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成

发布时间:2021-10-12 17: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

个人简介

      蒲文成(1942—2017),别名白玛曲扎,男,汉族,青海乐都人。1960年5月参加工作,曾在青海乐都县任中学教师。1967年藏语文专业毕业,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从事教学等工作11年。1982年西北民族大学古藏文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社科研究工作,先后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社科院副院长,青海省人大第八、九届常委。2003年元月选任青海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青海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顾问、灾后重建规划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政协咨政,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等会理事等,青海大学、青海师大、青海民大、青海省委党校、西北民大等高校特邀教授,先后任数十个文化学术单位顾问。

      长期从事藏族史、藏传佛教、民族宗教理论与问题研究,撰写过大量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专著、理论文章,并译注藏文古籍多部,为继承、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先后主持完成《藏族地区社会历史及佛教寺院调查研究》(国家“七五”期间重点课题)《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藏传佛教宁玛派和萨迦派概论》《汉藏民族关系史》等国家社科规划资金项目以及《影响我省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的一些宗教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河湟佛道文化》等多项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出版书籍21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另参与10余部书的撰写工作,总成果量约600万字,有15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主持完成的《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独立完成的《青海佛教史》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三等奖,合作完成的《汉藏民族关系史》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觉囊派通论》和论文《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藏传佛教进步人士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积极作用》《藏传佛教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一些再认识》《再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有省级优秀成果三等奖6项。1990年12月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1992年11月人事部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元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在下面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藏族史研究。曾致力于吐蕃史、青海藏族史和西藏史的研究,特别对于吐蕃历史年代、宋元青海藏族史、明清王朝对藏区的施政、汉藏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致力尤多。主要成果有《汉藏民族关系史》等专著和《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关于西藏佛教前后弘期历史年代的分歧》《试谈雍正癸卯之乱的历史渊源》《对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质疑》《第三世达赖喇嘛来青海活动情况述要》《从清朝与七世达赖的关系看清朝对西藏的施政》《试论十八世纪中叶西藏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藏传佛教进步人士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积极作用》《从藏族历史看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关系》《浅谈青海民族的形成与融合》等。

      二、宗教文化研究。多年深入藏区,调查研究青海等地藏传佛教的历史、现状、活佛系统、宗教活动、寺院状况、教义教规、重要人物、修持方法等,曾主编出版《甘青藏传佛教寺院》,合作编写了《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塔尔寺概况》《青海寺庙塔窟》等专著,发表了《青海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源头》《宁玛派的民间信仰》《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概述》《文都寺简述》《青海蒙古族寺院》等以及有关教派传播的系列论文。在此基础上,写成《觉囊派通论》《藏密溯源》《青海佛教史》《河湟佛道文化》等专著。研究宗教人物方面,系列文章有《青海驻京呼图克图述略》《宗喀巴生平纪略》《佑宁寺的王佛与五世王佛的佑宁寺志》《松巴堪布益希班觉及其佛教史名著如意宝树史》《宁玛派高僧隆钦然绛大师》《当代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活佛》等,并为多书撰写数十位人物传略。宗教教义、修持方式研究方面,曾发表《关于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几个问题》《浅谈宗喀巴大师的显密学修次第》《宁玛派教法概论》《大圆满法概说》《脱噶修持法概述》《觉囊派教法渊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传播》《经幡源流刍议》《颇瓦法概述》《宗喀巴大师与却藏活佛系统》《扎藏寺与车臣诺们汗》等。

      三、现实问题研究。以藏传佛教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宗教理论和政策、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维护社会稳定、预测宗教发展趋势、和谐民族关系、减轻信教群众的宗教开支负担等一系列问题,发表有《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一些再认识》《再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藏传佛教及其社会影响》《多加乡的民间宗教活动》《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藏传佛教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现状分析》《历史进程中的藏传佛教》《藏族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与藏区社会进步》《正确认识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关于统筹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试论青海的战略地位》《浅论文化的继承吸收与创新发展》《对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藏传佛教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青海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基础条件》等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汉藏民族关系史》《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四、藏文古籍译注。除汉译大量藏传佛教文献资料外,译注出版了《七世达赖喇嘛传》《王佛佑宁寺志》《松巴佛教史》(合译)《布顿佛教史》《白史》《罗热噶巴寺志》等藏文佛教史名著、人物传记和寺院志,并将拉萨大昭寺的祈愿活动、藏铃的铸造方法等由英文译为汉文。在翻译实践中探索翻译技巧和规律,发表有《汉译藏文文献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

