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民族大学藏学人才培养与研究管窥

发布时间:2018-12-24 15:55:00 | 来源:《中国藏学》2018年第S0期 | 作者:喜饶尼玛 | 责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大学,最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声誉,是自己的底蕴,是自己的积累,这是需要长期积淀之后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总书记讲得很清楚,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有大格局,站位要高。学科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明确学科定位。民族院校要拓展发展空间,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即加强学科建设,充分体现自己的办学个性。学科要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同的学校,学科定位各不相同。要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大力支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

1977年起,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藏语专业恢复招收古藏文进修班、藏语言文学本科班、藏学研究生3个层次的学生。本科班最初只招西藏的学生,后来扩大为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招收学生。研究生以前招的是研究生班,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后,招的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藏族文学、藏族语言、藏族历史、藏族宗教。

1981年6月1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等领导的亲自关心下,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成立了。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藏学研究机构,初期系中央有关部门和学校双重领导。围绕“藏族研究所”这个名称,所里在不断的讨论后,仍然认为不能叫藏学,这是外来词。但是,一段时间后,研究所的名称则悄然变为“藏学研究所”。这一时期,研究所更多关注的是关系史和国外相关研究,还翻译整理国外关于西藏的资料信息,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涉藏工作任务,参与相关讨论和咨询。

藏族研究所成立伊始,即出版颇受学术界欢迎的不定期文集《藏学研究》《国外藏族研究译文集》。之后,由于短暂的“反精神污染”,《国外藏族研究译文集》也受影响,仅出两集。《藏学研究》仍在继续出版。

为适应藏区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需要,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一系藏文教研室和藏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藏学研究所仍然保留,形成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的局面。1995年,国家批准设立了藏学硕士学位点。

2000年8月,为了适应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决定在藏学系的基础上组建藏学研究院,下设藏学系、藏学研究所、藏医研究所。2004年,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出任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藏学专业,这期间我校还有不少很有影响的涉藏专家学者先后在不同的院系辛勤工作,如王辅仁、吴丰培、贾敬颜、索文清、黄万伦、况浩林、李竹青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在藏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一个层次完整、水平较高、特点鲜明的藏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

1978年,第一批藏学专业的硕士生进校,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端智嘉、陈庆英等是人所共知的。1986年7月,以藏学研究所为主,集中全校相关教师,招收了“文革”后第一个藏学硕士研究生班。2000年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藏学研究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汉藏翻译等本科专业方向,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文化、藏族宗教社会3个方向的藏学专业硕士点。藏学博士点则含藏族文化史、古代藏族历史及文献、近代藏族历史研究和藏族宗教文化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以藏语言文学、藏族文化、藏族历史等为主干,以汉语文、外语、计算机应用等为辅助的藏学课程框架体系。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人数不多,但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历者超过历年,且多精通藏、汉、英等多种语言。目前,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力求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有扎实藏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熟练运用藏、汉、英语言,能够胜任藏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藏学研究院,已经成为一个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为发展方向的多层次、多方向的高级藏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藏学研究基地。

改革开放后,藏学研究院加大了学术交流力度。如早在1996年就与台湾政治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以后又先后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高校藏语文教学工作研讨会”“中国国际象雄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是学院每年都有的重要交流机会,也深受好评。今年举办的“西藏近代史暨西南边疆社会转型研究”“首届敦煌古藏文研究工作坊”等就得到学界高度关注。目前,藏学研究院已与日本立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学院以及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国际事务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相关民族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名教师应邀到国外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依托学校“海外知名学者民大讲学项目”的平台,还邀请了意大利、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著名学者前来举办学术讲座和任教。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台地区,还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学生前来访问和学习。

可以说,无论是在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方面,还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外高校中都有一定影响。

二是形成了一支功底深厚、学风严谨、思想过硬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于道泉、东嘎·洛桑赤列(1979年从西藏拉萨调回民语系藏文教研室)、格桑居冕、洛桑群觉、洛桑多吉、洛桑曲吉、王尧、王辅仁、胡坦、佟锦华、李秉铨、陈践、徐盛、罗秉芬、耿予方、周季文、黄布凡、谢后芳、格桑顿珠、扎西旺堆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藏学专家先后在校执教。才旦夏茸教授、木格桑旦先生、土登尼玛、钦绕威色研究员,海外噶迈桑旦先生、南卡诺布先生都曾应邀给学院的研究班举办讲座或讲课。长期以来,这些名家在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研究人才培养中付出了心血,为提高了藏语教研室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作出了特殊贡献。

