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年:西藏教育70年发展的历程及成就

发布时间:2021-10-29 17:15:00 | 来源: | 作者:周润年 | 责任编辑:

【摘要】本文分五个阶段梳理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回顾并总结了70年来西藏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主要经验。

【关键词】西藏和平解放;教育;发展阶段;成就经验

【作者简介】周润年,男,蒙古族,1954年生,河北康保县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深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压制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广大藏族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一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由西藏人民建立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学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十七条协议》(指《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编者注)中有关“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的精神,开始在西藏创办现代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从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到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各族人民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西藏教育从小到大、由少到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体系和结构逐渐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

西藏教育发展的阶段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1951—1958年)

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关心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就制定了“边进军边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文化”等特殊方针政策。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沿途先后在西藏各地兴办了一批学校。昌都解放不久,于1951年1月中旬在昌都办起了冬学,是年3月正式成立了昌都小学。人民解放军于1951年11月中旬进入拉萨,很快就开办了藏语训练班,不久又开设了汉语班,1952年又改称藏干校。1952年8月成立了拉萨小学,招收了400余名藏族和回族学生。根据昌都小学和拉萨小学的办学经验,先后在日喀则、江孜、盐井、察雅、丁青、波密、林芝、那曲、泽当、亚东、谢通门、拉孜、昂仁、大竹卡、南木林等地,陆续办起了一批小学。1956年9月创办了西藏第一所初级中学——拉萨中学,并在日喀则小学和昌都小学内各附设了一个初中班。1957年,在陕西的咸阳创办了西藏公学。到1958年底,西藏全区已有公办小学13所,在校学生2600余人;初级中学1所,小学附设中学班2个,在校学生342人;公学1所,干校1所,在校学员3000余人。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局面复杂,故制定了一些特殊政策和采取了一些灵活措施,如教学内容由学校组织教师,参照全国通用教材,采取自编、自译、自刻、自印的办法来解决;教学形式,小学实行“四、二”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四年制,办学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学校用房用地由国家出钱高价购买,高薪聘任民族教师。学生不分贫富一律实行供给制助学金,对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适龄儿童,由指定的学校收留住校,一切费用均由国家供给。

(二)第二阶段(1958—1966年)

1959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这一时期,党在教育工作方面的任务,主要是大力开办学校,尽快扫除文盲,以满足广大翻身农奴学习文化的愿望和要求。为此不仅恢复了一批在1957年停办的公办小学,而且还在1960年于拉萨初级中学基础上创办了西藏第一所完全中学——拉萨中学,并在1961年创办了西藏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拉萨师范学校。1965年9月又正式将西藏公学改建成西藏民族学院。据1965年统计,全自治区小学达1822所(其中公办小学91所、民办小学1731所),在校生67781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37%;普通中学7所,在校生1330人;中等师范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各1所,共有学生3000余人。大、中、小学在校生中90%以上为少数民族。

(三)第三阶段(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藏地区教育事业基本停滞。“文化大革命”后期,西藏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逐渐恢复,学校也开始复课。但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上,“左”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不顾西藏的实际,盲目照搬内地的做法,提出在西藏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在青壮年中基本上扫除文盲,并实现“县县有中学,区区有完小,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从1971年到1976年,西藏自治区公办小学从85所发展到513所,民办小学从1845所发展到6131所,普通中学由6所发展到46所,中专由1所发展到23所,高等学校由1所发展到4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共计24万余人。由于盲目追求学校和学生的数量,严重超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支撑能力,因而造成了教育内部比例失调、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教育畸形发展。

(四)第四阶段(1976—1992年)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西藏各级教育部门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整顿、调整和充实了西藏各类学校的领导班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7年,西藏第一次实行全国统一的大、中专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980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要逐步发展小学教育,尽快把民办小学改转公办学校;有计划地发展初、高中学校;编印藏文课本,提高教学质量。经过调整,全区民办学校数量减少,公办学校数量逐渐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渐有所提高。到1983年底,全区小学已由1976年的6644所调整为2542所,普通中学调整为55所,中等专业学校调整为14所,高等学校调整为3所。此时,虽然减少了学校的数量,但教学质量却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教育的虚肿现象问题得到了解决。

1983年以后的短短几年里,西藏自治区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制定了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并确立了西藏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重点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地(市)、县、区(乡)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等措施。到1992年,全区小学达2831所,其中国家办(公办)566所,乡村办(民办)2265所,在校生191768人,入学率50%;中学62所,在校生23251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生4713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2239人。

