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0-07-20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 作者:德拥 | 责任编辑:闫景真

2018年10月19—21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泸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隆重召开。来自京、藏、川、滇、甘、陕等地的20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有22位学者在大会及小组讨论中发言交流。

开幕式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副主任李作泰首先回顾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他指出,在纪念红军长征82周年之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泸定召开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是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藏区探索出了新模式、新路径,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贡献才智,提出脱贫新见解,为藏区精准脱贫献计献策。泸定县委常委甲足约呷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泸定县脱贫攻坚情况,同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泸定县的精准脱贫工作更上新台阶。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这一主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作了发言交流。

一、藏区精准脱贫的理论探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杜永彬研究员在《甘孜藏区实现精准脱贫的优势、挑战与对策》中从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宗教环境和宗教传播的态势和特点,治理成果和政策导向4个方面,揭示了甘孜藏区实现精准脱贫的特点与优势,同时剖析了甘孜藏区在交通、文化教育、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加深对甘孜藏区区情和特点的研究和认识、把甘孜藏区的特点和优势转化为精准脱贫的巨大动力、对接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甘孜藏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国家和藏区现代化治理进程中实现甘孜藏区精准脱贫的思路和对策。

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杨明洪教授以《反贫困“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分析》为题,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反贫困“可行能力”的新视角,分析了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组团式”医疗、教育人才援藏政策,指出通过对西藏教育、医疗发展的人才援助,受援学校和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受援学校教育质量改善和医院医技水平提高,以及由此引发的扩散效应,必然使受援地区群众受益。他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契合了西藏的现实需要,也契合了反贫困“可行能力”的理论关怀。

西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徐伍达研究员在《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乡村贫困治理的变迁》一文中,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西藏乡村贫困治理的发展历程,认为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深刻把握西藏脱贫攻坚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启示,进一步完善乡村贫困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脱贫质量,这样才能确保西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占堆副教授的发言以《异地扶贫搬迁策略在西藏农村的实践困境》为题,仔细梳理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西藏农村的治理政策与实践,并立足于西藏异地扶贫搬迁的实践与经验,对目前西藏异地扶贫搬迁的现实困境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反思。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李继刚副教授在《西藏草场产权改革的意外后果:贫困再造》的报告中,对西藏草场产权改革进行了思考和定位,认为自西藏推行草场承包制以来,牧民生产生活受到全方位的影响,草场人为分割与草场生态系统不可分性、偏重于依靠现代技术因素发展与忽视游牧传统、牧民的市场理性与传统社会文化资本都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使得部分牧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因此,需充分认识牧民自身发展的主体性,探讨草场经营模式的转化,同时培育牧民自身适应能力。

二、藏区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藏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但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成为藏区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扎洛研究员在《股权分红——藏区旅游扶贫新模式》的发言中指出,股权分红已经成为藏区旅游扶贫发展的新模式。在对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景区,四川若尔盖黄河第一湾、热尔部落梅花鹿生态园、花湖天街、四川康定木雅圣地,甘肃碌曲尕海旅游大酒店等股份合作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要求下,各地都有股权分红向贫困户倾斜的政策。股权合作组织的建立提升了农牧民与政府、企业的谈判能力,扩大了他们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获益份额,对脱贫攻坚工作有着实质性的支撑作用,但旅游股份制合作还存在村级组织和农牧民缺乏博弈能力和平等的定价权,多以租赁获益的农牧民自身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趋弱,以“半年经济”为特征的高原旅游业总体上不利于快速收回投资等突出问题和矛盾。

西藏大学西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久毛措教授的《西藏乡村旅游ST-EP模式案例研究——以拉萨市达东村为例》,以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SE-TP贫困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西藏拉萨市达东村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提出了在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保障措施与建议。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徐宁副教授在《西藏边境旅游扶贫参与多主体协调机制研究》一文中分析了西藏边境旅游扶贫的现状,认为西藏边境旅游参与主体多元,包括了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旅游企业、贫困人口和旅游者,因此需构筑边境旅游扶贫开发的参与共识,构建边境旅游扶贫参与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

三、藏区能人、企业带动脱贫案例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脱贫的时代背景下,西藏及四省藏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创业者的企业。他们深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外部市场环境,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积极回馈当地社区和民众,促进了藏区的可持续脱贫增收和就业转移能力。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罗莉教授的《热贡文化产业在精准脱贫中的示范作用和启迪意义》认为,文化产业在藏区的精准脱贫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热贡文化产业的成功除了取决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因素外,最主要还是依靠精英的带动作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热贡文化在藏区精准脱贫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热贡文化产业发展所激发出的民族文化自信与广泛参与,对我国藏区及其他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李健助理研究员的《精准脱贫背景下藏区创新发展实践——典型案例研究与思考》,挖掘出了松赞、藏艺通、栖山营地等一批藏族本土企业带动藏区群众精准脱贫的典型案例。他指出,本土企业走出了一条藏区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正向的经济社会外溢效应,推动了藏区经济的共享式发展,有助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全面推进藏区的精准脱贫和社会现代化转型。

