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淇、阿旺嘉措:例说涉藏州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发布时间:2021-09-13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谭淇、阿旺嘉措 | 责任编辑:

本文节选自《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题目为编者所加。文章原标题《地方档案所见涉藏州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甘南迭部县为例》。

作者:谭淇,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阿旺嘉措,宗教学博士,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藏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获得者,主要从事藏学、宗教人类学、历史学研究。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作为中共党史和革命史重要组成部分的红军长征,数度经过民族地区,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实践。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甘川交界处,秦岭、岷山、迭山环绕,白龙江贯穿其中。主要居住人口以藏族为主,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后两次途经迭部,留下了腊子口战役遗址、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毛泽东旧居和崔谷仓开仓放粮遗址等一系列红色印记,红军队伍与迭部各族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传颂至今,迭部成为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中重要的“转折点”和“加油站”之一,由红色遗址遗迹、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组成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成为迭部的一张亮丽红色名片,为涉藏州县基层组织建设稳固、经济蓬勃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红军长征在迭部:迭部红色文化的根基来源

迭部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来源于红军长征途经迭部的过程,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组织化、规模化、成体系的红色文化资源集合体,在新时代注入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脱贫攻坚和红色旅游等新的内涵。

1935年9月6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周恩来等电令红一军主力集结俄界。此时斗争激烈,关于“北上”还是“南下”的争论不休。先头部队红一军到达俄界后,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红三军和红军大学离开川北向俄界进发,于10日当天到达迭部达拉沟,11日继续北进,于傍晚陆续到达俄界,与红一军会合。9月12日,为了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小组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确定了红军北上的方针。此次会议后,9月13日,红一方面军主力按照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先后到达迭部县旺藏乡。一军团驻扎在旺藏村,三军团驻扎在旺藏寺,毛主席住在茨日那村。9月14日,毛主席向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和政委下达“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9月15日,毛主席由茨日那村的仙人桥上跨越白龙江,向腊子口方向进发。9月16日,红一军团途经崔谷仓时发现了一处储有20多万斤粮食的杨土司粮仓,该粮仓的粮食极大地接济了疲惫的红军。与此同时,红军在16日下午4时正式打响了天险腊子口的争夺战。驻扎在此的甘肃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派重兵把守在天险要道,修筑了碉堡。经过长久的激战和出其不意的战术战法,红军队伍摧毁了敌军的主要火力点,使其全线溃败。17日凌晨,红军占领了天险腊子口,也由此打通了北上抗日之路。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image.png

(图为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1936年8月,红二、红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经过短暂休整踏上北上之路,再次途经迭部腊子口、旺藏寺、尖尼沟等地向岷县、哈达铺方向进发,在此过程中再次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红军队伍也因翻雪山过草地后体力不支、伤病多发等情况,有数十位红军战士流落至迭部各地并长期在此生活,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组建家庭,参与当地生产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迭部红色记忆与红色文化资源中十分生动、令人感动的一部分。

02

以遗址遗迹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自1936年红军离开迭部后,红色故事广为传颂,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甘肃省委省政府、甘肃省文化厅、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迭部县委县政府、白龙江林管局迭部县林业局等多个单位数十次发文和批复,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为以遗址遗迹为载体的迭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6年12月,迭部县委首次向甘南州委呈文汇报《关于筹备腊子口长征点宣传、接待工作的初步计划》。同月,甘南州委作出批复,要求“办好腊子口长征点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等红色遗址遗迹,解决了宣传接待工作的物资及资金问题,由此开始了迭部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宣传工作。1975—1978年,腊子口公社、迭部县委、迭部县革委会抽调人员着力建设,划定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区,禁止修筑建筑物,禁止砍伐捕猎。1978年8月25日,甘肃省文化局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呈送《关于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长征路过甘肃时的旧居、纪念地复原方案的请示报告》,首次以总览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对迭部境内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作出详细统筹规划,申请“修复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修建腊子口南北纪念碑”。这份请示报告得到甘肃省革委会的迅速批复同意。一个月后,甘南州革委会正式发文要求“修复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修建腊子口战役纪念碑、树立俄界纪念地标志”。迭部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省级、州级高度重视,也逐渐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将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广。

image.png

(图为俄界会议旧址)

