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忆人•典故】才旦卓玛:唱支山歌给党听

发布时间:2021-10-20 18:00:30 | 来源: | 作者:统战新语 | 责任编辑:曹川川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几十年来,每当《唱支山歌给党听》响起,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名字: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出生在西藏日喀则的一个贫苦农奴家庭。在藏语里,“才旦”和“卓玛”分别是“长寿”和“仙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长寿的仙女”。然而,在旧西藏,农奴的孩子只不过是农奴主的一只“牧羊犬”。跟千千万万农奴的女儿一样,才旦卓玛没有上学的机会,她的少女时代在农田和牧野度过。春天她要撒种,夏日则割草喂牛,秋天她把羊群牧放到割完了青稞的田野,然后坐在草地上边捻毛线边唱歌:“伤心的话不能告诉别人……伤心话只能告诉山岭,它虽是石头和泥土,听了也点点头”,“高山即使变成酥油,也是贵族们享受;大河就是流着奶子,我们也喝不上一口”。

直到有一天,才旦卓玛出门放羊,忽然看见一面红旗,在日喀则城头迎风飘扬——西藏和平解放了!正是西藏的和平解放,彻底改变了才旦卓玛的命运。不久,才旦卓玛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青年联谊会,后来被吸收进了文工团。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才旦卓玛随团到了拉萨。她自己做梦也想不到,她那悠扬的歌声令所有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有人说,才旦卓玛出手不凡,把拉萨给“镇”住了。

1959年,才旦卓玛被选送到中国当时最高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王品素教授。王品素教授是位经验丰富的声乐教授,她觉得才旦卓玛是块难得的宝玉,只需稍加雕琢就能放出耀眼的光华。

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是高亢嘹亮,悠扬婉转。但高亢嘹亮往往失之单薄,悠扬婉转常常显得纤弱。经过恩师王品素教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艰苦训练,才旦卓玛终于练就了一副优美圆润、洪亮委婉、具有浓郁藏族韵味的好嗓子,由一个普通的藏族民间歌手变成了一位风格独特、技艺成熟的歌唱家。

1963年,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才旦卓玛,从广播里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后,立刻找到老师要求学唱。她激动地说:“这首歌的歌词就像是在说我的身世,表达出了我对党的感情!”她将自己对苦难生活经历的感受融入了歌声中。在当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她的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引起轰动,并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她也一举成名。那以后,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仅经常出现在广播里,还被制成了唱片。

上世纪60年代,才旦卓玛在演唱

正是因为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成长,才旦卓玛的歌声饱蘸深情,热情洋溢,声情并茂。除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之外,她还用《北京的金山上》抒发藏族同胞对党的感激之情,用《翻身农奴把歌唱》表达贫苦农牧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她用《一个妈妈的女儿》讴歌藏汉人民的团结之情。这些歌曲都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老一辈革命家对才旦卓玛的成长关怀备至。毛泽东主席曾经多次接见才旦卓玛,周恩来总理对她的人生成长更是倾注了心血。才旦卓玛清楚地记得,周恩来总理每次见面都要关切地询问她的生活、工作情况。毕业那年,内地几个著名剧团争相请她加盟,而且提出了优厚条件。“总理跟我说,你毕业以后,还是回去的好。你是唱藏族民歌的,脱离了藏族的土壤,将来的业务会受影响,你的酥油茶、糌粑的味道就会少了、淡了。西藏需要更多的民族干部,你也可以回去好好地为西藏人民唱歌,为西藏人民服务。”正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才旦卓玛决定回到西藏。故乡的文化土壤,使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几十年来,才旦卓玛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还先后担任过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成就面前,才旦卓玛从没忘记《唱支山歌给党听》时初心,“我是从一个农奴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关怀,哪有我的今天!我终身难忘党的恩情,要世世代代报答党的恩情!”

(文章来源:统战新语)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