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灵: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决打赢“十三五”时期西藏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8-09-05 10:50:00 | 来源:《西藏研究》2017年第1期 | 作者:苟灵 | 责任编辑:闫景真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攸关我们党对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攸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攸关实现第一个100年“中国梦”的国际形象。在西藏,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打赢“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战,是进一步夯实发展稳定基础性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方面浅谈个人的理解认识,与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谋脱贫大计。

一、怎么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下达的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命令”。这一号令,气吞山河、感天动地、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成就中的新篇,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智慧,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

2015年11月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把“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一字之差,意义重大,力道千钧。总书记提出:“‘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攻坚战只能打赢,必须打赢。只要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也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脱贫思想的形成过程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下乡插队,在那里入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7年,对基层的“三农”工作和贫困问题有了亲身经历和深刻理解。他时常提及这段往事,如: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他发表了主旨演讲,特别提到16岁下乡时的7年农村生活和迫切摆脱贫困的心志。尔后访美,在白宫兰草坪对外媒再次提及此事,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反响强烈。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刀阔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他视正定为家乡,视人民为亲人,视脱贫为己任,造福于民。河北传媒集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底出版的《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书中首页(代序)中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期间,自著了《摆脱贫困》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共收录他的讲话、文章29篇,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为此书作的序中说:“我看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一些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的很深、很细的。如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笨鸟先飞的意识等”“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效。”“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个小册子,总会获得许多启发的。”[2]在2016年3月举办的国家行政学院首期扶贫开发干部培训班上,汪洋副总理作主题报告时认为,在宁德的探索和思考,成为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组织开展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开创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进入新世纪,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美丽乡村建设,全省率先脱贫示范效果明显,走在了全国前列。总之,习近平同志不论当村支书、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还是进入中央政治局工作,他长期都在致力于攻克贫困这一现实社会问题,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智和汗水。

(二)脱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脱贫系列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讲话、文章、批示等主要文献中,其系统性十分完整,自成体系。经中央批准,2015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务院扶贫办编辑发行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分为7个专题,共124条重要论述,约2.1万字,供学习贯彻。笔者简要归纳为以下方面主要内容,便利学习的同志参阅。

1、关于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1]

2、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3]“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4]“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5]

3、关于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6]“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都要实行这样的督查问责办法,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对贫困县党政负责同志的考核,要提高减贫、卫生、生态方面指标的权重,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4]“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定要把农村这个基础夯实。”

4、关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我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6]

5、关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越往后脱贫攻坚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7]“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极端贫困现象虽然不多,但仍然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够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5]

6、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有的地方不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而助长了等靠要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完全变了味。俗话说,救穷不救懒。”“人穷志不短,扶贫先扶志。”“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6]

7、关于合理脱贫攻坚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下了决心的。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上来,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7]

8、关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因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坚持底线思维,搞好统筹兼顾,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要注意引导好舆论,既要努力工作,又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吊高胃口。扶贫是底线性的工作,要严格把握好‘度’,使这项工作可以持续。”“关键是要找准路子。”“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9、关于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收不乐观,但扶贫资金不但不能减,中央和省级财政还要明显增加投入。”“‘十三五’期间宁肯少上一些大项目,也要确保扶贫投入明显增加。”[8]“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在中央层面,要抓紧对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扶贫资金进行整合。”“切实解决小散乱的问题。要给贫困县更多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5]“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10、关于阳光廉洁扶贫脱贫的重要思想

总书记指出:“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项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还有套取扶贫款的问题。对这些乱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惠民资金、扶贫资金等关系千家万户,绝不允许任何人中饱私囊,对贪污挪用的不管涉及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督,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1]

除此之外,总书记还在农村基层党建扶贫、科技扶贫、教育卫生扶贫、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参与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系列重要思想,如动员社会参与扶贫,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脱贫攻坚。”[7]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内涵深邃、高屋建瓴,很接地气,已经形成了思想体系,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领袖、国家三军统帅以人民为中心的厚重情怀,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在2016年3月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国省部级和司局级扶贫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汪洋副总理所作的主题报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贯彻了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最新成果和科学指南。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作辅导报告时说,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发展,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5]。面对脱贫攻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在认识上再深化,思想上再提高,行动上再跟进。