      此外,多年扶掖后贤、培养人才,撰写序言、评论等数十篇。在科研之余,对人大、政协、政府参事等工作尽职尽责,积极为推动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多年来,参与有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民生、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等多领域的调研和视察,乃至不顾年迈,数往玉树灾区调查,均提出过不少有分量、有见解、可操作的意见建议。

成果展示

      一、著作

      (一)著、编

      1.《藏文古体诗格举例汇编》(合编),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

      2.《塔尔寺概况》(合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主编,主要撰写者),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6年第3次印刷。

      4.1《觉囊派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003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再版。

      5.《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副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

      6.《青海百科大辞典》(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7.《七世达赖喇嘛年谱》,辑入《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8.《青海寺庙塔窟》(副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9.《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藏密溯源——藏传佛教宁玛派》(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

      12.《汉藏民族关系史》(合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河湟佛道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藏密祖师莲花生》(合作),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年。

      15.《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大系.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年。

      (二)译著

      1.《宗派源流简史》(藏译汉),内蒙古社科院,1984年。

      2.《七世达赖喇嘛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2006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再版。

      3.《王佛佑宁寺志译注》,收入《佑宁寺志(三种)》,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如意宝树史》(合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2013年再版,更名为《松巴佛教史》。

      5.《白史》,台湾大千出版社,2006年。

      6.《布顿佛教史》,台湾大千出版社,2006年。2007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再版。

      7.《罗热噶巴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7年。

      8.《松巴佛教史》(《如意宝树史》修订本),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年。

      (三)参与撰写书目

      1.《青海掠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2.《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

      3.《青海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

      6.《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7.《青海省志·人物志》,黄山书社,2001年。

      8.《藏族大辞典》,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9.《河湟文明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10.《河湟历史文化通览》,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11.《西宁故事》,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二、论文

      (一)历史研究

      1.《松赞干布生卒年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关于西藏佛教前后弘期历史年代分歧》,《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赤松德赞》《赤祖德赞》,《西北民族历史人物选介》,西北民族学院,1983年。

      4.《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1984年第2、3期。

      5.《试谈雍正癸卯之乱的历史渊源》,《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辑入《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历史研究文摘》。

      6.《藏传佛教进步人士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积极作用 》,《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人大资料中心《无神论宗教》和《中国少数民族》转载。

      7.《松赞干布生卒年代考》(藏文),《章恰尔》1986年第4期。

      8.《对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质疑》,《青海史志研究》1987年第1、2期。

      9.《清代以来西藏的第巴、藏王及摄政》,《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10.《芒松等四赞普生卒年考》(藏文),《章恰尔》1987年第3期。

      11.《第三世达赖喇嘛来青海活动情况述要》,《藏族史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12.《从清朝与七世达赖喇嘛的关系看清朝对西藏的施政》,《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13.《试谈十八世纪中叶西藏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 《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从藏族族源看汉藏民族关系》,《安多研究》第1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15.《宋代河湟开发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6.《汉藏民间文化交流述要》,《青海文化》2006年第4期、《河湟》2006年第5—6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7.《从藏族历史看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关系》,《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8.《试论吐谷浑在我国民族融合中的历史作用》,《中国土族》2010年冬季号。

      19.《吐谷浑研究三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中共都兰县委编《吐谷浑与丝绸南路文化研讨会文集》,易名《有关吐谷浑的议题三则》。

      20.《青海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基础条件》,青海省委统战部主编《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4年。

      21.《浅谈青海各民族的形成与融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二)宗教探索

      1.《宗喀巴生平纪略》,辑入《青海藏学论文集》(一), 1983年。

      2.《佑宁寺的王佛和五世王佛的<佑宁寺志>》,《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辑入《青海藏学论文集》(二)。

      3.《关于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参考》1985年第18期。

      4.《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的西纳活佛》(合作),1985年《青海社会科学》第1期。

      5.《塔尔寺的主要法会和法会上的跳欠活动》,《民族民间舞蹈研究》1985年第2期,辑入《文艺研究资料》第1辑、《舞蹈艺术》第31辑。

      6.《藏传佛教宁玛派在青海的传播概况》,《社会科学参考》1988年第3期。

      7.《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一些再认识》,《思考、探索、对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七世达赖喇嘛年谱》,《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3、4期。

      9.《藏传佛教格鲁派在青海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参考》1988年第18期。

      10.《青海的蒙古族寺院》,《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1.《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一)、(二)、(三)、(四),《社会科学参考》1990年第7、8、9、10期。

