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44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语言、艺术

邵明园的《藏语组系动词 red的语法化》(《语言暨语言学》17卷 5期)一文,认为藏语组中部语块、东北部语块及东南部语块中普遍存在系动词 red,用以表达“向他者”的示证和情态意义,从而与表达“向自我”意义的 yin形成对立。古藏语中 red只有实义动词的用法,意为“变成、变作”,其后在不晚于 14世纪的文献里,在东南语块的木雅地区已经明确语法化为系动词和时体助动词。与之相应的是,古藏语时代系动词 yin和终助词 -o存在“语用—情态”功能的对立,yin因为经常用于否定句中,因此具有了较多主观判断、主观强调的语气,从而与终助词 -o表达的直陈语气相对立。而在至迟不晚于 14世纪的口语中,随着终助词 -o的消亡,red逐渐取代了其位置并进而与 yin形成对立,从而逐步发展了较为严格的表达“向自我”和“向他者”意义的系统区别。

陈德宁在《深入探讨及了解羌语方言》(《语言暨语言学》17卷 3期)一文中认为,目前羌语的方言分配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过去的研究按照方言类型和特征简略地把所有羌语方言分为南北两大方言。文章针对过去的方言分配法进行评论并指出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指出,过去的分配法未考虑到羌语方言的多样性,不能用于概括解释一些目前还未研究过的方言,例如永和方言。为了明确地说明方言的分配法,作者更深入地发展出一套以共同创新为基础的分配方法论以供将来研究之需。

丘彦遂的《从汉藏比较看汉语词族的形态音韵》(五南出版社)一书指出,汉藏同源词的比较,虽有学者钻研,但各家标准不一,因此得出的结果也相差甚远。该书的研究前提是以汉语词族为主,汉藏比较为辅。首先建立汉语词族,词族中的成员必须音义都有密切关系,否则就构不成同族词,建立起词族之后再进行汉藏比较,从汉藏语的对应中,发掘出上古汉语的词缀形态。全书主要内容包括“上古喉牙音的形态音韵”“喻四和舌音的形态音韵”“精系声母的词族音义及其原始形态”“驳上古流音具形态交替说”。

台湾中原大学陈冠勋的博士学位论文《“西藏流亡政府”金铜佛像锻打工艺之研究》认为,目前对于藏传佛教金铜佛像的研究多仅止于文献资料整理,或从印度、尼泊尔等相关地区的技术推断与风格分析,关于制作工艺的专门研究较为缺乏。该研究以民俗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藏传佛教造像工艺发展演变的关系,及“西藏流亡政府”佛教造像工艺的背景与金铜佛像工艺匠师的传承体系;采用田野调查法现场观察制作情形,同时借由访谈老匠师及其学生,深入了解金铜佛像的技艺传承,补足文献资料的遗漏及验证田野调查的结果与研究发现。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周景培的硕士论文《明代永乐宫廷金铜造像研究》,以明代永乐造像为研究核心,探讨这一时期随着汉藏两地的交流,藏传佛教艺术如何影响永乐造像。永乐时期中原和西藏地区频繁的宗教、文化交流,是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建立的基础,三大法王和许多藏僧进京,或入贡佛像,或督导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的制作,对永乐宫廷藏传佛教艺术影响甚巨。现存铸造精美、工艺技巧纯熟、题材丰富、数量可观的永乐造像,不但是明代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代表之作,也是永乐时期中原和西藏文化交流的结晶。

周菁葆《西藏阿里古格佛教壁画中的人体艺术》(《中国边政》207期)一文认为,西藏阿里古格佛教壁画中的人体艺术是在悠久的形成发展历程中,继承和弘扬了藏族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同时吸收和融合多种外来艺术的精髓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古格壁画艺术的特色是把人体上升为艺术来进行欣赏,把女性作为天女进行描绘,有许多堪称绝妙的人体艺术作品。阿里古格佛教壁画艺术不愧是西藏高原藏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恢弘画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