(三)脱贫思想的实践推动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30次国内考察,18次涉及扶贫问题,其中有8次把扶贫作为主要调研内容;连续4年国内第一次考察都是贫困地区,先后去了贵州、甘肃、河南、湖南、河北、内蒙古、吉林、陕西、山东、云南、安徽、新疆、西藏等贫困地方,看望那里的乡亲,了解扶贫开发进展情况。他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扶贫开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2015年起,是总书记高位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之年。6月18日,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委书记座谈会,发表了著名的“6·18”重要讲话,他说:“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开发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9]“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眼光。”实际上,揭开了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序幕。7月2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扶贫开发的战略思路和重大举措,决定年底前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成立由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26个部门人员组成的会议筹备组。实际上,是在研究部署“十三五”时期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战前安排。10月16日,即“10·17”全国扶贫日前夕,在北京召开“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国内外350名代表参会,总书记首次发表“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致力于攻克脱贫攻坚难题的坚定信念和庄严承诺。11月28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会议,也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将部门会议直接升格为中央会议,凸显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会议研究讨论了中央《决定》文件,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与22个省委书记省长(主席)签订了到2020年实现如期脱贫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西藏等6位省区市委书记向大会作了表态发言,这也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际上,中央向全党全国全社会下达了我国“十三五”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命令。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元旦新年贺词中用整篇谈及脱贫攻坚话题,在考察重庆、江西、安徽省市,视察中央新闻单位,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2次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继续高位推进脱贫攻坚,要求全党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2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关系党和政府信誉,关系国际形象,是重中之重,要严之又严。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战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成为了党的意志、人民的主张,发展的遵循,形成了若干“第一”,即第一次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第一次把扶贫开发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行部署[9];第一次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第一次把部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升格为中央扶贫开发会议;第一次把脱贫攻坚作为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摆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如期全部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第一次由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并层层立下军令状、层层考核;第一次实施以“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为核心要义的脱贫攻坚规划及年度计划;第一次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保障脱贫攻坚需要;营造全国上下小康与脱贫攻坚并立的强大磁场。目前,各省区市的高度重视程度,社会环境氛围热度,国内外舆论关注度,全社会动员广度、深度及部门工作力度,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前所未有!

二、怎么办?

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笔者认为,问题还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是推动历史前行的脚步。在波浪式发展过程中,扶贫老问题解决了,脱贫新问题又会冒出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世界就是这样充满各种矛盾,而且连年不断。对此,邓小平同志讲,解决贫困落后问题,我们还要经过十几代、几十代人的努力。习近平同志说,我们500年以后还会有贫困。共产党人的能力应是发现问题、捕捉问题、不惧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各级干部应有的正向态度和基本功。

(一)全球贫困挑战

贫困问题是历史现象,世界性难题和各国政府大事,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数众多。按照目前的减贫进程,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到2015年全球还有大约8亿人生活在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极度贫困之中。二是脱贫不稳定。1981年至2010年期间,摆脱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贫困标准的7.23亿民众之中,大部分依然贫穷。三是穷人脆弱性高。1981年至2010年期间,处于每天2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从25.9亿人减少到24亿人,仅减少1.9亿人,处于每天1.25美元至2美元之间的贫困人口从6.47亿人增加到11.8亿人。从上述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情况说明,世界上还有许多的穷人处于脆弱境地。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总会存在10%左右的相对贫困人口,例如,美国的贫困人口比例为10—15%,欧盟15%,英国18%等。再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2010年,全球有12.15亿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每人消费低于1.25美元,2005年PPI),占世界总人口的20.69%,特别是战乱国家的极端贫困问题令人堪忧;与1990年相比,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例已经降低一半以上,彰显了世界各国在反贫困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2008年,全球贫困人口比例和人数首次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全部六个区域均在下降,这在人类减贫历史上实属首次。根据2015年在美国纽约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到2011年为止,全球除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地区,已经实现了将极端贫困人口减完的目标(大洋洲数据不足)。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数量的总和。

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在全球减贫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东亚地区的极端贫困率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5年的4%;南亚国家的极端贫困率由52%下降到17%,中国尽到了大国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减贫人口7亿多人,在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够做到。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意大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中国政府颁发“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成就奖”,表彰了中国提前两年实现“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再一次向中国颁发“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成就奖”,表彰中国如期实现了“到2015年将营养不良人数减少一半”的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国在全球减贫挑战上所作出的贡献,可概括为卓越脱贫——人间奇迹——彪炳史册。总结历史成就,梳理主要体会,必须坚持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保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实施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的大格局;必须坚持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制度,摸准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坚持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精神,通过外力促动、激活内力互动;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方式,将贫困群众转变成为真正的脱贫主体;必须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通过从历史中吸取力量、在回顾中获得启示,重于探索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中国经验,弥足珍贵,是对世界脱贫事业的杰出贡献。

