论》(《西藏科技》第4期),通过查阅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梳理七位女性藏医药天文历算学家(门摩隆玛帝、嘎姆帕玛、觉姆益西措杰、加玉达姆门尊、玛吉拉卜珍、白玛措吉、玛吉珠古觉彭)的生平,以及她们为藏医药天文历算发展作出的贡献。

(四)地理气象

本年度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理气象特征(如气温、地温、冻土、降雨、降雪、积雪、干旱等)的文献有百余篇,主要发表于《高原气象》《青海气象》《西藏科技》《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代表性论文如:黄芳芳等的《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初步分析》(《高原气象》第 1期),利用藏北高原地区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地面观测资料,对 2001—2012年藏北高原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袁玉梅的《近 30年来青海湖地区气温、地温及冻土变化分析》(《青海气象》第 2期),以青海省刚察、海晏、共和、天峻 4个站代表青海湖地区,利用 1981—2014年的气温、地温及冻土资料,对青海湖地区气温、地温及冻土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海湖地区的气温变化呈逐渐升温的态势,与全球的气温变化趋势一致;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 0.55℃/10a,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青海湖地区的地温变化同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与地温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而与极端最低气温有着反相关。赵雪雁等的《近 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 4期),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 107个气象站点 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 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 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 GIS技术分析了近 50年来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连续 22年的青藏高原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探讨了牧草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与牧草主要发育期的关系,认为利用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提高该区牧草的实际产量和保护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和依据。其他还有:尼玛吉、次旦巴桑的《2013年 10月西藏地区天气气候特征分析》(《西藏科技》第 1期),刘依兰、袁雷的《日喀则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西藏科技》第 1期),吉哲君等的《甘南高原近 37年冬季冻土深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青海气象》第 2期),陈功、何光碧等的《青藏高原边坡地形重力波拖曳方案应用的个例研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 1期),姚宜斌等的《青藏高原地区 1979—2014年大气可降水量和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科学通报》第 13期),黄超云等的《西藏地区宇宙射线吸收剂量率变化规律探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第 2期),闫立娟、郑绵平的《近 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地学前缘》第 4期),等等。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