1980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甘肃省委《关于在腊子口建立红军长征纪念碑的请示报告》作出批复,同意甘肃省委请示报告。同年11月,甘肃省文化局发文《关于立即动工建立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的通知》,要求立即动工开建纪念碑,纪念碑样式照1978年9月讨论设计方案施工并附碑文。自此,迭部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步入正轨。1986年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业已落成,迭部县委宣传部发出《关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活动的通知》,以此为契机在县内召开各级座谈会,举办腊子口战役纪念活动并慰问红军。之后,迭部县有关部门又对革命烈士陵园、腊子口战役纪念碑进行维修保护,修建围墙和观景亭,种植松柏,同时开办照相馆、旅馆、饭馆、小卖部等配套设施,安排农村退伍军人和贫困户就业。自此,腊子口战役遗址成为观光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和扶贫工作开展的共同载体。

20世纪90年代,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凝练更为细致精准,对红色遗址遗迹的修建维护也更加妥帖完善。1991年6月,迭部县委呈报《关于修复迭部县境内部分红军长征重要遗址的报告》,请求修复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遗址并开发腊子口景区。此次修复和开发工作持续了近5年,并在1992年被列入甘南州建州40年十大建筑项目,使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更加完善。1996年起,迭部县每年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等遗址遗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逐级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工作重心也由遗址遗迹的修复开发转向更好利用遗址遗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

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成为迭部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战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腊子口战役遗址、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毛泽东旧居、茨日那红军桥、崔谷仓开仓放粮遗址等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得以完好保存,多数被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政府与当地居民共同保护管理,从对“物”的保护开发逐渐凝练出特有的长征“迭部精神”。

03

以红军人物研究为核心的长征精神传承

“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和活态载体,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肃省留有大量红军长征途中的流散人员,亦称流落红军,仅迭部一县,有迹可循者便近50人。经历了雪山草地之困后,这些因伤或因病流落当地的红军战士进入语言文化皆不相同的传统藏族村寨,或是被收养,或是通婚成家,多数在藏族村寨中安家立业,参与所在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红色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传承人。迭部县自建县起便重视流落红军认定和安置问题,积极鼓励流落红军参与当地生产建设,在新时代,更是加大对流落红军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峥嵘岁月——长征与迭部》《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在迭部史料选辑》等资料中宣传红军事迹,2017年更是整合迭部红军档案,形成《迭部老红军档案汇编》,为红军人物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

迭部县流落红军的寻访与认定工作始于1962年7月13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民政厅《关于安置流落红军意见的报告》,要求“照顾好、安置好他们”。1964年5月至1965年5月,迭部县达拉乡建立登记花名册,统计达拉乡流落红军人员信息,共计14人,其中男13人、女1人,家庭人口数63人。1965年10月,迭部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向各乡电话通知,要求对烈属、流落红军住房困难进行救济。1966年10月,甘肃省民政厅再次向省内各县市州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红军流落人员安置问题的通知》,充分肯定了红军流落人员在革命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红军流落人员的安置工作普遍进行一次检查,……经县市人民委员会批准为流落红军的人员,可由县市制发流落红军证明发给本人”。迭部县按《通知》要求,于1966年11月至1967年12月开展了有关工作,在此次调查登记中共填表寻访到流落红军43人。

改革开放以来,红军流落人员寻访、认定和安置工作持续进行并不断完善。1979年,经个人登记、公社或单位及个人证明、原籍寻访认定等步骤,最终先后认定西路军红军老战士、流落红军数十人,其中部分由民政部门定期定量发放补助费。同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政局对各县市所报流落红军人员情况进行批复,并陆续按批次发放流落红军证和定期定量补助费,在此次认定过程中,共计认定迭部县流落红军24人,为甘南州各县市中人数最多。

迭部红军流落人员多在经过雪山草地后流落至迭部,他们在迭部得以休养生息、安家立业,参与地方建设,融入当地居民生活,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和红色先驱。以流落红军罗明元(又名罗他、老它)为例,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更古大队(公社)主任,带领村民修建水利工程,搭建桥梁,大力发展生产,引入苹果、核桃等经济作物,为年轻干部讲述战斗故事,传播革命精神,被当地居民尊称为“阿爸罗他”。任职期间,他还到贫困村驻村帮扶,在《中共电尕乡委员会1962年度工作总结》中有这样的记载:“更古公社的白云生产队,60年总产19174斤,亩产46斤,61年总产42080斤,亩产130斤,增长114.3%,62年总产54965斤,亩产163.8斤,增产22%,……其原因是……派该社主任老它同志从61年起就驻到该队,亲自领导生产,这样就改变了这个队的领导核心,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迭部县老红军个人档案材料中,涉及红军流落人员共计43名,其中红一方面军1人,红四方面军42人;连长1人,排长2人,战士40人。个人档案材料中含登记表、个人自述、函调材料、现居地证明材料等,其中完整的个人自述及证明材料29份,能较为清晰地展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红军参军、战斗及长征的相关情况,在部分材料中,亦有红军流落人员来到迭后的部分生产生活情况,是研究红军长征和迭部汉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红军参与涉藏州县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材料之一,也为长征精神在迭部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树立了身边的榜样。