(二)西藏贫困问题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区74个县均为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贫困县,被列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和主战场,具有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对外影响广等特点。

第一,相对贫困突出,是西藏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到2015年底,全区贫困人口59万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25%左右,贫困发生率24.7%,仍为全国最高位;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7%,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726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2%,相差3130元。

第二,全域大分散、局部大集中,是西藏贫困表象的最基本格局。在西藏的每一个县区中,都有贫困乡镇村,都有贫困人口,呈现区域性贫困与零星分散型贫困并存的特征,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持县区36个,重点扶持乡镇684个,重点扶持户14.75万户。在人口建档立卡贫困59万户中,昌都、日喀则、那曲三市地的贫困人口43.84万人,占全区总贫困人口的74.31%,是西藏重点脱贫攻坚的区域。

第三,贫困程度深是西藏贫困现状的最基本特征。经过多轮扶贫开发,比较好解决的贫困问题,基本按照脱贫标准越线解决了,剩下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特困对象。据统计,201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计)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6.96%。部分贫困群众主要依靠政策性转移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尚有32万人左右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区贫困发生率越过40%的县达到12个,其中昌都市贡觉县高达52.4%。

第四,大部分贫困人口人居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是西藏摆脱贫困最迫切需要端掉的穷窝。在全区贫困人口中,生活在地方病高发区、高寒牧区、深山峡谷区、自然灾害频发区、边境特殊困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26.3万人,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44.58%。这些特殊区域,基本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地方,生存和发展环境都比较差,根本的脱贫办法,就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有效阻断贫困对象的代际相传顽疾。生活在这样地方的贫困对象的平均返贫率在20%以上,易灾多灾频发区在30%以上,局部重灾区高达50%以上。

第五,贫困人口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脱贫成效的最大难点。在西藏,相对集中片区的贫困人口文盲或半文盲比例为50.45%,其中初小文化程度占45.53%,个别地方的文盲率是全区平均水平的67倍,如昌都“三岩”片区、藏西北“无人区”的自然村落等,人们对文化科技知识的掌握,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脱贫致富的办法等都十分缺乏,等靠要依赖性思想意识十分突出,这种素质性贫困特征十分明显,真正走出精神贫困困境将是艰巨、繁重和长期的任务。

第六,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硬件建设欠账滞后,是阻碍西藏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西藏仍有24.13%的贫困户未能稳定解决饮水安全,即便是已经实现“村村通”,但仍有16.53%的贫困户未通生活用电,17.27%的贫困户未通广播电视,15.92%的贫困户住房还属危房,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致富难等实际问题还需进一步着力解决。

第七,宗教影响和各种非经济因素制约,是抵减西藏扶贫脱贫成效的最大现实问题。在广大农牧区基本全民信教,宗教影响政治、经济、司法、科普、意识形态及生产生活等现象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甚至容易被十四世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成为社会局势不稳定的暗流祸源。在个别特殊地方,尚存在血亲为纽带的原始父系制、母系制、部落制社会的残存痕迹,各种陈规陋习袭扰着贫困群众的言行,滋生“稍富即安”“弃商增收”等负面意识,给“要我富”向“我要富”转变带来难度。

除此之外,还尚存工作层面的诸多问题,比如,人们认识程度、思想行动一致性、组织动员引导、工作方式方法、能力素质水平、脱贫效果质量、精准措施落实等。这些突出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关脱贫攻坚的成效,事关小康社会实现的质量,事关贫困群众的脱贫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扶贫开发成就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民主改革和西藏自治区成立,全面开启了以发展为中心的西藏扶贫开发新征程。50多年来,在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昔日的旧西藏换了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来抓,提高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使“十二五”期间的西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个增长”,即西藏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2015年,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贫困群众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两个下降”,即西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到2015年底,全区贫困人口降至59万人,比2010年减少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4.7%降至24.7%。

