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格嘉:蓬勃发展的藏医药

发布时间:2021-11-04 21:15:00 | 来源:《中国西藏》杂志2021年第3期 | 作者:仲格嘉 | 责任编辑:

藏医药不仅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健康繁衍、防病治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藏医有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并以三因学说(又称三因素学说)为核心理论,以五源学说为基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或紊乱的情况时,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以达到健康的水平。

在诊断学方面,藏医体现出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包括望诊、触诊、问诊,也强调全面分析,各诊合参,不可偏废。

藏医的治疗方法有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外治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疾病轻重及性质的不同,可选择适当的疗法,进行调理,以纠正体内的寒热盛衰等病理状态,使隆、赤巴和培根的偏盛偏衰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北京藏医院大楼

藏医药的历史渊源

在学术界普遍认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藏医药距今已有38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5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哲理性论据,掌握了放血、火灸、涂摩疗法,以及用酥油溶液来止血、用青稞糟来治疗外伤等疗法。这充分说明,在此期间青藏高原已初步形成了起居、饮食、保健等原始医疗体系,为藏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吐蕃王朝时期,历代赞普邀请周边其他民族的医学专家和译师专家,配合西藏的医学专家,吸收了天竺医学、大食医学和汉地医学的精华,整理编著了藏医学典籍《月王药诊》等,为后来藏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

8世纪时,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云丹贡布编撰的《四部医典》问世,12世纪时,新宇妥·云丹贡布(宇妥·云丹贡布的第十三代孙)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增补,标志着传统藏医体系的全面建立,也标志着藏医药学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四部医典》全书分四部,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一直为后世藏医所遵循。

14~15世纪,藏医学术思想空前活跃,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学派,在不同的传承和系统上各领风骚,对藏医药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7世纪,除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延续前人的发展外,在医学教育机构、制度的建立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创新。

18世纪,著名藏医药学家帝玛·旦增平措撰写藏药本草学巨著《晶珠本草》,被推崇为藏药标准而广泛使用。

1916年,拉萨成立集培养藏医药人才、门诊、天文历算于一体的综合性藏医院校即“门孜康”,由藏医药、历算大师钦饶诺布担任院长,广招学员,创立藏医理论的树枝形象教学法,撰写《药物配方甘露宝瓶》等十余本著作。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合并“门孜康”和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建立拉萨市藏医院,后于1980年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西藏和青海分别成立了省级藏医院和藏药厂,四川、甘肃以及西藏、青海等地、市、州成立了地级藏医医疗机构,部分县也成立了相应的藏医机构,藏医药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藏医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整体发展,藏医药学的发展已经从过去封闭状态逐步走向现代和开放,进入了繁荣兴盛的新时期,在传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与中医药和其他少数民族医药一道,不断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藏医药在医疗机构、高等教育、科研和产业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

藏医医疗机构增长迅速。目前,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都设有藏医医疗机构或专门管理藏医药的卫生行政机构,全国共有100余家公立藏医院。其中省区级藏医院有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3所;西藏及涉藏工作重点省的各地级市(含州、地区)全部建有市级藏医院;部分县建有县级藏医院,未设藏医院的县多在人民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设有藏医科室,一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可提供藏医药服务。

藏医药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随着国家对藏医药事业的重视,藏医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形成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格局,涵盖了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和博士)各层次学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国有高等藏医药院校1所,即西藏藏医药大学;开设藏医或藏药专业的高等院校4所,包括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2010年开始举办全国藏医药高级研修班,截至2020年,已连续举办11届,累计培养藏医中高级人才1500余人次。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连续举办了两期藏医药国际培训班,吸引了阿根廷、智利等国共1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在拉美地区产生良好的影响。

藏医药科研、产业规范化。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企业开展了深入的藏医药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藏医药学科研项目。科研工作涵盖文献典籍的挖掘和出版、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研究、藏药的药学药理药效机制研究、传统藏成药的剂型改造、新药研发等。

藏药生产也逐步从手工作坊到工业产业化生产方向迈进,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体系。国家和地区也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藏药炮制规范》等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历届《中国药典》也收载了诸多藏药材、藏成药,使藏药的发展更加规范化。藏药生产企业也逐步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诸多驰名藏药厂,极大地满足了藏医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需求,甚至有些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京藏医院院长仲格嘉在藏北义诊现场为群众诊疗

藏医药的前景展望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藏医药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了藏医药机构,大力培养藏医药人才,加强藏医药的科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医药利好政策频出,藏医药事业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2017年7月,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简称《中医药法》)正式施行。《中医药法》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8年8月23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3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明确了支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政策举措。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2018年5月,藏医药代表性著作《四部医典》通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评审进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标志着藏医药学已经走上国际舞台,开始被世界广泛认同,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与尊重。2018年11月28日,在毛里求斯路易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和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申遗”成功为藏医药学带来世界影响力。

2021年3月23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与山南市藏医医院、西藏甘露藏医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进一步拓宽全国藏医药产业合作共赢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加强藏医药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藏医药事业发展和繁荣,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相信随着现代医疗对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及预防保健需求的提升,藏医药等传统医学在整体医学模式下蓄积了几千年的优势即将以加速度的形式释放出来,并和现代医学相互补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来源:《中国西藏》杂志2021年第3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