西昌学院何文海博士以《四川藏区旅游扶贫中“众筹”式民宿发展个案研究——以平武县虎牙藏族乡上游村“幸福尼玛”精品民宿为例》为题,引入了藏区众筹式民宿的创新案例,认为众筹式民宿是藏区民宿接待中的一个新创举,它让旅游景区及周边有条件、有意愿却没有经济实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家庭能够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是藏区精准脱贫的新途径。

四川红原牦牛肉食品有限公司向白总经理在《发展牦牛经济,致富草原人民》的发言中,结合自己创办企业的切身实践,强调了本地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分析了企业在带动当地农牧民精准脱贫过程中的现实困境,认为牧业与产业结合、创建牦牛电商市场等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四、精准脱贫之藏区经验研究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格桑卓玛研究员的《转移就业对西藏乡村巩固减贫成效的作用——以扎囊县羊嘎村为例》一文,认为转移就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藏农村就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工商业和专业化、多元化农业转换,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工薪收入和经营所得,极大地推动了西藏农村的脱贫发展。

西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多庆研究员在《拉萨市城关区率先整体脱贫的主要做法与启示》中,认为政策引导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拉萨市城关区之所以能够率先成为西藏首批脱贫摘帽的县(区),原因在于城关区一直坚持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引导,脚踏实地地完成县(区)脱贫摘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杨勇研究员的《甘南藏区精准脱贫模式案例调查研究》总结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扶贫模式的创新与亮点,指出了以迭部纳加村为代表的旅游发展和诺乐品牌积累的甘南经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精准扶贫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川凉山藏学会会长周文安先生的《党的春风进藏乡精准脱贫换新颜——木里藏族自治县东朗乡亚英村精准脱贫侧记》,从致贫原因、脱贫经验、稳定脱贫等视角,深入分析了木里藏族自治县东朗乡亚英村贫困治理的变迁,及其对相似深度贫困地区的借鉴意义。

四川民族学院杜明义教授在《四川藏区高半山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言中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四川藏区高半山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也是多年贫困治理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他认为,藏区特色产业发展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让农牧民融入产业发展体系中,这样才能让藏区老百姓获得持续性收入。

五、藏区脱贫创新实践案例研究

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李锦教授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的发言中,引入了松潘县青笋种植农户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认为松潘县农户的青笋种植首先是对青藏高原气候缓慢变暖的一种适应,其次受地膜、良种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支撑,以及政府在技术、良种和保险等方面的支持,使得农户对于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与此同时也导致商业化种植的成本增加,风险增大,从而对精准扶贫和稳定脱贫形成了双重影响。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李锦教授阐述了气候变化使农牧业社区经济社会脆弱性增加,从而影响精准扶贫成效,指出要在提供中长期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提供风险保障3个方面对农牧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进行支持,才能保障精准扶贫顺利进行。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徐爱燕副教授的《西藏持续脱贫政策研究——基于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的证据》将关注点集中于防范藏区再度返贫问题上,探讨了西藏持续脱贫政策,反观了已脱贫摘帽示范县的致贫因素,提出了诸如保障群众收入、推动产业发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持续脱贫对策。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才项多吉助理研究员的《藏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关系再考察——基于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与甘南州碌曲县的调研》,从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对若尔盖县与碌曲县的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和考察,认为藏区旅游发展始终要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才能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松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基于对云南藏区德钦县羊拉乡的调查,认为破解民族地区深度贫困治理难题,必须要增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构筑民族地区精神家园的文化血脉,铸牢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现实基础。此外,四川民族学院陈鹰副教授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甘孜藏区人力资源提升途径研究》,对甘孜藏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人力资源是打造甘孜州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

会议最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扎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藏区脱贫攻坚核心问题归结于藏区产业如何发展,脱贫容易致富难,致富就要靠产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与会专家学者从脱贫攻坚、脱贫致富、脱贫后如何防范返贫等三方面探讨了西藏及四省藏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总体而言,此次会议呈现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关注面广,成果丰硕,意义重大。与会专家学者紧扣“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主题,关注点从西藏和四省藏区拓展至散杂居民族地区,既有整体层面的理论关怀,又有细致入微的精准脱贫案例研究,体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全面研究的特点。发言议题广泛,内涵丰富,饱含真知灼见,体现了专家学者们的厚积薄发,社会担当。更为重要的是,与会专家学者不仅着眼于当下藏区精准脱贫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关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藏区持续脱贫问题和防范再度返贫的有效策略,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敏锐性和前瞻性。

二是与会单位众多,层次丰富。出席会议的人员中,既有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甘肃民族研究所、四川民族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也有来自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还有来自中国藏学杂志社、中国藏学网、《民族学刊》《延安大学学报》的学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特意邀请了四川省红原县牦牛肉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家代表参会,这是学术研讨会开放发展的创新尝试。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认识带到学术研讨会上,更有助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这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亮点。

[作者简介]德拥,女,藏族,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实习研究员。(成都 610036)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