“三个改善”,即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环境建设明显改善。2015年全区完成贫困户安居工程2.2万户,10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住房;全区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07%和97.04%;1636个无电行政村全部通电;累计解决60多万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乡镇通邮率、通光缆率分别达到91.06%和97.05%;各种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43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04%和95.05%;参加新农保人数130.54万人;农村居民32.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完成3500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一批小康示范乡镇村居不断涌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四项突破”,即西藏专项扶贫资金总量、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明显突破。5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74.22亿元,完成规划任务的185.65%,是前1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的总和;建立了“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扶贫工作体制和“资金到地市、项目到地市、任务到地市、责任到地市”的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区各乡镇配备了扶贫专干,驻村工作队实现了所有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开展了全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基本形成了人有名、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案、地市有平台、自治区有数据库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五大工程”,即西藏专项扶贫实施了整乡推进、驻村到户帮扶、贫困户安居、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5年累计完成整乡推进乡镇269个,整村推进试点148个村,溜索改吊桥84座,互助资金试点156个,劳动力转移特色产业项目133个,到户帮扶、科技扶贫试点、连片开发试点、灾后重建和扶贫培训等项目4491个。

“六个特点”,即西藏“十二五”扶贫开发呈现出了领导重视、规划先行、重点突出、深化改革、合力推进、成效显著的特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到突出位置,亲赴贫困乡村谋划扶贫、助推扶贫,指导安排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西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西藏自治区产业扶贫规划(2011—2015年)》《西藏自治区整乡推进扶贫规划(2011—2015年)》;扶贫开发紧紧瞄准贫困人口,突出藏西北高寒牧区、藏东深山峡谷区、藏南边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藏中农牧结合部、地方病高发区五大贫困区域重点;开展了特殊群体、扶贫体制机制改革、精准扶贫专项调研,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大扶贫格局不断巩固完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延伸,效果不断显现,大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

扶贫开发需要纵观中外、立足实际、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踏实耕耘、造福于民,视野有多宽,事业才有多大,重要路径还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十三五”时期西藏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赶考路上破题作答,解惑释疑,确保质量,如期完成。

三、怎么干?

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到2015年11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形成了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大势,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和环境。现在,“势”出来了,“人”动起来了,“事”就好办了,长期制约部门间联动合力攻坚的体制机制问题,开始大力度化解,如组织领导、资金整合、扶贫贷款、联动机制、督导考核等。总体上,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为核心要义的实际操作成为怎么干的重要遵循。但是,由于各地致贫原因的多样性、贫困类型的不同性、贫困程度的复杂性所致,拔穷根、摘穷帽、端穷窝实属系统工程,不可能只有一个或一种求解方法,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实效出招、创新脱贫。

(一)打好重要战役

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央《决定》指出,我国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0]。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西藏要如期实现全部脱贫摘帽,其中,拉萨、山南、林芝三市提前3年完成任务,巩固2年;阿里地区提前1年完成任务,巩固1年;日喀则、昌都、那曲三市地如期完成全部脱贫摘帽任务。2015—2020年,西藏五年要完成脱贫人口59万人,年均脱贫11.8万人;74个县区全部摘掉贫帽,年均摘帽14.8个县区;解决昌都“三岩”片区等区域性整体贫困。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中央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签订了五年脱贫责任书,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作了书面表态发言;在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政府与7地市委、行署(政府)签订了五年脱贫责任书,昌都、日喀则、那曲三地市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书面表态发言;会后,各地市县区分别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层层分解落实五年脱贫责任,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和退路的决战决胜总战役,是必须完成的刚性政治任务。

二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关键战。西藏搬迁规模为26.3万人,占全区建档立卡总人数(59万人)的44.58%,计有6.5万户,将对8043个自然村(点)贫困人口实施整体搬迁,相当于建立西藏5个中等县的人口规模。搬迁目的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贫困地方群众代际相传的贫困问题。搬迁原则是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就地就近、积极稳妥、地(市)县为主。搬迁成效是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和搬迁一户脱贫一户。搬迁资金是国家帮助为主,群众参与为辅,不得举债建房致贫。搬迁标准是国家帮助建房6万元/人、25平方米/人,政策变通“活口”需视各地市县区自有财力和群众意愿情况,自行安排。

三是打好发展生产脱贫主攻战。产业是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和重头戏,是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的财富之源、发展之根、富民之本。在西藏建档立卡中,有23.8万人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占总数的40.34%。必须创新扶贫方式,改变长期存在的国家无偿投资做法,实行“保本增值”的产业扶贫责任制,确保上马一批项目,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群众。注重推进传统农牧业与现代旅游、商贸、文化、公司、市场等行业实体的“联姻”,大力发展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让贫困群众入股分红,确保有长久稳定收益。特别要利用国家购买公益性岗位的特殊政策,消化吸纳贫困群众剩余劳动力,安排其从事城市保洁员、保安员、服务员、农牧区护林(草)员、乡村公路养护员等。

