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0-07-18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 作者: 拉先加 | 责任编辑:闫景真

2018年9月19—21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年藏学会承办的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开幕。此次会议以“新时代、新思考、新使命”为主题。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同志发表主旨讲话。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香港等地的7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

斯塔同志指出,当代中国藏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繁荣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为中国藏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位藏学青年学者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他强调,首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根据党中央有关西藏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藏学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讲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藏学研究事业到底往什么方向发展,在国际藏学界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靠新一代青年藏学工作者的努力,希望青年藏学工作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中国藏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扎扎实实学好古今中外藏学研究最优秀的传统和最新的成果,不断提高我们的素质和本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藏学研究工作,坚持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服务,为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稳定服务。

郑堆总干事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有志青年接力奋斗。青年藏学工作者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是我国藏学研究人才队伍中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在学术研究最前沿,在调查调研第一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藏区发展各领域,在学术交流大舞台,越来越多地活跃着青年藏学工作者奋斗的身影。在不久的将来,广大青年藏学工作者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带领下,通过自身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一支有理想、有信念、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藏学人才队伍。郑堆总干事向与会的青年藏学工作者提出几点希望:一是青年要志存高远,在新时代肩负起藏学人的光荣使命。二是青年要增强“四个意识”,把握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三是青年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发挥藏学研究为涉藏工作现实服务的作用。四是青年要求真创新,勤于学习,勇攀藏学研究学术高峰。

此次会议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发挥牵头协调中国藏学研究工作,促进中国藏学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国藏学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采取的创新举措,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开幕式后,会议根据青年学者提交论文的学科分类分组进行讨论,分别为藏学基础研究、现实问题研究、语言文化研究和藏医药研究4个小组。本次研讨会会期两天,共发表了70次学术演讲,其中大会主题发言6位,4个小组共进行了64场学术发言。具体情况如下:

现实问题研究组 14位青年学者分别围绕西藏及四省藏区的法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研究发言,讨论持续不断,反响良好。其中,西北政法大学井凯笛副研究员在《法治文化视域中藏族习惯法的流变及其进路》中谈到,藏族习惯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习惯法与法治文化之间有融合与冲突的二元关系,二者的统一需要藏族习惯法价值理念与运行模式等方面的现代转型。面对当下中国法治的持续发展,藏族习惯法需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徐志民副研究员介绍了当代中国的援藏历史与现实,他将当代中国60多年的援藏实践与探索分为“供给式援藏”“对口支援模式”“对口援藏办法”3个阶段,体现了对口援藏机制的不断成熟。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深厚情谊,也证明了西藏工作在当代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为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内地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藏日报社主任记者廖云路在《世俗化概念在藏传佛教语境下的适用性探讨》发言中提出,世俗化概念是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而西藏因“政教合一”的历史地位和民主改革后“以寺养寺”等政策实施,“世俗化”的概念在藏传佛教语境下的适用性有待探讨。他认为,当前藏传佛教研究中“世俗化”的概念多指宗教的商业化、功利化,因此在阐释具体问题时,必须将之与西方社会政教关系背景下的世俗化加以区分。

西藏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卢怀科以《开放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党治理西藏的宏观理路——以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视角》为题,探讨了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功能和意义,认为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推动形成和完善了中央、西藏地方党政机关和援藏省份共同建设西藏地区的格局,提出了座谈会是否可以为处理西藏开放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制度延续的设想。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杨晓纯副研究员的《西藏卡契、“藏回”辨析》,运用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回顾了西藏对穆斯林界定和词汇转变的历史过程,认为西藏穆斯林的卡契、“藏回”等族称是源于不同历史时期汉藏双重语境中对西藏穆斯林族群身份定义与语言表述的差异,也增加了西藏穆斯林族群身份的社会定义与自我认同的复杂性。西藏穆斯林复杂的族称,本质上反映了人口规模较大族群如何认定西藏穆斯林的族群身份以及认定各自与西藏穆斯林的关系问题。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力源博士在《习近平新时代关于西藏工作的整体性分析》的发言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六个必须”治藏方略的内在逻辑在于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贯穿于治藏方略的全过程。习近平新时代西藏工作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入把握其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能够增强新时代党的西藏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旦正加副研究员在《新时代藏族牧民家庭结构与亲属称谓的变化——基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调查研究》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藏族牧民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牧民家庭结构和家庭亲属称谓也逐渐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家庭文化和个体思想观念的新变化,以及牧民群众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能力的增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加快。同时,这一过程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和发展现代文化的内生动力缺乏的问题。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肖杰助理研究员的演讲题目是《美国国会涉藏政策中的政党因素》,他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和分析了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涉藏法案数量、内容、特点以及数量的变化,提出对美涉藏公共外交应集中力量做共和党议员选区工作,尤其是在共和党议员代表的自由派地区的建议,为进一步限制“西藏问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思路。

基础研究组 18位青年学者从宗教哲学、考古艺术、历史地理、古籍文献与文化交流研究、档案研究、传记研究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有新材料、新发现、新观点,引起了广大青年学者们的共鸣和学术思想的深入交流。

从现实问题出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是藏学研究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本组以问题为导向,客观梳理国内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和相关史料,对“西藏问题”的演变、英帝国的西藏知识生产传播机制等现实问题作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来自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赵光锐副教授从文化霸权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哪些力量参与了英国关于西藏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等问题作为研究导向,认为英国有关西藏的知识和形象既反映了英国对西藏的主要政治动机,也折射了其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灵的变迁。

