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山:让“中华水塔”永不枯竭

发布时间:2021-11-15 14:00:00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陈茂山 | 责任编辑:

导语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近年来,三江源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黄河源头的近千个高原湖泊重现粼粼波光,呈现出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壮美景象。一江清水何以源源不断,三江源生态保护取得了哪些进展?带着这些问题,《人民日报》言之有理工作室访谈了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陈茂山主任。

言之有理:三江源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其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何?

陈茂山:三江源地区孕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生态保护管理难度较大。过去一个时期,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针对原有各级各类保护区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等问题,三江源地区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经过不懈努力,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执法严格、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全面形成,纵向垂直合作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强化。

目前,三江源地区草地平均盖度、产草量比10年前分别提高11%、3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湖泊面积有所扩大,平均每年增加70多平方公里,黄河源头的近千个高原湖泊重现粼粼波光。

言之有理: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大家都很关心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茂山:三江源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于三江源。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逐步改善,湖泊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林草植被覆盖度快速增加,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水资源量持续增加。调查数据显示,1956—2000年,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28亿立方米;2005—2012年,通过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等,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512亿立方米;2013—2020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增加到约523亿立方米,比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增加约95亿立方米。2020年,青海省内地表水出境水量达到954.98亿立方米,比2016年增加463.58亿立方米;近5年来,年均增加水量超过92亿立方米。

言之有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江源地区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茂山:为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三江源地区民生,我国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移民补助等生态补偿政策,进一步完善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在重大政策和体制机制上,三江源地区实行先行先试。一方面,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状况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调查、核算、评估,将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对全国产生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进行折算、评估,为加快实现水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开展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的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开展确权登记,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权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正有力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言之有理工作室,赵渊杰编辑;图片来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