四是打好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大会战。不论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或小集镇功能,还是服务易地扶贫搬迁人居环境,依托城市周边、工矿企业、旅游集散地、交通要道等安置贫困群众,都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完善配套、提升品质、突出特色”的原则,有效解决所有行政村、有条件的自然村、新建村居贫困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增收难等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搭建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五是打好生态保护与建设持久战。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生态补偿脱贫,西藏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2万人,占总数的44.41%,要鼓励支持“吃生态旅游饭”,充分利用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新居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特色小集镇、传统民族风俗、独特饮食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最大限度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强力打造品牌效益,让贫困群众享有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发展环境。

六是打好发展教育脱贫阻击战。脱贫致富根本大计在教育,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最管用的治本途径。一个人口素质低下、文盲率高、迷信盛行的贫困地方,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步的小康水平。总书记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西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需要通过发展教育脱贫的贫困人口为18.9万人,占总数的32.03%。必须采取特殊有效措施,让这部分贫困对象充分享有更加公平且更加特殊的扶持受教育权益。从娃娃抓起,办好免费幼儿园,降低入学录取分数线,设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确保能上学、上好学、有就业。大力办好各类技能培训学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落实社会责任,提供便利条件,使其成为创收脱贫的输送基地。大力普及和拓展实用科技扶贫内涵,深入挖掘致富创业外延,以科技力量培养能工巧匠和致富能手。

七是打好社会保障兜底歼灭战。社保兜底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招,就是到“十三五”时期末,应扶尽扶措施不能全部奏效时,如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以及其他因素扶不起来的贫困群众,在西藏建档立卡中,计有24.4万人,占总数的41.36%,则需要采取应保尽保政策,由政府部门通过农村低保资金,实施有效的社保兜底措施,让剩余贫困群众享有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好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达到如期脱贫摘帽“不留锅底”的目的,如国家出资建立集中供养院,发放低保金,安排各类公益性岗位等。

高质量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就要像对待每一场战役一样,需要明确目标、摸清情况、准确判断、有效出击、狠打狠攻、决战决胜。国防大学袁文生教授在辅导“用军事化战略思维打赢脱贫攻坚战”讲座时说,总书记为了强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在讲话、报告、批示等中,引用了大量的部队常讲的军事化术语,如打赢、打胜、冲锋、冲刺、精准、总攻、攻坚战、军令状、冲锋号、路线图、时间表、啃硬骨头、冲锋陷阵、决战决胜、攻坚拔寨、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手榴弹炸跳蚤”“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特别提出先立“军令状”,再动“指挥棒”,彰显了总书记超常的领导智慧、超常的军事化战略思维、超常的指挥才能。脱贫攻坚战不是一次战役、一场战争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而是浩大的“人民战争”,我们只能打赢,不能打输,是一场输不起的“人民战争”。

(二)破解现实难题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年,开好局谋新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新年伊始,3月15日至4月8日,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组成7个督导组,深入全区7地市31县129乡镇246村居650户农牧民家庭中,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核查调研,发现尚存“不适应、不符合、不胜任”等诸多问题,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