(五)第五阶段(1993年至今)

1993年,西藏自治区召开了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作出了在2000年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牧区普及三年义务教育,农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主要城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策。2007年,西藏自治区基本完成了“两基”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西藏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小学在校生3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初中在校生14.5万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0.7%,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42.96%,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7.4%。西藏陆续开展了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政策,同时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三包”(包吃、包穿、包学费)政策,并逐年提高“三包”经费标准,极大减轻了农牧民子女受教育负担。目前,西藏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已达到小学年生均1200元、初中年生均1350元。据2020年统计,全区小学842所,在校生313807人;普通中学98所,在校生55232人;职业学校12所,在校生6585人;中等学校110所,在校生61817人;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5475人。

西藏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西藏现代教育体系

西藏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今天的西藏教育与人才培育已基本与全国同步。全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小学教育,创办和发展了中等和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基本具备,教育网遍及各地、县、乡。已形成一个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西藏小学净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9.5%、82.3%和39.2%,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5年。据2020年统计,西藏共建成幼儿园1239所、小学806所、中学132所、高等院校7所,各级各类学校毕业人数从1959年的1.8万人增加到53万多人。此后,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现改称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相继建立。目前,一套完整的西藏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各族人民的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

(二)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国家一向重视发展西藏的教育事业,经费从宽从优。从1951年至现在,西藏自治区全部学校所需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拨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发展和加强西藏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如1976年西藏全区教育事业费只占全区财政投资总额的2.7%,1980年占3.69%,1983年占9%,1984年占10%。1987—1992年的6年间,教育事业费累计支出达到8.7亿余元,还挤出专款1.4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地方政府教育基建投资2.6亿元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校舍。1994年西藏的教育经费是3.17亿元,1995年增长为4.2亿元,增长比例为32.49%。1996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4.2401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7.1倍。2004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23.4亿元,2007年投入27.8亿元,2008年投入49.58亿元,到2009年全区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达到57.6亿元,2019年西藏的教育经费高达283.76亿元,10年已累计投入1656.89亿元,年均增幅17.96%。

(三)教学设施面貌一新

由于国家对西藏投入的教育经费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新建中学21所,新建小学及教学点1020所,新建校舍86万平方米,校舍中的危房面积由10%下降到3%。2003年中央政府投资5.33亿元,实施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通过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等得到了大力扶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区中小学的校舍已由土木结构改为砖石或混凝土结构,大部分学校建立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和阅览室,充实了图书、仪器、药品、标本、课桌椅、文娱和体育用品等教学设备,并购置了汽车、烤箱、电冰箱、柴油机、发电机以及床铺、卡垫等。西藏所有学校的每个教室都配了电子白板,还能进行直播。部分学校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能在线阅卷,硬件不比内地大城市的学校差。目前西藏已经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基本架构。截至2019年底,西藏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达9484间,覆盖率73%;计算机教室789间,覆盖率84%;全区中小学校教师计算机覆盖率达100%,每百名学生拥有的信息化终端数量为8.22台,居全国中等水平。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到改进

70年来,西藏各级各类学校探索和掌握各民族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学习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学生乐于接受的讲授方法。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藏文文法和正字法等课程,而且还开设了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也由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转变为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近几年来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一是抓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修订和更新,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逐步得到了完善。二是抓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组织,规范课堂教学,使教师做到有备而教,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抓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实践、实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工作实践中,除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外,面对社会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掌握一些社会通用的基本功。许多学校都制定了学生应知、应会和应达到的标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民族教材建设成绩显著

70年来,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将编译藏语文教材作为工作的重点,组织力量编译教材。为了保证教材编译的质量和数量,先后设立了教材编译组、教材编译室、教材编译局等机构,并逐步建立健全了教材编审制度。对各科教材的编译,制定了质量标准和保证质量的具体措施,实行“四定三审”制度。“四定”即定人、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三审”即编译、科长、室主任三级审稿。自1982年五省区协作编译教材以来,又确定了协作的任务、范围、方式和编译原则,制定了工作规划。西藏承担的教材协作任务是,除汉语文外,还有小学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本、教学参考书和初、高中教学大纲、课本、教学参考书等。截至2010年,编写、修订、再版教材68种,总字数约500万字。近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教材编译局已编译出中小学全套藏文教材共计200余种,印刷出版了上千万册藏文课本和教科书,填补了西藏过去没有中小学藏文教材的空白。

