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医药浴疗法、甘南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bod lugs sman dpyad)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号448,编号Ⅸ—9,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山南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雄巴拉曲藏药厂、青海省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国务院审定的传统医药类遗产。
藏医外治法是指用器械或外用药物治疗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藏医外治法有放血、按摩、擦身、火灸艾灸、拔罐、敷(热敷与冷敷)、汤药熏、穿刺、药水浴等多种方法。根据其手段的不同,分为温、强、烈等三种,温和的治疗法有敷法、药浴疗法、涂擦疗法3种;较强的治法有放血、艾火灸、穿刺3种;剧烈的外置法分切除、割断、剜除、拔除4种。其中,藏医“放血疗法”、火灸、金针疗法是藏医外治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疗法。
藏医尿诊法是通过尿液的颜色、蒸汽、残渣物、浮游物、泡沫等特征来诊断疾病的藏医独到的诊断方法。尿诊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尿诊前一天开始不能食用改变尿液颜色的食品或药物,也不能剧烈运动;二是尿诊的标本为清晨5点左右的尿液;三是为了能够清晰地看到和鉴别尿液中的残渣物和浮游物,尿诊应该在早晨太阳光下进行;四是避免容器颜色改变尿色、尿雾、尿味和泡沫;其二是消雾期,此时要鉴别方能较好地诊断龙、赤巴、培根和寒热症为主的各种疾病。濒危病人通过尿检能够评估预后情况。藏医尿诊法是藏民族长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经过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以及认识疾病、了解疾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
藏医药浴疗法是藏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良好疗效的藏医外治疗法。又称“五味甘露浴”,最早见载于《四部医典》,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医药浴主要有水浴、敷浴、汽浴等3种方式。药水浴是最普遍、最常用的,制作方法是:把圆柏叶、黄花杜鹃叶、水柏枝、高山麻黄、“坎巴”等5种藏草药作为主药加水熬煮后,供患者漫泡洗浴,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於、祛风除湿的功效,对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有极佳的疗效。
甘南藏医药药物活性成分高,药性柔和、配伍适当,疗效格外显著。治疗方法较独特,主要有内服法(10种)和外治法两类。外治法包括柔治法(熏疗法、药浴法、涂擦法)、粗治法(放血、火灸、棒刺等3种)和峻治(剪割、截断、牵拉、清除4种)。
炮制技艺是根据藏医药理论辨症施治、按照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制备藏药饮片的一门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绝大部分藏药材不能生用,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运用于临床。藏药炮制包括净制、切制和炮灸三大工序,不同规格的饮片有不同的炮制工艺。藏药炮制工艺含有独特的增效减毒“绝招”,它不仅用于藏药汤剂,也是生产藏成药的技术基础。
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成方于公元8世纪,见载于《四部医典》。此药根据藏医学理论原理,选用生长在世界屋脊特殊生态环境下的天然珍贵、稀有的藏药材,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的制备方法精制而成,其选料上乘、炮制特殊、做工考究、功能广泛、副作用小,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具有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之功效,用于“黑白脉病”、“龙血”不调,其用途广泛,无病服用亦具有滋补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功效。
藏药珊瑚七十味丸配伍技艺:珊瑚七十味丸是藏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名贵藏药品种之一,具有综合调节人体的“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机能,使人体的内环境处于健康平衡状态,整体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和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脂,畅通脉络,改善心脑血管痉挛、硬化,激活受损神经,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中风偏瘫病人的身体功能和镇心、安神、定惊等功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综合效应;对小儿麻痹、癫痫和失眠也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提高中老年人肌体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作用。
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阿如拉”是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生长于海拔800米—1800米之间的森林中,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印度、尼泊尔、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为应用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藏药材,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鲜明的包容性、显著的地域性。阿如拉对人体的对应治疗广泛,它的根可医治人体骨骼病,茎可医治肌肤病,树枝可医治人体四肢的病,叶子可医治人体经络病,树皮可治疗皮肤病,花可医治人体五官病。
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七十味珍珠丸是藏药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贵珍宝类藏成药。经过“黄金炮制法”加工而成的“赛太”入药的七十味珍珠丸,具有鲜明的包容性、显著的地域性和很强的民族性。黄金经过40多天时间、300多道工艺流程的炮制,使之含有金、银等八大金属、八大矿物质即成“赛太”,是七十味珍珠丸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仁欠吉)
(来源:《中国藏学》2012年第S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