1、精准——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要义和核心灵魂,是打赢攻坚战的重要遵循。精准内容涵盖领域广泛,如精准对象、精准数据、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等,成为了脱贫实效的主攻方向。精准对象,俗称真正的农村穷人,即国家确定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截止2015年底,西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尚有59万人,是“十三五”时期全部减贫的目标任务。如果以自治区扶贫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万为中线的话,那么国家统计数据大致低于8万人左右为低线,各地市申报汇总数据大致高出8万人左右为高线。由此产生3组不同的数据,给人们以困惑,到底选用哪一组数据才是正确的选项?经过实施国家多轮扶贫开发规划,人们的共识是不能搞“数字脱贫”,必须通过建档立卡方式,把真正的农村贫困人口找出来,建立人有名、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地市有平台、省区有数据库、国务院扶贫办有贫困对象进出“总开关”的工作机制。从2013年开始,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安排大量专门队伍,从事专项工作,采取了“一申请、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方式,建立了农村贫困人口“明白账”,社会认可度较高,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也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没有尝试过的先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贫困人口数据来源,是通过西藏36个调查县148个抽样调查点,按照国际通用的整套数字方法计算出来的,是国家的法定数据,就其严谨的工作流程和计算方式讲,是科学的和准确的,但不精准和具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贫困人口总数是国家统计局在抽样调查基础上推算出来的,没有具体落实到人头上。也就是说,这么多贫困人口究竟是谁,具体分布在什么地方,说不大清楚。要问有多少贫困户,还可以回答个大概;要问谁是贫困户,则大多是说不准。这两年,各地花了大量精力做建档立卡工作,就是要把不清楚变成一清二楚。”2016年4月1日,汪洋副总理在甘肃召开的全国建档立卡座谈会上感慨地说:“建档立卡是一件难之又难的工作,能有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贫困的定义,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解释标准都不一样,这是由发展不平衡性确定的。一些专家学者以收入或支出作为单一的计算方式确定贫困状况,是很难真正识别具体穷人的。如乞丐藏黄金,是统计识别不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曾在印度长期从事贫困测评度的研究,他在理论上作出了贡献,在实践中,他还是认为,仅靠单一收入作为标准衡量贫困,可信度低。“贫困不完全是算出来的,而是看得出来的(包括考察访问)。”将国家下达各省区贫困人口数据比作“笼子”,各地按国家标准找穷人,实际情况是数据“笼子”,已经装不下穷人。原因很简单,2300元和2301元的穷人没有多大差别。认定贫困人口的弹性空间存在,加上政策含金量高带来的利益驱使,使一些“富人”变成了“穷人”,甚至出现“轮流坐庄”“亲朋好友开绿灯”等潜规则。每一次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回头看”工作,目的是要挤出“水分”,提高精准度,但结果是穷人越找越多。如2015年9月,西藏进行大规模“回头看”工作,当年国务院扶贫办确认的贫困人口为69万,各地市上报汇总的贫困人口总数达到77万,多出8万人。怎么办?政策不搞一刀切,但规定必须切一刀。解决的办法就是作为各地市脱贫人口工作数据,通过工作,自行消化。鉴于此,笔者比较赞同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解祖德于2016年3月间在国家行政学院讲授时的一些观点:(1)贫困监测调查和建档立卡都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项工作必不可少,互为补充,对外需要法定的统计口径,对内需要扶贫脱贫的工作数;(2)统计数据采用国际通行的抽样方法,是科学合理的,是精确的,但不精准,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细化到村到户到人,所设立的衡量标准多而细,提供了基础数据,采用了先进的多维计算方法,是趋势,如住房、教育、健康等,通过分解、评议、审核、公示等识别贫困人口,公众认可度高;(3)建档立卡扶贫人口数量应该大于统计贫困监测数量,前者是点面结合的全覆盖,后者是人为设点的监测调查数据,两组数据的共同点都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无变化的数据;(4)要做好扶贫和统计两套数据的衔接,统计局将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方法,强化数据审核,不断提高数据质量;(5)要做好国家贫困标准与各地扶贫标准的统一性、差异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整体性。精准问题破解了,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等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2、统筹——是脱贫攻坚的刚性任务和客观要求,统筹的直白表述是整合资源,即统筹资金、统筹布局、统筹兼顾等。只有改革创新扶贫机制,打破单一行政部门权力垄断,才能发挥政治和制度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此,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勿须在是否统筹问题上犹豫不决或争论不休,否则将贻误战机、产生内耗。可以这样说,扶贫脱困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课题,“老”在有战天斗地的历史故事,“新”在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代特征。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一直在同饥饿作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是,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扶贫办),建立专门队伍,设立专项资金,从事专项事业,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成果之一。1982年,我国启动专项扶贫计划,拉开了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序幕。1986年,中央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至今),认定贫困县,确立扶贫标准,设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工程扶贫开发措施等。自1994年起,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五个扶贫开发规划(包括“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西藏自治区扶贫办于2000年在“一江两河”(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属临时机构)撤销后成立为政府职能部门。16年来,西藏累计减贫230多万人,实现了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仅“十二五”时期,国家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亿元,是前十年扶贫开发投入的总和。[11]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新时期脱贫摘帽攻坚工作,充实、调整和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党委书记任组长,区人大主任、政府主席任常务副组长,多数常委、政府所有副主席任副组长,区(中)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形成了西藏历史上空前的顶层扶贫开发工作决策机构。下设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由一名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任总指挥长,3名省级领导任副总指挥长,内设11个专项工作组,由区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各组组长或副组长,从各单位抽调得力人员,集中办公,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运行机构。各地市县区相继成立了工作对接的责任落实执行机构,形成了区地县乃至乡联动攻坚的扶贫开发体系。有效统筹人财物力资源和政策督导考核,这一创举走在了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作为自治区一级,应当本着“只管总量不管结构、只管督导不管分配、只管考核不管实施、只管成效不管操作”的原则,将工作重点着力放在组织、协调、服务、监管、考核上来。在实行“资金到地市、项目到地市、任务到地市、责任到地市”的扶贫工作机制后,地市承载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应当正确处理好“管”与“放”的辩证关系,找准定位,谋事而动,充分发挥县乡村各级干部作用,而不是大包大揽。总书记指出:“要给贫困县更多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支持贫困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脱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县区一级是脱贫攻坚的前线指挥部和责任落实主体,应当具体调动各部门、乡镇、村户、工作队、双联户等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是切实激活贫困群众内在活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真正将扶贫对象变成脱贫主体,真正将“要我富”变成“我要富”,真正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植入贫困群众的心坎里。