(六)内地西藏学校蓬勃发展

1984年,国家为加大西藏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西藏更快更多地培养人才,决定在北京等省市筹建3所西藏学校,在上海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择条件较好的一两所中学举办西藏班,从1985年起招收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学生到内地学校学习。到1999年,内地举办的西藏中学班、中专班共有在校生14000多人,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部委所属的100所学校,绝大多数将从中学过渡到中专、大学学习。2010年起,国家决定在12个省市48所中职学校举办内地西藏班。目前已有北京市等21个省(市)为西藏办有33个西藏班(校),其中独立设置的内地西藏班高级中学3所,内地西藏高中班办班学校8个,内地西藏初中办班学校20个,内地西藏班师范院校2所。

丹臻群佩采访编著的《共进与赋能:内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写道:“从1985年到2020年的35年间,一批批西藏少年从青藏高原来到内地,在老师的精心培育和细心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他们与老师、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人毕业后回到家乡发挥才干,如今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据统计,内地西藏班35年来累计为西藏培养了十几万毕业生,为西藏输送中专以上人才3.6万余人。内地办学模式成为西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培养了一支以民族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

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积极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使得西藏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结构合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70年来,西藏的教师队伍基本实现了由以“民办教师为主、援藏教师为主、汉族教师为主”向以“公办教师为主、西藏区内教师为主、少数民族为主”的转变。据2020年统计,全区已有小学教师13181人,普通中学教师4306人,职业学校教师742人,中等学校教师5048人,高等学校教师813人。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加,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62%、99.94%、99.91%、98.68%、96.41%、99.69%。全区已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和水平基本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八)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7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据2020年统计,1965年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大学16人、中专3人、中学8人、小学487人,2019年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大学111人、中专73人、中学591人、小学982人,在校学生的比例大幅度上升。截至2020年,西藏青壮年文盲率降至0.52%。与和平解放前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相比,西藏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农奴成为新中国有文化的主人。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投身建设新西藏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断学习以加强自身能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精神风貌的转变是西藏教育70年发展带给西藏人民的最大变化。

西藏教育发展的经验

西藏的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过程当中,7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顾7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走过的路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发展西藏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

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切实把西藏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这是发展西藏教育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来,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把西藏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了领导干部亲自抓教育的责任制,有专人分工负责。各级领导分期分批深入学校过问学校教育情况,听取教育部门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学校排忧解难。自治区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视察民族教育情况,及时讨论、审议和通过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有关决定和决议。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完成了对旧教育的彻底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制度。

(二)发展西藏教育,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正确、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是发展西藏教育的根本前提。70年的实践证明,党和国家针对西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三)发展西藏教育,必须从西藏的实际出发

70年来,西藏各级教育部门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在办学形式、学校规模、招生办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西藏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根据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各地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差异大等现象,采取了若干特殊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对民办教师实行工资制,对边境地区以及农牧区的中小学实行“三包”(包吃、包穿、包住),对不通晓汉语的农牧区和边远山区采取“双语”教学,采取全日制、半日制、早晚班、复式班、巡回定点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等。

(四)发展西藏教育,离不开内地的支援和帮助

西藏的教育事业只有在伟大社会主义祖国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巨大支援下,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如果没有祖国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也就没有西藏教育空前发展的今天。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无私的巨大援助。国家和兄弟省市不仅在物资、财力上给予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在智力上为西藏师资队伍和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并为西藏教育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学思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70年来,国家和兄弟省市积极动员和选派大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教育干部进藏,长期或定期支援西藏的教育事业。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全国共选派了6800多名教师援藏。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老师进藏支教”。2016年4月,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正式启动。3年多来,内地17个省市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小学先后选派1135名教师对口支援西藏20所学校,东中部7个职教集团、13所民办本科学校对口援助西藏7市地职业学校,西藏也先后从全区选派815名管理人员和骨干老师赴内地对口援藏省市进行岗位培训,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西藏教育发展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就不可能打开像现在这样对外开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这样快的发展速度。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西藏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西藏培养了大量人才,西藏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西藏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坚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向其他民族和地区学习,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的:“希望你们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藏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发展西藏教育事业,这是西藏振兴的根本大计,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今后要以不断改革的精神办教育,适应西藏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继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西藏教育既要有民族特色,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坚持“三个面向”,使西藏教育着眼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贴近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面向广阔的世界,着眼于未来,既要培养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又要培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