      12.《塔尔寺》《佑宁寺 》《根敦群佩》《宗喀巴》, 《青海掠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13.《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概述》,《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14.《噶举派在青海的传播与现状》(合作),《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15.《觉囊派教法渊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传播》,《社会科学参考》1991年第2期。

      16.《文都寺简述》,《中国藏学》1991年第1期。

      17.《松巴堪布益希班觉及其佛教史》,《民族古籍》1991年第2期。

      18.《再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党的旗帜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青海民族问题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多加乡的民间宗教活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21.《青海蒙古族及其寺院》,《藏学论丛》第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22.《青海驻京呼图克图述略》,《安多研究》1993年第1期。

      23.《浅谈宗喀巴大师的显密学修次第》,《广东佛教》1994年第1、2期。

      24.《藏传佛教及其社会影响》(合作),《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稳定与发展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5.《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合作),《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6.《当代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活佛》,《台州佛教》1995年第11期。

      27.《宁玛派的九乘教法及其早期传播》,《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

      28.《宁玛派高僧隆钦然绛大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29.《脱噶修持法概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30.《青海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源头》,台湾《宗教哲学》1998年第三卷第四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转载。

      31.《大圆满法概说》,《中国藏学》1998年第2期,《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转载。

      32.《经幡源流刍议》(合作),1998年《青海社会科学》第5期。

      33.《颇瓦法概述》,《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4.《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河湟》第2期。王承喜主编《昆仑文化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35.《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佛教密宗经典翻译家毗卢遮那》《吐蕃名王赤祖德赞》《明初藏区三大法王》《萨迦派学者仁达瓦·循奴洛哲》《哲蚌寺创建者绛央却杰》《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章嘉·罗桑巴丹丹丕钟麦》,辑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6.《影响我省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的一些宗教问题及其对策建议》(调研报告),青海省社科规划课题,2000年12月通过鉴定。

      37.《藏传佛教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8.《宁玛派的民间信仰》,《中国藏学》2001年第3期。

      39.《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变迁》,《昆仑文荟》2001年第5期。《昆仑文化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0.《以史为鉴,重视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青海地方志通讯》2001年第12期。

      41.《胆巴》《桑哥》《顿珠仁钦》《宗喀巴.罗桑扎巴》《土观·阿旺却吉嘉措》《章嘉·若贝多杰》《夏嘎巴·措周让卓》《夏日仓·洛桑成列隆多嘉措》等,《青海省志.·人物志》,黄山书社,2001年9月。

      42.《藏族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与藏区社会进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3.《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工作现状分析》,《青海研究报告》2002年第5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4.《宁玛派教法概说》,(署名白玛曲扎),《青海藏族》2003年第1、2期,2005年第1期。

      45.《古教遗珠,浮生事未尽》,《亚洲旅游·青海专辑》2004年。

      46.《宗喀巴与藏传佛教》,《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47.《佛学泰斗,爱国高僧——喜饶嘉措大师》,《西海都市报》2006年11月30日,《河湟》2007年第4期转载。

      48.《红烛春蚕,情系后学——回忆导师才旦夏茸教授》,《西海都市报》2006年12月7日,《河湟》2007年第5期转载。

      49.《爱国爱教,万古师表——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河湟》2007年第2期。

      50.《对我省民族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青海统一战线》2009年第4期转载。

      51.《佛道教义概说》,《河湟》2009年第6、7期。

      52.《缅怀班禅大师,倡导人间佛教》,《青海统一战线》2010年第2期。

      53.《藏传佛教及其教派》,《青海统一战线》2010年第4期。

      54.《爱国名僧才旦夏茸》,《青海统一战线》2010年第6期。

      55.《正确认识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青海统一战线》2011年第4、5期。

      56.《东科尔活佛系统与藏传佛教格鲁派北渐蒙古地区》,《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7.《藏传佛教格鲁派北渐蒙古地区的桥头堡》,《河湟》2011年第1期。

      58.《有关藏传佛教的几个问题》,《安多研究》第六、七、八辑,甘肃民族出版社,2011年。

      59.《宗喀巴大师与却藏活佛系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60.《珍惜生命是佛教的基本原则之一》,《青海日报》2012年3月28日。

      61.《持戒学修是佛教对僧人的根本要求》,《河湟》2013年第3期。

      62.《扎藏寺与车臣诺们汗》,《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

      63.《莲花生大师其人其事》,《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64.《湟源县藏传佛教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群文天地》2013年第7期。

      65.《藏传佛教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安多研究》第十辑,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年。《河湟》2014年第3期转载。