3、政策——是有效推进脱贫攻坚的“指挥棒”和保障脱贫成效的“紧箍咒”。贯彻落实各项脱贫政策的重要功能,在于好用、实用和管用。政策落地,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必须碰真斗硬;政策落地,需要依规督导考核,形成年度常态化工作;政策落地,重在执行力,铁的纪律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保障。毛泽东主席曾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先立“军令状”,后动“指挥棒”,是总书记高位推动脱贫攻坚的非凡创举。截至目前,全国有24个省份党政一把手与中央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21个省份书记、省长(主席)担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3个省份由省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西藏等6个省(区)党委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如期全部脱贫摘帽承诺表态发言。2016年4月23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将《决定》文件的重要举措分解为101条,由76个中央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同时,中央下发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考核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根据中央印发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相继组成若干脱贫攻坚督查考核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常态化工作。7月间,中央再次召开高规格专项部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始终绷紧脱贫攻坚这根“弦”。四川省尹力省长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回答德国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到2020年,四川摘不了“穷帽”,就摘“官帽”(见2016年3月8日《新京报》)。按照中央部署,结合西藏实际,自治区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地(市)党委行署(政府)、区(中)直单位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县(区)党委政府、驻村(居)工作队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脱贫考核办法、整合资金管理办法、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若干财政政策意见、省(军)级领导定点帮扶,县、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西藏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督查巡查工作实施方案等近20件政策性文件,即将逐一出台执行。为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5月26日,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文,要求对表现特别优秀、实绩特别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但仍要继续兼任现职,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工作上[12]。同时,要着力在重点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强全过程的督查问责制度。对落实脱贫任务不力的部门和省区市,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地(市)县(区)乡镇村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督查约谈;对庸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坚决挪位降级甚至摘掉“官帽”。二是加强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管。针对当前涉贫资金管理部门多,点多面广分配方式和实际运作中存在虚报套取资金等现状,将先行先试做法与明知故犯区分开来,将探索创新与明令禁止区分开来,将无意过失与图谋私利区分开来,防止以审计问责作“挡箭牌”,确保审计监管的精准、安全和绩效。三是加强廉洁阳光扶贫。西藏“十三五”涉贫资金总量将呈“井喷式增长”趋势,这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2016年,自治区已整合35类涉农项目资金85亿元,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150亿元,落实专业银行扶贫贷款规模2000亿元,落实各类援藏资金60%和地市财政资金总量8%用于脱贫攻坚,加上国家专项增量资金等,预计未来5年的累计扶贫资金规模将达千亿元。必须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用在刀刃上,必须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必须从严从重从快根治扶贫领域不正之风的腐败问题。

(三)增强必胜信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部脱贫摘帽,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西藏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站在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站在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脱贫思想,紧跟全国步调,梳理超常规思路,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超常规办法,以坚定信念打赢“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战。

