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现代教育的基地昌都小学——原昌都小学教师白玛口述记

发布时间:2019-04-03 15:00:00 | 来源:《口述当代西藏第一》 | 作者:文字整理普次仁翻译次仁 | 责任编辑: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已72岁了。退休前,我在昌都试验小学任教。1937年,我出生在西藏昌都镇的一户普通居民家中。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苦,经常过着有早饭、无晚饭,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更不要说上学读书了。

1950年10月29日,昌都解放,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过上了新的生活。最幸运的是为少年儿童们敞开了智慧之门,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1952年,我就读于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昌都小学。后来,我又光荣地成了该校的一名人民教师。从此,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紧密地与昌都小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我成为学生、人民教师的那一刻起,就与昌都小学的其他师生一样,与她共度五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因此,我比较了解她的发展历程。

一、艰苦创业,迎来现代教育新曙光

昌都解放,打开了西藏的东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翻开了昌都历史的新篇章。昌都解放也是西藏历史的分水岭。1950年12月31日,在昌都召开了昌都地区第一届各民族、各界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创办学校,发展藏族人民教育事业”的决策,通过了在昌都建立现代学校的决议。会议决定从1951年1月1日开始,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派遣随18军一同进藏的李安宅、于式玉教授, 18军的干部朱光奎和昌都地区各界爱国人士一起,为筹划建立昌都小学做准备工作。为此,1月12日,昌都解放委员会决定成立昌都小学筹备工作理事会,并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议。理事会议聘请时任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副主任的德格·格桑旺堆为名誉校长。另外,在会上,昌都寺的阿旺钦绕当选为理事会理事长,李安宅、于式玉、尼钦才嘎等人当选为理事。为了扩大现代学校的影响,探索在西藏开办现代学校的路子,会议还决定,先期开设冬季班作为试点。冬季班招收学生时,不论民族、年龄、家庭背景,只要个人愿意都招收。根据当时西藏的实际情况,理事会认真研究了冬季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众多问题,制定了以藏文、汉文为主的教学计划,其中又以学习藏文为主,汉文作为选修课程。经过认真准备,1951年1月20日,冬季班正式开学,有60多名学生参加了冬季班的学习。理事会根据学生的基础等情况,分甲、乙、丙三个班进行教学。冬季班的开设,为建立昌都小学扩大了影响,积累了教学经验。

1951年5月1日,在冬季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昌都小学。昌都小学是新中国在西藏建立的第一所公办学校,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昌都小学的成立掀开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历史新篇章。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建校之初,学校面临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年龄不齐和基础差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教学的困难。在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领导下,广大汉藏教职员工以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迎接了现代教育的曙光。开办学校之初,没有现成的教室,广大教职员工把昌都镇西北方向破旧的土地庙(现昌都县公安局附近)作为教室,用报纸和地图糊上以增强光亮;没有凳子,也没有椅子,学生只能坐在地上,在地面上练字。为此德格·格桑旺堆、李安宅、于式玉等领导商议后,将学校缺少桌椅板凳的情况上报昌都解放委员会,争取昌都解放委员会的支持。昌都解放委员会找人用方木、木板为学生做了简易的板凳,这样学生上课就不用席地而坐了。这种板凳无法和现在学校用的凳子相比,但在当时已算是很好的凳子了。新的教材由于路途遥远而无法及时运到,更不可能做到人手一册,进藏部队带来的拼音、汉文和数学课本数量有限,只能两个学生共用一个课本。没有现成的藏文课本,学校领导组织藏族教师编写藏文教材,油印后发给学生,从而保障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根据昌都解放委员会《关于建立试验小学的意见》,学校实行了“四二年级”制度。具体地说,低级小学四年制,高级小学二年制。课程包括政治常识、藏文、汉文、数学、自然常识、绘画、声乐、劳动等。广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例如,当时,每个汉族教师至少承担2—3门课的教学任务,他们每天给3个班上课,每天要上6—7节课,课后还要给藏族老师补习汉文、常识、数学等课。他们为新建的昌都小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汉族教师相比,藏族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轻一些。藏族老师任藏文课教学外,还要跟着汉族老师学习汉文、常识、数学等多种课程。当时,藏族老师也和在校的学生一样,必须完成各种作业,作业做完后,还要请汉族老师批阅。为了克服汉族教师和藏族学生、教师之间语言交流障碍,达到汉藏双语教学的目的,上级领导和学校要求每一位汉族教师都要学习藏语言。这样,形成了汉藏教师互教互学、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互教互学,汉藏教师之间交流思想、交流工作经验、互相介绍各自的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

在昌都小学这个集体中,汉藏老师和藏族学生亲如一家人。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共有70名,他们的年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年龄在十二三岁以上,有的甚至十七八岁。老师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学生把老师视如父母。学校成立之初,为了鼓励适龄儿童上学,政府给每个入学的学生发放银元,作为生活补贴,对孤儿和三好学生发放银元更多。学校为每名学生发夏装冬装各一套,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生平第一次穿上新衣裳。因此,每次发新校服,学生们像过节、过年那样高兴。由于学校还没有学生宿舍,学生都是走读,教职工大部分住在校外。

二、培养民族师资,为西藏现代教育打下基础

1952年10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文教处召集各县教师在昌都小学举办“第一期昌都地区师资培训班”,昌都小学负责培训各县教师。从此以后,培养各县的教师成为昌都小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指导下,昌都小学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分批培训各县教师。寒假期间,学校组织老师奔赴各县,对各县的教师进行培训。到了暑假,学校把各县的教师集中到昌都进行集中培训。1953年,文教处挑选昌都地区的25名优秀小学生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和西南民族学院深造,三年后这批学生回到昌都,成为当地的重要师资力

量。1954年,派遣4名学生到拉萨参加小学教师培训班。 1956年,派遣20多名学生到四川省甘孜州师范学校进行培训。这些学生回到当地,成为昌都地区的教学骨干。通过培训,各县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各县的师资力量得到增强,为西藏的现代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52年,我到昌都小学学习。在学校,我和许多同学一样,第一次穿上了学校发的新衣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在音乐课上,老师教给我们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穿上新衣服,唱着《东方红》,我心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1956年,我作为昌都地区的优秀学生,被派到四川省甘孜州师范学校学习。1960年5月,毕业后回到昌都小学任教。当老师的最初几年,作为一名新教师,除承担教学任务及参加各种劳动外,还要与学生一样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同时,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对新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教师每上一堂课前,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万无一失。每一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下撰写教案,撰写完,交给各组的教学组长审查,提出修改意见。经教学组审查通过,上交学校教务处审查。只有通过了学校教务处审查,才能用于教学。除此之外,新教师还要在教学组里试讲,通过了试讲后才能登上讲台。那时,我承担了藏文、数学、政治常识等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天教学准备工作量非常大,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充实,在忙碌的教学和学习中,时间过得非常快。在学校的严格要求下,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

总之,昌都小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昌都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昌都地区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和平解放初期,昌都地区各县绝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昌都小学。与我同时就读于昌都小学的同学,后来大都成为昌都地区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不仅如此,我校毕业的学生遍布西藏各个地区,也成了促进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冬季班到昌都小学,从昌都小学到昌都试验小学;从翻修破旧土地庙作教室到如今宽敞明亮的现代教学楼;从最初的60多名学生到现在的1000多名学生;从两个学生共用一本教材到现在的人手一册……总之,昌都小学的发展,见证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节选自白玛朗杰孙勇仲布·次仁多杰主编《口述当代西藏第一》,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