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冰梅: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大成之作 ——简评《西藏民主改革60年·生态环境卷》

发布时间:2020-06-17 10:30: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3期 | 作者:杜冰梅 | 责任编辑:李昭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精心组织策划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系列丛书”(8卷本),《生态环境卷》即其中一种,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今年5月出版。

该书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担任总主编、副总干事柳应华担任分卷主编,并会同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及领导确定写作框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部分研究人员参与,协调西藏大学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写作。

全书共8章、35万余字,从西藏的生态环境基础、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污染防治、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组织保障、生态文化的挖掘与培育、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展望等方面,全面记述了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至2018年年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回顾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展示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展望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前景,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误解,增进对西藏的了解。

笔者有幸成为此书的责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可供学界借鉴与参考。

(一)充分展示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一直强调西藏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位,并对加强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从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生态文明建设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和亚洲的江河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影响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集中分布了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保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对于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2月18日,国家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开启了对西藏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和保护。

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生态安全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2013年3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成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要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三项重点;严格生态安全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完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9年6月14日,“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再次强调指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二)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该书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来安排各章节先后顺序。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了西藏的生态环境基础,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人口增长方式,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了严峻挑战,表现出较强的生态脆弱性。有鉴于此,自民主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的同时,积极推进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第三章、第四章即从草场植被恢复、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等14个方面,介绍了西藏在生态保护建设与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第五、六、七章分别从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健全政策法律制度及组织保障、生态文化的挖掘与培育三个方面论述了西藏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取得成效的背后支撑力量。最后一章即第八章分析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前景。在结构上各章既独立成篇,又相互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此外,该书的主要章节第三、四、五章在论述中始终贯穿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理念,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理念,如在论述森林资源时,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两种,在确保西藏生态建设的同时,也兼顾了农牧民生活用材和农牧民增收(见该书第58—59页),等等。

(三)资料全面翔实该书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全面记录了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生态环境事业发展的过程,并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书中所用资料主要包括:1.各种参考文献101种(不包括网上资料)。如《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正式公布的相关白皮书和规划,如《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状况》《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西藏自治区志丛书,如《水利志》《国民经济综合志》《城乡建设志》《畜牧志》,以及期刊、报纸上发表的文章等。2.课题组人员通过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和中国环境科学院专家学者交流获得的资料。如第四章表4—1至4—23数据,附录二、三、四等均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供。3.课题组人员深入西藏地区城镇、农村、经济开发区、企业等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如巴松措旅游景区案例分析(见该书第200—202页)、西藏生态产业园案例分析(见该书第206—210页)。

该书第六章从颁布时间、主要章节内容两个方面,介绍了1959—2017年西藏自治区颁布的80部主要综合性环境政策法规。同时该章还详细介绍了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组织机构,包括环保系统、林业系统、水利系统、住建系统、农牧系统的沿革、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等,全面展示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队伍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此外,书末附有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大事记、西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西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西藏的生态功能区划表等4个附录,进一步充实了该书内容。

(四)数据图表丰富合理的数据统计表,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间的关系,比单纯用数据和文字描述更清晰、更易懂。统计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数据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化趋势,对研究对象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比较。

该书共有95张数据统计图表,其中统计图21张、统计表74张。如在介绍“西藏人口”时,附有1965—2017年部分年份西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及变化曲线图,1959—2017年西藏总人数变化情况表及变化曲线图,1959—2017年西藏人口密度表等共14张图表(见该书第15—26页);再如2016—2025年西藏生态功能保护建设项目一览表(见该书第90—92页表—19)、2007—2017年西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节能环保的金额图(见该书第282页图8—1)等,让读者对西藏自治区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生态功能保护建设项目情况及西藏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支出情况一目了然。

(五)图文并茂与“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系列丛书”其他7种图书不同,该书在行文中插入了与主题相关的53幅图片(包括6张示意图),使图片和文字互相陪衬、相得益彰,文字更具说服力,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图片中既有美丽的风景、动物,也有环保治理工程,同时也有课题组实地调研时拍摄的相关场景。如第三章在介绍草场资源时,配有羌塘草原图片(见该书第32页图3—1);在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时,配有2张林周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图片(见该书第76页图3—11);在介绍防沙治沙工程时,配有2张风沙治理的图片(见该书第55—56页图3—6、3—7);第五章在介绍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时,配有课题组成员赴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的照片(见该书第199页图5—5);第四章在介绍全面推行河长制时,配有林周县河长制公示牌的图片(见该书第140页图4—15)。比起纯文字叙述,图片可增强读者对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环保工程、河长制等的理解。

该书资料翔实,内容全面,数据丰富,时间跨度大,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用事实、数据说话,语言平实,有力地驳斥了达赖集团“破坏西藏生态环境”的谎言;是迄今为止研究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可以为广大生态环境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可以为宣传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历程发挥重要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杜冰梅,女,中国藏学出版社编辑。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68页。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