1、狠抓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是促进西藏发展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艰巨的人民战争,全面小康和全部脱贫是第一个100年中国梦的主题。一是深入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区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2014年的西藏贫困发生率23.7%,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解决困难群众脱贫问题是西藏和四省藏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突出的任务。”李克强总理强调:“西藏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必须把扶贫开发放在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2015年8月,汪洋副总理赴藏考察时强调:“做好西藏工作,要充分发挥好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要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有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指导西藏脱贫攻坚的根本指针和行动纲领,必须真抓实干、务见成效。二是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不是负担”的理念。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趋势下滑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倾全国之力,投入巨额资金主攻脱贫,强力刺激庞大生产和消费群体,拉动经济增长。实际效果开始显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增长点,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已经成为有效撬动内需、化解过剩产能的超常规举措。即使是戴有色眼镜的反动政客,狂妄叫嚣“西藏独立”的十四世达赖集团,也对此无言以对。三是正确处理小康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关系。在西藏的最大发展目标就是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决不能因此而拖全国的后腿。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紧盯城市大规划、大思路、大项目,而看低脱贫攻坚。这是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必须即知即改。到2020年时,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就意味着,如果从1978年算起,中国花42年的时间,将世界最大规模贫困人口全部消除,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小康社会,这将是历史上最大的减贫奇迹,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奇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标志。西藏正是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2、狠抓目标、任务、措施落实,是打赢西藏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按照自治区《实施意见》总体要求,西藏到2020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措施是:(1)实现“两个确保”“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目标。即确保在我国现行扶贫标准下,农牧区5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确保西藏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有技能、有就业、有钱花;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任务。(2)完成“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八个到位”任务。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政策保障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产业带动到位、项目安排到位、民生服务到位、社会帮扶到位、援藏支持到位、群众参与到位。(3)落实“三项机制”“五个平台”“八大行动”措施。即建立完善脱贫工作考核机制,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切实搭建自治区级大数据平台、地市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工作落实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强力实施科技支撑脱贫行动、特色产业脱贫行动、卫生保障脱贫行动、文化保障脱贫行动、城镇带动脱贫行动、兴边富民脱贫行动、市场辐射脱贫行动、转移就业脱贫行动、社会帮扶脱贫行动。马克思的名言是:“实践胜过一切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我们的行动,考验我们的能力。”李克强总理强调,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落实也是“空招”。因此,抓落实就是抓成效,否则,空谈误国怠民。

3、狠抓脱贫攻坚精彩开局,是提振西藏首战首胜的希望所在。西藏集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反分裂斗争主战场于一体,实现西藏同全国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其一,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在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反分裂斗争的重大政治问题,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二,必须明确工作思路。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巩固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大格局。按照“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工作体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如何退”难题。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再做精准文章,再下精准功夫,再创精准成效。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增收扶贫、合力攻坚保障等工作。其三,必须瞄准目标任务。2016年度西藏脱贫目标任务主要是:全年贫困人口脱贫计划13万人,其中拉萨市16110人、日喀则市38487人、山南市12749人、林芝市7976人、昌都市29196人、那曲地区22588人、阿里地区2894人;易地搬迁脱贫2.5万人,其中拉萨市5000人、日喀则市6200人、山南市300人、林芝市1500人、昌都市6200人、那曲地区5000人、阿里地区800人。年度摘帽县10个,其中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康马县、白朗县、亚东县,山南市洛扎县、曲松县、乃东县,昌都市卡若区,林芝市巴宜区、米林县;全区贫困人口年纯收入增长16%以上等。这就需要聚焦攻坚目标,强化任务落实,严格考核奖惩,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开好局、起好步、谋好篇,向党中央、全区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回报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党人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的标准。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写过一篇中学毕业论文,题目叫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最后一段话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就是年轻马克思非凡的精神境界。2015年10月16日(即“10·17”全国扶贫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扶贫高层论坛上深情地说:“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纪60年代,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比登天还难。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这两年,笔者又去了十几个贫困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这就是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情怀。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EB/OL].http://www.aiweibang.

[2]邹金成.从《摆脱贫困》看习近平的哲学思维[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3).

[3]倪上,李宇清,刘延霞.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J].秘书工作,2016(1).

[4]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5]汪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脱贫攻坚[J].行政管理改革,2016(2).

[6]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2015(11).

[7]肖玉明.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十大观点[J].党政干部论坛,2016(6).

[8]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EB/OL].http://www.zh-hz.com.

[9]刘永富.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年度战役[J].行政管理改革,2016(4).

[10]吴林红,夏海军.突出精准导向强化责任落实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N].安徽日报,2015-12-13.

[11]海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7).

[12]林凌.贫困村第一书记不得随意撤换调离[N].四川日报,2016-05-22.

(本文作者:苟灵,摘自《西藏研究》2017年第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