文献档案研究方面的青年学者们在广泛阅读藏学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直接观察法、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并结合田野调查方法对所研究的学术问题给予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解释。其中,中央民族大学的罗藏才让老师以扎实的研究作风对拉卜楞寺“萨木察赛赤”与雍和宫“那木喀呼图克图”进行了考释,通过比较《安多政教史》《贡唐丹白卓美传》《第三世嘉木样传》等相关的藏文文献与满汉档案史料,结合实地调研中新发现的文物及其相关记述、田野访谈等,较为全面地考释了“萨木察赛赤”与“那木喀呼图克图”间的关系,证实了二者同为一人,清代满、蒙、汉3种文献中称“那木喀呼图克图”,而在藏文文献或当地信众间尊称“萨木察赛赤”。

宗教研究方面既有纵向研究又有横向研究,主要以印藏佛教文化现象、佛教哲学义理和汉藏佛教文献为切入点对藏传佛教发展历史和理论作了客观的叙述,勾勒出了藏传佛教的沉浮变迁,并对新发现的宗教文献材料给予了新的阐释。其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文从佛教史的角度,通过对《般若心经略疏慧灯记》《业报因果经》和他新近发现的汉译《吉祥喜乐金刚自受主戒仪》及其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合尊法宝从事佛教译经的史实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由此也揭示出合尊法宝最为允当的宗教身份——修持和传承萨迦道果法,特别是三续道秘法要门的付法译师和金刚上师。

研究历史人物是还原和重构历史的有效途径,通过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可以串联历史中的不同场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张子凌馆员对民国赴藏官员高长柱之军政与筹边思想进行了探讨,她从高长柱的论著及日记等文献资料着手,从中提炼出了高长柱的军政与筹边思想,解读了他在治藏方面的独特理论与见解。

语言文化研究组共有17位青年学者就传统文法研究和藏文信息技术处理、宗教和民俗文化、藏传佛教学位制度的发展演变、格萨尔文化传承、藏族习惯法研究、高僧大德思想研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青海师范大学索南才让副教授的《藏语计算语言学研究现状概论》报告,通过编码问题、词汇计量、藏文词汇频率、分词与标记、藏语语音识别、语料库处理及知识库构建等十个方面,结合“云藏搜索”等实际案例,总结了藏文信息化研究现状,认为藏文信息化和信息处理需要不同模块之间的协作,也需要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支持,通过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开发,推动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和藏文信息处理等实际应用。

宗教研究方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拉先加副研究员作了《藏传佛教传统学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报告,围绕藏传佛教历史上所形成的不同的学位制度的产生、发展、内涵、等级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提出了藏传佛教的这些学位制度是藏传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其学经体制逐渐趋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学位制度在各教派或同一教派寺院中没有统一性,其产生、发展、变革各有自身的规律等观点。

文化传承和《格萨尔》研究方面,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巷欠才让主任作了《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的分类研究》的报告,在对藏区的格萨尔文化富矿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的概念、类型、特点,采集整理格萨尔藏戏、格萨尔雕塑、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影视等,从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的角度,认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人是格萨尔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抢救性发掘记录、数字化整理保护是目前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藏医药小组共有12位学者围绕藏医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现代临床疾病研究、藏医传统保健研究等内容进行发言,研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研究所的武慧超博士介绍了藏药白脉软膏的有效成分和依据现代临床药理研究方法对体外经皮给药疗效的实验评价。西藏阿里地区藏医院的主治医师尼玛顿珠以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常见疾病“玛希瓦”的诊治与预防,并对高原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预防机制提出了新思路。西藏拉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巴罗博士就藏医传统保健研究理论对人体呼吸的认识、呼吸与生命体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西藏那曲聂荣县藏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祖布朗杰依据藏医天文历算理论,对饮用水的分类与功效差异进行了探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的力毛措副研究员解析了藏药茵陈与印度獐芽菜在藏医临床使用中出现的藏文译名混淆问题,并对两种药物的性味功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甘肃省藏医药研究院副主任医师尕藏校郎博士介绍了藏医“津尼萨酷”术语的研究进展及对“津尼萨酷”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与中西医的临床比较研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罗布扎西副研究员通过对藏医史料中未记载的、在藏医唐卡绘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相关人物进行发掘研究,为藏医80幅唐卡绘制的权威性提出佐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罗辉博士以藏医《四部医典》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藏医体质量表的制定、收集、筛选、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使藏医体质研究具有了可量化标准依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冯欣副研究员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理论对藏药波棱瓜子治疗肝病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此次会议较为圆满地实现了青年学者展示各自研究兴趣、学术视野、理论功底、探索精神,以文会友、平等交流、广交朋友、期待合作的基本目的。总体而言,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从参会学者的特点来看,参会学者年纪轻、来自五湖四海、从事不同职业,但都接受了系统的学科训练,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同样的学术追求,展现了藏学后备军的喜人状态。

从报告的选题来看,基本涉及当前藏学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民生、哲学、宗教、历史、文献、语言、文学、艺术、文献、医药等各个方面。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也有对现实应用的高度关注,体现了青年学者在新时期的新思考和进一步推进藏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使命担当。

从报告的展示来看,许多青年学者都掌握了至少两种语言,所引用的资料,既有各文种古籍文献资料,也有实地调查数据,明显体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学术素养。

从学术氛围来看,各小组青年学者讨论热烈,提问积极。虽然有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引用资料等可能有不全面、不系统、不成熟的地方,但可以借助这次会议广泛讨论、谨慎求证、集思广益、求同存异。

此次研讨会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学术指导老师这样一个环节,邀请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如张云、德吉卓玛、仲格加、扎洛、杜永彬和王小彬诸研究员,各位专家全程参加了各小组的讨论会,并对大家的发言给予了细心的指导评议,让青年学者领悟到了各自学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作者简介]拉先加,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101)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