04

迭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20世纪末,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等一系列红色遗址修复及建筑工程完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正式挂牌,迭部红色文化内涵得以发掘,红色文化精神得以传播。借助“绿色迭部”和“红色迭部”相互融合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思路,迭部县年接待游客数量由2016年的82.086万人次逐年增长,至2018年,年接待游客总数量已达110.23万人次,其中7月的游客数量已达到25.98万人次,仅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一处日均接待游客量便超过800人。迭部县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内涵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起步早、重视力度大、多方并举等特点。

(一)迭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之特点

对红色文化资源前期保护工作贯彻到底,为后续开发和深入挖掘工作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得当

近些年来,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力度逐渐加大,多个遗址遗迹得以修缮保护,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保留了红军途经时的原貌,由政府与当地居民共同保护管理,得到群众认可和游客好评,文物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以遗址遗迹为主体的多个景区备受关注。

2.重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合理

借“红色旅游”东风,甘肃省涉藏州县多个红色遗址与高校及各旅游规划设计院合作,制定修缮建设详细规划,取得一定成效。同时,部分村落发展集体经济,以“红色村寨”为名片,建立村史馆,发展特色旅游业,成为甘肃省特色“网红村寨”。

3.纪念场馆建设管理教育有序

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甘肃省涉藏州县陆续开展形式主题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精神筑牢在民族血脉中。多个中小学坚持红色文化办学内涵,“一校一特色”将红色教育融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效显著。

4.学术研究基础深厚材料颇丰

甘肃省涉藏州县的地方性档案与研究资料保存完整,历史文本与历史文物俱存,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和相关会议,深入开展学术研究,融合红色文化的学术成果,使之备受学术界和公众关注。

(二)开发个案:“红色村寨”的特色发展之路

以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的“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发展之路为例,迭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经开始逐步适应现代化发展思路,取得一定成效。

2008年起,迭部县委、县政府委托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编制了《迭部县腊子口景区修建详细规划》,在此规划中,腊子口景区的景观设计及各项设施服务均有提升。2012年,迭部县委、县政府委托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迭部县俄界会议旧址景区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崔古仓开仓放粮遗址修建详细规划》。2013年,位于高吉村的俄界会议遗址保护和修缮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长征文化广场、主题纪念文化园、英杰大道、景观梯步、“红军在俄界”主体浮雕墙、景区停车场、三星级旅游厕所等,依托于红色文化的基础收施与旅游接待能力基本具备。2014年,俄界会议旧址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最区。2017年,高吉村注册登记村级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俄界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协商注册登记了迭部县俄界文旅综合体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建设完成151亩的芍药基地、高吉村红史馆、高吉村巷道花池和旅游村提档工程。2019年7月,迭部首个“网红”红色民宿——俄界民宿在高吉村开门迎客,首批共计30间60个床位,以打造中高端休闲度假红色游为核心,将具有迭部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榻板房、原木梯、牦牛毛手工制品、传统农具等融入民宿的外部装修和内部装饰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新突破。

05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红军长征精神,提到腊子口战役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充分肯定了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在党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迭部红色文化资源产生于红军长征途中,根植于迭部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有俄界会议的思想高度统一,有激战腊子口的危急九死一生,更有在饥困疲惫时各族同胞与红军战士们的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红军长征在迭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时刻发挥着“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留下了如“番民组织自己的政府自己管事”“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等宣言口号,不仅影响着中国革命和抗日进程,更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复杂民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涉藏州县各族群众通过与红军的直接接触或口耳相传等方式,了解了红军队伍;在红军留下的生活痕迹和宣传口号中,得到了善意的信息;流落红军也在此得到医治、安家立业。通过迭部的个案,我们探究红军长征与红色文化在整个西藏和涉藏州县乃至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影响与启示,这对于我们讨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执政根基和民族理论政策的实践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