40年来,学校不仅为藏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目前,藏学专业的教师不少仍活跃在教学科研前沿,颇有影响,如丹珠昂奔、才让太、苏发祥、扎巴迥乃、周润年、罗桑开珠、曾国庆等,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目前藏学专业的后起之秀也崭露头角,如扎巴、周拉、央珍、杨毛措等先后获得中国藏学最高奖“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张子新等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在民族学顶级刊物独立发表文章。

我校还有不少很有影响的藏学学者在不同的院系辛勤工作,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与宗教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的班班多杰、陈楠、向红笳、王文长、王天津、李丽、罗莉等教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培养了不少服务于藏学事业的学生。

三是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业务全面、藏汉兼通的优秀藏学研究专家和服务藏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优秀人才。

回顾中央民族大学藏学专业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 40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藏学研究工作者在我国民族语言和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重大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问题、藏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培养了大批活跃在国内外藏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拉巴平措、斯塔、王尧、胡坦、黄颢、陈庆英等领导和名家均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民族大学古藏文专修班得到恢复,学生主要有赞拉·阿旺措成、达瓦次仁、成列加巴、丹巴绕杰、旺堆才仁、桑结仁青、洲塔、强俄巴·次央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活跃在藏学界的不少学者很多都与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中有藏学专业的,也有在其他专业深造的。如今天(2018年11月1日——编者注)到会的就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李德成、社会经济所所长扎洛、中国藏学杂志社社长黄维忠、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王德强、浙江大学教授谢继胜、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刘勇等等。特别是1986年7月招生的第一个藏学硕士研究生班,影响颇大。其中四川民族研究所所长袁晓文、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王维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苏发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副所长冯智、四川大学教授熊文彬、青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拉毛措等今天已都是颇具影响的学者。

中央民族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知名学者,还培养了大批在藏区工作的各类优秀人才,如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巴桑、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白玛朗杰等。他们扎根边疆,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建设新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注意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践行高校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注重发挥优势,积极为西藏及四省藏区服务,为国家西藏工作决策咨询服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践行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

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清楚地看到,西藏及其他藏区要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通识人才。如果只培养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已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基于国家战略和民族院校办学定位、民族地区社会需求,学校先后举办了科藏班、行政管理与藏学双学位班、藏语文零起点班、翻译班以及涉藏英语研究生班等,并与玉树等地合作举办了研究生班。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基于国家战略和民族院校办学定位、民族地区社会需求,围绕“懂国情、厚基础、宽视野、强双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创办了培养藏汉双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藏语基地班,为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基于共性规律之上的特色办学和差异化办学,避免新闻传播人才同质化培养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基地班探索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民族地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过程中坚持4个结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正式招生之后,新闻学(藏语基地班)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全国重要媒体对本项目进行了多篇连续报道。国内著名专家用“国家工程”“国门工程”“责任担当”等评价创办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价值,评价藏语基地班是民族院校的责任担当。专家普遍认为,藏语基地班的探索给民族新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点,培养少数民族卓越新闻传播双语人才这一定位具有创新性和战略价值。藏学研究院作为校内合作办学单位,为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开设提供了大力支持,从专业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配套安排,为该班“强双语”模块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每年,我校都有师生前往藏区深入最基层,利用先进的调研手段与方法,取得真实可信的资料,写出不少报告,反映基层工作及民生,供上级部门参考,也用于教学实践中。除了藏学研究院的老师外,民族学、管理学、哲学与宗教学等学院的教师近年来就有多篇调研报告获得中央政治局领导批示。

多年来,学校教师还积极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等授课,宣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等,受到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研究人才培养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较大成绩。概括而言,主要的特色和经验也有三个方面:

一是藏族师资与汉族师资的紧密结合、藏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共同努力。

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研究人才培养从一开始就集聚了一批藏汉民族的一流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教学上有的课程由藏族老师主讲,汉族老师辅导,有的课程由汉族老师主讲,藏族老师辅导。汉藏两族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相得益彰,堪称完美结合。随着一批藏族学者的成长,目前,藏族教师在藏学研究院的主要教学岗位上承担重任的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了藏族教师为主,其他民族教师为辅的新态势,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同时,我校组织相关学院合作举办了新闻学(藏语基地班)、法律(藏语基地班)、西藏MPA学员班等。其他学院也有各民族教师从事涉藏教学和科研,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与宗教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都培养了不少在藏学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学生;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则长期从事涉藏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译作受到藏学界广泛好评。

二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藏学研究专门人才的培养,与教师的学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始终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以科研创新完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从1953年于道泉教授倡导编纂《藏汉口语词典》以来,从事藏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教师们都非常重视科研,藏学研究硕果累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藏语文专业的教师开始出版和发表大量的著作、教材和论文。仅教材就先后出版了《藏族文学史》《藏族诗论明鉴》《藏文文法教程》《拉萨口语拼音教材》《汉藏口语词典》等,并获得一系列奖项,有的还在国外获奖。

