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9-06-20 08:00: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 作者:沈红宇 | 责任编辑:闫景真

2018年12月7—8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总干事郑堆、副总干事华彦龙、廉湘民,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中心主任张俊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西藏大学学报》主编拉巴次仁及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等地30多家藏学期刊社的58位专家学者和中心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廉湘民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发表致辞,总干事郑堆作了主旨发言。

安七一书记在致辞中说,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西藏及四省藏区创办的涉藏期刊(含学术集刊)达130余种,其中藏学期刊50余种,包括藏文期刊20余种、汉文期刊30余种、英文期刊1种。纵向看,藏学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集中反映出我国藏学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横向看,我们的藏学期刊还处在较低层次和水平,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对于如何做好藏学期刊工作,安七一书记提了4点期望:一是要把好导向。把好政治方向始终是第一位要求,我们藏学期刊要旗帜鲜明把好政治关,始终把这一条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首要政治本色、首要政治品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二是要关注现实。藏学期刊工作者要把握好事关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和社会热点,坚持人文学术服务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密切关注学界前沿,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藏学研究存在的“学术空白”和交叉性的“学术空间”,推动学术界突出问题导向、关注学术热点与前沿,从中找寻问题、解答问题,是藏学期刊的职责和生命力所在。藏学期刊可以成为连接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之间的平台。三是要形成合力。全国藏学期刊应增强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整体提高藏学类期刊的办刊工作水平。四是要创新发展。各藏学期刊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找准刊物定位,依托刊物多年积累的优势领域,充分利用独特、丰富、多彩的藏族地域资源和文化底蕴,结合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办出特色栏目,推出特色期刊。

郑堆总干事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这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藏学研究也同国家的发展齐头并进,进入了崭新发展阶段,结出了累累硕果,藏学学科体系更加完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众多的研究人才,藏学领域机构迅速增加,国内外藏学学术交流合作得到加强。在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中,藏学期刊既是学术传播的载体,也是学术成果的园地,更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涉藏期刊的发展十分缓慢。北京、西藏及四省藏区的涉藏期刊仅有《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西藏文学》《西藏科技》《西藏文艺》《西藏医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青海教育》等十余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各省市办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涉藏期刊也不例外。

1978年以来,涉藏期刊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978—1990年。这十余年间,北京、西藏及四省藏区创办的涉藏期刊70余种,代表性的有《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西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等。

2.1991—2000年。北京、西藏及四省藏区创办的涉藏期刊20余种,代表性的有《中国西藏》(藏文、英文版)《西藏档案》《西藏民俗》《西藏民族宗教》《群文天地》《安多研究》。这一时期,涉藏民间学术团体也陆续创办会刊,如《阿坝藏学》《凉山藏学》等。

3.2001年至今。北京、西藏及四省藏区创办的涉藏期刊(含学术集刊)近30种,在国家严控新期刊审批的背景下,藏学领域期刊仍然得到了极大重视和支持,陆续创办了《中国藏学》(英文版)、《中国藏医药》《民族学刊》《中国民族美术》《雪域藏医药》《甘南民族文化研究》《高原科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藏文版)等相关学术刊物。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高校纷纷创办学术集刊。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的151个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院所),其中不少基地创办了年刊或半年刊性质的学术集刊,如《藏学学刊》《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中国民族学》等近20种,其中有不少集刊刊发藏学类文章。

涉藏期刊(含学术集刊)的创办为我国的藏学研究工作者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发表和出版成果的园地,为我国藏学研究培养了人才、壮大了队伍。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至今,用汉文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的藏学研究论文或文章56700篇。1979—2018年用藏文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文章近2万篇。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学术期刊加强联合、协作是一种趋势,有鉴于此,自2013年以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分别联合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藏学研究所、青海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拉萨、北京、兰州、西宁和成都、昆明等地举办了6次藏学期刊协调会。在这6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学期刊负责人和编辑人员互鉴办刊经验,交流办刊体会,针对藏学期刊在发展中交流渠道不畅、藏文类学术期刊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藏学期刊自身建设和宣传工作滞后于时代发展等种种瓶颈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这些会议的举行,对我国藏学期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办刊水平和期刊质量的提高,推动藏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5日,中国藏文学术期刊网举行了上线发布会。中国藏文学术期刊网的开通是我国藏学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上线以来,中国藏文学术期刊网络服务平台的基础内容建设不断扩展。2018年,中国藏文学术期刊网还开展了全国藏文学术期刊全文数字化的部分工作。在各藏文期刊的鼎力支持下,目前初步收集近1200篇学术文章进行了纯文本数字化加工处理,为下一步开展藏文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藏文学术论文的全文检索奠定了比较完善的语料基础。

新时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藏学研究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藏学学术期刊需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实践优势和人才优势,按照符合学术规律和学术规范的学术优势来引领、影响藏学界,开启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为中国藏学的未来作出新的贡献。