      66.《一代大师——喜饶嘉措》,《金色广场》2014年第3期。

      67.《古教遗珠,光彩夺目——简论玉树地区藏传佛教的特色》,《群文天地》2014年第4期,罗桑开珠、昂文格来主编的《玉树文化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

      68.《青海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民族宗教文化基础》,《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综合》2014年8月12日。

      69.《全球视域下的藏传佛教》,《安多研究》第十一辑,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年。

      70.《回忆导师才旦夏茸先生》,《中国藏学》2015年第4期。

      71.《宗喀巴大师及其亲传弟子在青海的活动》,收入青海民族大学宗喀巴研究院《2015年首届宗喀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16年。

      72.《广惠寺存九世班禅赐给先灵佛的锦幛考释》,《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73.《河湟蒙古族古刹扎藏寺》,《中国土族》2016年第2期。

      74.《普贤行愿品汉藏译本异同考释》,《中国藏学》2016年第4期。

      75.《缅怀大师,绍继传统——纪念十世班禅大师圆寂28周年》,《群文天地》2017年第1期。

      (三)其他文章

      1.《汉译藏文文献中的几个问题》,《民族译坛》1988年第4期。

      2.《我们从事科研工作的几点感受》,辑入《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文集》(内部印行),1992年。

      3.《青海社科院民族宗教研究所主要科研工作和成绩》,《中国民族研究年鉴》,民族出版社,1998年。

      4.《浅谈党外领导干部的思想修养》,《青海统一战线》1999年第1期。

      5.《对振兴青海民族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其有关问题的思考》,《青海藏族》1999年第2期。

      6.《感言与寄语》,《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7.《“九五”期间青海民族研究情况概述》(署名白玛曲扎),《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报刊中心全文转载。

      8.《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时代特征》,《攀登》2000年第2期。

      9.《浅谈文化的继承吸收与创新发展》,《青海学刊》2001年第5期。

      10.《人大工作与以德治国》,《青海人大》2001年第5期。

      11.《试论青海的战略地位》,《青海人大》2002年第2期。

      12.《我的藏学研究生涯》, 《青海文史资料选辑》2002年第31辑,并辑入《委员风采》,2003年。

      13.《青藏高原牧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于《生态环境与保护》2005年第2期。

      1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培养新型农牧民——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调查》,载《青海学刊》2006年第3期、《青海政协》2006年第5期。

      15.《汉藏民间文化交流述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6.《文化底蕴深厚的青海》,《西海都市报》2007年1月11日。

      17.《生命不息,研究不止——记藏学家吴均先生》,《河湟》2008年第2期。

      18.《忆往昔岁月,谈点滴感受》,《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文集》,2008年。

      19.《我藏学研究生涯的起点》,《青海民族大学校庆专版》2009年5月31日。

      20.《一次难忘的考察活动》,《青海统一战线》2009年第6期。

      21.《在严防“非典”的日子里》,《青海政协》2009年特刊。

      22.《绚丽的河湟寺观建筑艺术》,《青海旅游》2010年第1期。

      23.《梦幻江源写大美》,《西海都市报》2010年7月29日。

      2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25.《博挹群言,永为学海舟》,《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6.《我的退休生活》,纪念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征文获奖文章,载《河湟》2012年第5期。青海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所办《活动月报》2013年第3期收录。

      27.《继承创新,探索深化,争取格萨尔研究新成就》,《格萨尔研究》2012年第1期。

      28.《愿〈青海湖·自然人文〉杂志更好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汇智的平台》,载《青海湖.自然人文》2012年杂志第2期。

      29.《旅台观感札记》,《河湟》2013年第3期,《青海统一战线》。

      30.《对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今日柴达木》,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年10月。

      31.《高山花迷灯——一种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河湟》2014年第4期。

      32.《我眼中的青海人》,《青海日报》2015年4月24日,《河湟》2015年第1期。

      33.《浅谈河湟文化地域特征》,《湟水人》2015年第2期。

      34.《读书与人生》,《青海统一战线》2015年第2期。

      (四)政策建议

      1.《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青海人大》1995年第2期。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青海学刊》1996年第4期。

      3.《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青海人大》1999年第5期。

      4.《做好东部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几点思考》,《青海人大》2000年第2期。

      5.《做好宗教立法工作浅议》,《青海人大》2000年第3期。

      6.《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合作),《青海学刊》2001年第2期。

      7.《对青海标志性文化名称的思考》, 《地情研究》2005年第2期。

      8.《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共和盆地开发》,《青海政协通讯》2005年第7期。《青海政协与经济发展》,青海人民出版社。