尤其是藏学专门研究机构成立以来,科研人员用汉文和藏文撰写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论著,其中《历辈达赖和班禅年谱》《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国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藏族文学史》《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藏族文化发展史》《藏史纲要》《历代藏族名人传》等颇具影响。很多教师还参加了国家或省、部级组织的大型科研项目,如《中国历史地图标注》《藏汉大辞典》《敦煌学大辞典》等。学校教师还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以下仅将近几年来的项目选列如下:有藏学研究院的“西藏苯教发展史”“《贤者喜宴——噶玛噶仓》汉译与研究”“禅宗入藏及藏文禅宗文献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藏驻京机构研究”“古代藏族寺院法规搜集、译注与研究”“新时期藏语作家群研究”“吐蕃赞普王权研究”“藏族神话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莲花戒佛学著作整理及研究”“驻藏大臣制度研究”“古代藏族寺院法规搜集、译注与研究”“近代藏族社会生活史研究”“藏族译学史翻译”等。其他学院还有“维护和促进西藏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西藏古代政教制度史研究”“清代蒙古的藏文文学研究”“藏传佛教觉朗派与格鲁派的根本教义‘他空见’与‘自空见’研究”“藏传佛教因明研究”“明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藏传佛教诸宗派基本教义比较研究”“藏族文化资源在北京市的产业开发模式研究”“清代雍和宫金瓶掣签满文档案整理翻译研究”“清代汉满蒙藏合璧碑文整理与研究”“诗镜论版本校注整理与研究”等。

藏学研究的相关获奖成果也越来越多。其中《中国西藏地方藏文历史资料选辑》《苯教史纲要》《近代藏事研究》先后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藏历史地位辨》(合著)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中国图书奖等;《中国藏族寺院教育》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清代治藏政策研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我校藏学研究院有十余项成果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如《中国藏族寺院教育》《藏医临床诊断》《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雪域历代名人辞典》《藏族大辞典》《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敦煌吐蕃汉藏对音字汇》《藏文文字研究》《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研究》《聂赤赞普研究》《敦煌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翻译及研究》等。

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在藏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也得到学界的好评,如《西藏佛教史略》《藏族史要》《蒙藏民族关系史略》《迪庆藏族社会史》《藏传佛教思想史纲》《明代大慈法王研究》《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等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这些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其中《藏族文学史》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非藏族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培养模式及意义探索》获准北京市教改立项项目。一些教师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多位教师作为团长或参与中国藏学家代表团等出国访问;不少教师积极在媒体发表演说、撰写文章,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匡正国际视听,受到上级部门好评。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是知识传承与社会实践的和谐统一。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中央民族大学形成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大学文化和治学精神,体现在藏学研究人才的培养上,就是将知识传承与社会实践和谐地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这样的统一可以追溯到办学之初的1952年,当时藏语班全体学生在于道泉、格桑居冕等先生的带领下赴当时的西康贡嘎山实习。

学校还特别注意学生实习与教师调研,大大开阔了师生眼界,也与藏族民众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我校各专业同学深入藏区农村、牧区进行支教、科普知识宣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藏学专业同学利用暑假,集体到西藏自治区各地、各单位实习已成为制度。学生在实习中,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学以致用,收获极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藏区的农牧民社区、家庭和学校,关注民族团结、民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等,返校后完成调研报告。这些报告既是对他们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走向社会前的一次颇有价值的锻炼。还应该说明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都举行的国家重大活动中,都留下过我校藏族师生的身影。

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相关专业的教师注重了翻译藏汉文文献,如藏文名著《贤者喜宴》《红史》《萨迦世系史》《西藏古代法典》等。同时注意把汉文文献译成藏文,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汉译藏《吐蕃传》就出版,颇具影响。其他还有英译藏,如《苯教的文献》(Literature of Bon)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

对未来的藏学学科建设,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藏学在我们这样的民族院校无疑是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我以为首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成熟的藏学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这是办好藏学专业的基础。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是筑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既要加强政治领导,又要加强思想引领。特别是要引导老教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正确的理论体系贯穿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全过程。

同时,藏学作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作为指导,必须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藏族传统文化。同时,必须吸收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弘扬科学精神。

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藏学学科体系必须是民族的。就是说它必须充分反映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精华,正确继承藏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这种民族特色也包括反映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借鉴与影响。

无疑,我们的教学和科研都应当从今天广大藏族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和新的文化工作实践中吸取营养,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藏族地区新的成就,跟上藏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使我们培养的藏学人才能够更好地为藏族人民服务,满足藏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总之,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研究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不少汉族、藏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的西南边疆,为建设文明、进步、团结、繁荣的新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时强调:“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他特别提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对西藏民族大学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所有民族院校的要求。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