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克松乡党支部——丹巴见参、乌金次仁口述记

发布时间:2019-04-03 15:00:00 | 来源: | 作者:文字整理普次仁翻译次仁 | 责任编辑:

一、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的诞生

丹巴见参口述

我叫丹巴见参,1938年4月1日出生在拉萨的一户裁缝家里。作为手工劳动者的差巴,裁缝生意时好时坏,全家过着有时相对宽裕,有时拮据的生活。我依靠父母攒下的钱,断断续续上了几年私塾。十岁时,第一次上私塾。由于家里生意不好,加上差役加重,无钱付学费,上学一年后就辍学了。此后的两至三年内,我有时外出打工,有时在家做裁缝活。后来,家境有所好转,又供我上了两年私塾。以后,家境日趋衰落,我不仅不能上学,为了生计,还得到墨竹工卡宗的牧区放牧。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5年1月,我获得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只是,这次我上的是政府在拉萨建立的社会学校。这年8月,我被派到西南民族学院学习。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以后,西南民族学院在校的藏族学员要求回藏参加平息叛乱工作。经学校批准,1959年4月,我们回到拉萨。 1959年5月,我到西藏山南地区,参加乃东宗克松村的社会调查工作。在社会调查中,我主要承担翻译、撰写藏汉文参考资料、群众的思想教育等工作。之所以选择克松村开展社会调查,是因为当地建有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1959年武装叛乱的重要头目索康·旺钦格勒的最大庄园克松庄园。该庄园占地面积大,牲畜数量多,下属农奴人数众多,苛捐杂税繁重,广大农奴的生活极端贫困。除此之外,索康·旺钦格勒是地方政府的噶伦,克松庄园比西藏的其他庄园地位高,有着特殊的司法特权。这一特权的代表,就是一年四季悬挂于庄园门口的那根又粗又长的法杖。

我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克松庄园作为典型的封建农奴庄园,下属的广大农奴生活极其贫困,他们早已无法忍受农奴主的剥削与压迫。这里可以成为认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本质的活教材,成为教育全区广大翻身农奴的基地。因此,组织上决定在克松村进行民主改革试点。在民主改革中,通过废除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没收庄园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无偿地分配给农奴,使他们获得了生产资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农奴从思想上认清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本质,认清自己所遭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我们挑选该村在民主改革中涌现出28名积极分子,自1959年10月开始,对他(她)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引导他们认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本质。提高了思想觉悟的翻身农奴更加积极地参与民主改革工作。例如,原先当地许多农奴认为,农奴为农奴主干活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不知道他们的大部分劳动成果被农奴主无偿占有,从未想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弄不清是农奴养了农奴主,还是农奴主养了农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教育。通过教育,他们认清了封建农奴制的本质,认清了自己在旧西藏的地位,认清了是广大农奴养活了农奴主,而不是农奴主养活了农奴。解决了“谁养谁”的问题,他(她)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主改革工作中。

经过民主改革,克松村已具备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条件。一是经过民主改革,克松村的农奴翻身得解放,这是建立党组织的群众条件。二是广大农奴极端痛恨以索康·旺钦格勒为代表的参与叛乱的封建农奴主,这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的阶级基础。三是广大农奴已经认识到自己深受庄园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对封建农奴制度深恶痛绝,这是建立党组织的认识基础。

1959年11月20日至12月24日,中共乃东县委举办了第一期“积极分子培训班”。来自基层农牧区的107名农牧民党员积极分子学习了党章、党的任务、纪律以及党组织方面的知识。我们克松村的28位民主改革积极分子参加过了此次培训。这次培训为在农牧区建立党的组织做好了准备。12月2日.成立了克松乡党支部。在党支部成立大会上,发展了尼玛次仁(克松乡农民协会主任)、阿旺(克松乡农民协会副主任)、次旺扎西(克松乡贫农联合会的委员)、白玛顿珠(克松乡互助组的组长)、吉加(女,本地农民)、多吉(本地农民)等6名中共预备党员。他(她)们是山南地区第一批基层党员,也是山南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建立、发展的见证人。第一批党员的介绍人是山南地区分工委的陈涛和山南地区团委的周建英同志,他们当时在克松村进行关于党章知识的宣传工作,也是乃东县第一期民主改革积极分子培训班的老师,对于克松乡的6位预备党员的情况非常了解。我本人被任命为乡党支部书记并主持了党支部成立大会。我之所以被任命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的支部书记,首先是因为我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其次我当时是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区的区长。最初的六位党员虽然都是中共预备党员,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以及带领他们发展生产、加强民族团结、进行阶级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能够用自己曾经是农奴的亲身经历,揭露封建农奴社会的本质,教育广大人民。1960年6月4日,上述6位同志正式转为中共党员。之后,尼玛次仁同志被选为乡党支部书记,我调任为乃东县昌珠区区长和区委副书记,克松乡党支部的所有成员均由当地农民担任。

二、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原因

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之所以在克松建立,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民主改革前克松村村民都是克松庄园的农奴。克松庄园作为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索康·旺钦格勒的庄园,拥有所谓的“司法自治”特权。该庄园依仗这种特权,不顾庄园农奴的死活,任意摊派各种乌拉差役。若庄园主对农奴承担的乌拉差役不满,就随意处置他们。广大农奴处于深受庄园主压榨,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讲的悲惨境地。从克松庄园的名称上,就可以体现该庄园是如何巧取豪夺当地农奴的。“克松”藏语字面的意思为“占了三大便宜”。建筑克松庄园时,所需木材、石料均通过向当地民众支差所得,庄园主不用花费一分一毫,为第一大便宜;依靠权势,驱使广大农奴无偿劳动建筑庄园,为第二大便宜;庄园所需牲畜均为仗势豪取,为第三大便宜。该庄园残酷压榨广大农奴,致使广大农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他们所受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所遭受的困苦,永世难忘,他们当然倍加珍惜翻身做主的好机遇。他们痛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完全相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相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幸福之路。故把成为共产党员视为人生最大的荣耀,纷纷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原因。

1959年3月28日,是西藏广大农奴得到解放、重获自由的伟大日子,也是他们成为国家主人的开心日子。经济上,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自己享用;政治上,能够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参政议政,获得真正的人权。广大翻身农奴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中国共产党,向往社会主义。他们深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西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他们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克松村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第二个原因。

针对克松庄园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农奴的实际情况,各级部门特别注重对广大群众的教育,使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较快。民主改革时期,流传在当地的一首民歌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广大农奴的心声。民歌的内容是这样的:可恶的猫头鹰尖叫,怎能改变良驹疾驰的方向。从这个民歌中,我们能了解到克松村人民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觉悟了的翻身农奴,看清了旧西藏带给他(她)们的深重灾难,愿意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这是在克松村建立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的第三个原因。

(节选自白玛朗杰孙勇仲布·次仁多杰主编《口述当代西藏第一》,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