在主旨发言环节,共有9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

《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龙协涛发言的题目是《编辑的导向意识、学术眼光、工匠精神和职业境界》。他指出,办学术期刊要注意导向意识,做藏学研究一类的期刊更要有导向意识。办刊的导向意识从国内来讲,发表的文章、阐释的观点要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学术眼光是编辑学术底气的表现,反映编辑的综合素质。刊物的策划、栏目的设计、稿件的取舍是对编辑、主编学术眼光的检验。学术眼光是学科建设、学理发展的眼光,要有问题导向意识,发现问题中的学术,学术中的问题。工匠精神是指编辑作为文化工匠、文字工匠,要精雕细刻打磨每一篇文章,精耕细作做好每一个栏目,精益求精做好每一期刊物。编辑的职业境界是指编辑主要分为收获型编辑、耕耘型编辑和播种型编辑,三种类型的编辑体现了编辑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第一个层次是职业境界,第二个层次是敬业境界,第三个层次是事业境界,是编辑家和出版家的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以《引领学术前沿,提升学术规范》为题,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有纸质出版、数字出版、学术评价和智库服务4个业务板块。在对4个业务板块分别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武宝瑞主任对大家感兴趣的选文流程、方法、选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发言的题目是《引文索引与数据库建设》。他指出,始创于1998年的CSSCI包括学术图书、学术期刊辑刊、研究报告、海外华文4个相互支持、各有侧重的基础数据库。CSSCI对于来源期刊的遴选主要包括确定标准、收集整理数据、实施遴选3个步骤,对于来源期刊主要从政治导向、出版规范、学术影响、编辑规范4个方面进行评比选取。在发言的最后,王文军主任对进入数据库的14种民族学期刊及6种民族学辑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建设民文版数据库提出了设想。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价中心主任张俊娥围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究方法介绍进行了发言。她指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始于1989年,与其他单位不同,其评价对象包括所有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期刊、以书代刊及外文期刊。其采用分学科评价方法对所有期刊进行评价,在定量评价和专家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终审,最终确定核心期刊的名单。发言最后,张俊娥主任呼吁要正确理解核心期刊的概念,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表,避免因不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而产生负面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的发言题目是《新时期边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他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收录的边疆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出边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边疆治理、边疆民族、“一带一路”、边疆安全、边疆发展、国家认同等。在此基础上,他对目前边疆学研究的6个前沿问题:中国边疆话语体系建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建构、“东亚天下秩序”的理论建构、中国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治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分析。

《西藏大学学报》主编拉巴次仁围绕“我国藏学研究藏文学术期刊论文统计分析——基于《中国藏学文摘》(藏文版)的数据分析”进行了发言。他在简单介绍《中国藏学文摘》的创刊缘起和选稿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藏学文摘》的数据从藏文期刊分布情况及《文摘》转载论文及论点摘编的期刊源进行了分析。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多拉的发言题目是《藏语研究与信息探索》。他在详细介绍了字符编码、自动分词的相关技术发展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藏文检索领域云藏搜索的几个创新点:藏文不同编码自动转换、藏文文本分类、藏文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藏文自动分词与词性标注系统、多分词索引结构、拉丁搜索、拼写检查、同义词搜索等。最后他提出应建立藏文期刊评价体系、藏文期刊文献查重机制等建议。

北京南北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史先旭发言的题目是《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藏文学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他介绍了中国藏学网从网络发布产品到硬件支撑环境及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在介绍国家政府大数据全国战略计划的基础上,阐述了传统期刊出版业务与大数据有机结合的具体实现方式,对未来基于大数据应用开展中国藏文学术知识在线服务的模式进行了展望。

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尼玛扎西为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中国西藏知网(原中国藏文文献资源网)的建设情况。他指出中国西藏知网创建于2012年,目前已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43种藏文期刊(含内刊)所有论文的数字化,共计近4万篇。同时该网还收录了近4000本藏文学术著作及多篇藏学类硕博士论文。读者可以通过各类检索方式对这些论文进行全文检索。中国西藏知网还在进行藏文标准体与手写体以及古籍无损采集的扫描研究,完成的扫描文件可以进行阅读及复制。

协调会期间,还分别举行了藏文期刊和汉文期刊的圆桌会议。藏文期刊的圆桌会议由《西藏大学学报》主编拉巴次仁主持,主要围绕藏文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之前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提到的藏文期刊的评定和核心期刊的建设方面的几个硬性要求,经过专家学者的激烈讨论,共达成了3个共识:一是针对目前各藏文期刊基本没有论文摘要、作者简介、学术委员会成员介绍的汉文和英文的翻译问题,各刊编辑部达成如下共识,各刊编辑部根据自己的情况推动上述工作的开展,比较成熟的期刊从2019年开始,按照评价体系的要求把藏文摘要、作者简介、编委会成员翻译成汉文和英文。如无特殊情况,则陆续开始推进此项工作。二是针对目前藏文编排不统一导致数字化有些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参会的每个编辑部都一致同意,2019年开始统一使用国际标准编排版软件进行藏文期刊的排版。三是针对目前藏文期刊中的有些翻译不统一的问题,如摘要、作者简介等,大家一致同意在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群里先把这些内容的藏文翻译讨论充分,2019年第七届协调会上形成一个实质性的意见,再加以统一。

汉文期刊圆桌会议由《民族学刊》常务副主编王珏主持,针对目前我国中文期刊的国际化缺乏规范、影响力弱等问题,王珏向大家介绍了《民族学刊》近几年在提高国际化影响力方面包括建立国际化的编委、编辑团队等方面作出的一些探索。《青海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西藏大学学报》《中国藏学》等各刊物代表纷纷就期刊的学术规范问题和国际化问题各抒己见。首先,根据在办刊过程中对有关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的要求,各期刊广泛认同其规范化有一定历史原因,且不同学科因其特点不同,有适用于自身的标准,而最适合藏学研究文章的参考文献规范应是以页下注的方式进行,便于读者更好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不过由于目前各刊物都实行各自的标准,建议今后可以联合各藏学期刊,统一制定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其次,目前存在包括我国各学科权威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弱的现象,与国际话语对接力不强,藏学期刊也是如此。藏学的故乡在中国,我们完全可以争取藏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各刊物作出长足的努力,提升编辑团队能力,使我们的期刊更加规范化,学术影响更大。

8日下午,第六届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圆满闭幕。

[作者简介]沈红宇,女,中国藏学网编辑。(北京 100101)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