      9.《关于尽快恢复南禅寺名称的建议》,《青海政协》2006年第3期。

      10.《应高度重视湟水流域生态治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编《可持续发展建言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

      11.《对玉树重建工作的几点想法》,《青海藏族》2010年第1期。

      (五)序文书评

      1.《突出特色,反映青海——简评〈青海百科全书〉的民族特色》,《青海日报》1999年9月11日。

      2.《一部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传世之作——评〈青海通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星全成、马连龙著《藏族社会制度研究》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

      4.《循名责实,古为今用——评李文实先生的〈西陲故地与羌藏文化〉》,《青海日报》2001年12月9日。

      5.李钟霖等著《藏族格言文化鉴赏》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

      6.《赭墨集——喇秉德学术论文选》序,民族出版社,2005年。

      7.马德胜、曹娅丽著《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文坛瞭望》2006年夏季号转载,《文艺报》2007年6月21日转载,题为《一项值得称颂的研究成果——读〈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

      8.何峰主编《藏族生态文化》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9.班玛县政府编《红军走过的地方》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吴均先生文集》代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11.拉科·益西多杰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做人真谛,成功奥秘》——张建青著《阳光心语》序,远方出版社,2010年5月。

      13.《一部研究清朝边政史的力作》,星全成、陈柏平著《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14.《让“藏地诗颂”更放异彩》——曹娅丽、刘志群、阿旺旦增著《藏地诗颂——青藏高原藏戏遗产保护与研究》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2月。

      15.《一部科学解读塔尔寺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新作》,张海云著《贡本与贡本措周》序,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

      16.邸平伟著《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以西宁至格尔木段沿线及周边为例》序,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2014年9月再版。

      17.《为土地和生命抒写最美书卷》,李永新主编《海东情》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18.《重建家园,更快发展》,乔正孝主编《新家园——对玉树灾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序,民族出版社,2013年 3月。

      19.《藏族历史文化的艺术展现》,简介宗哲拉杰主编《藏族彩绘唐卡艺术》,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年。

      20.穆赤·云登嘉措著《藏区稳定与发展问题研究——以青海藏区为主要视角》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21.尼玛编著《格鲁派之蒙古族高僧大德》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2.《认识青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祁永寿、李晓云、李秋梅编著《青海文化概观》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

      23.《宝库撷英,光华霞蔚》,曹生渊摄影集《青海藏传佛教文化》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17年。

      24.《往事犹在目,悠悠果洛情》,贺北海《果洛随感集》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年。

      25.《一代名僧,再展风姿》,吴维仁、张芳兰创作的文学剧本《宗喀巴大师》序,甘肃美术出版社,2015年。

      26.《寻根青海文化,展示艺术风采》,马桂花《寻根记忆》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27.《河湟英才,书刻名家》,巨积文《书法篆刻诗文集》序,2016年,,

      (六)译文

      1.《曼兰木法会——西藏的祈愿节》(英译汉),《社会科学参考》1983年第16期。

      2.《西宁东科尔寺和东科尔活佛》(藏译汉),《西北民族文丛》1985年第1期。

      3.《藏铃铸造法》(英译汉),《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4.《喀的喀寺院的宗喀巴大师圣像》(藏译汉),《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

      5.《印度外道诸派》(藏译汉),《世界宗教研究资料》1991年第2期。

      三、承担的主要项目

      国家社科规划资金项目:

      1.《藏族地区社会历史及佛教寺院调查研究》(国家“七五”期间重点课题)

      2.《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3.《藏传佛教宁玛派和萨迦派概论》

      4.《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

      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

      1.《影响我省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的一些宗教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2.《河湟佛道文化研究》

      其他项目:

      《青海老字号认定、保护和促进发展研究》等,从略。

      四、获奖情况

      1.《十世班禅大师的爱国思想》(主持完成),1996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青海佛教史》2006年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三等奖;

      3.《汉藏民族关系史》(合作),2009年获青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专著《觉囊派通论》、论文《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藏传佛教进步人士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积极作用》《藏传佛教与青海藏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一些再认识》《再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专著《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藏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青海佛教史》、论文《试论十八世纪中叶西藏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青海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源头》获青海省优秀成果三等奖;

      6.《宁玛派大圆满法概说》,2004年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评为优秀学术论文。

      另,《塔尔寺概况》《爱国爱教,万古师表》《经幡源流刍议》(合作)《汉藏民间文化交流述要》《关于筹建卡约文化馆的提案》《对我省设施农业的调查与思考》《我的退休生活》《佛教与养生》等获得其他各类奖项。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