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8日,全国首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承办,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保护和研究藏文古籍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学术造诣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7日上午,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礼堂举行开幕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雄伟、副校长扎布、青海民委古籍办主任马小琴等领导出席并致辞。郑堆总干事指出,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时刻,召开全国首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会议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办成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郑堆总干事还重点介绍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圆满完成了《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本出版工作,广泛搜集和整理藏文古籍文献资源,编纂《中华大典·藏文卷》,启动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等系列工作。他还对如何进一步做好藏文古籍研究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藏文古籍保护与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藏文古籍的数字化工作进程,抓紧培养藏文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后备人才。
青海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张雄伟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在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共商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之道。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马小琴主任在致辞中说,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党和国家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掘、发挥藏文古籍文献的重要价值,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开幕式后,来自北京、青海、辽宁、甘肃等地的21名专家在大会上做了主旨报告。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吉太加教授简要介绍了班禅研究院承担的《中华大典·藏文卷》子课题,即《历辈班禅文集》的编纂整理情况,以及成立青海省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人才培训基地,培养藏文古籍研究人才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工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华大典·藏文卷》办公室副主任桑丁才仁研究员主要介绍了玉树新寨嘉那玛尼石的由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并进一步强调了藏族石刻文献的史料价值。辽宁省阜新市政协文史馆海春生馆长围绕藏文北京刻版和蒙古刻版的研究价值,介绍了北京及蒙古地区藏文文献的刊刻和流传情况及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提出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藏文文献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后,西北民族大学宁武甲教授、西藏藏医院银巴教授、青海民族出版社索南才让副总编分别作了题为《拉卜楞寺藏文古籍文献库的历史与价值》《〈雪域藏医药历算大典〉简介》和《青海民族出版社编辑出版藏文古籍的情况介绍》的报告。其中,银巴教授介绍了西藏藏医院历时11年搜集、整理、扫描、出版《雪域藏医药历算大典》的过程,强调此次收录的藏医药和天文历算古籍文献是布达拉宫等处收藏的珍贵手抄本、孤本和善本,大部分文献首次公开出版,价值非凡。
7日下午,内蒙古大学的额尔敦白音教授介绍了蒙古族撰写的藏文著作的主要成就和特征,指出蒙古族文人撰写的藏文著作数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尤其在哲学思想、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民族关系史等领域成就突出,特色鲜明。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索朗次旦总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的简况,重点介绍了藏文古籍认定的时间下限,藏文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雪域智库》系列丛书,同时分享了30余年从事藏文古籍出版工作的经验,并就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西藏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西热桑布教授对藏文古籍文献的现状做了详细分析,认为文献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内容上为“我”所用,提出了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再生性保护等方法,从而达到“形”逝而“神”留、世代延续的观点。
北京大学的萨尔吉教授从藏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角度介绍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关于藏文文献分类的一些思考,提出要重视藏文古籍文献序跋的研究,及《甘珠尔》各版本的对比研究。并通过《十地经》的个案研究,展示了藏文文献各版本之间的异同和梵文原著之间的出入,指出了文献对勘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扎西才让教授、西南民族大学的同美教授、西藏古籍保护中心的白玛扎西研究员、兰州大学的阿旺嘉措教授等专家学者还就文献价值、文献分类、文献与考古、古籍写本尾跋题记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来自中国民族图书馆的先巴研究员向大家呈现了藏文古籍定级标准,并演示了藏文古籍普查平台的操作流程;角巴东主研究员向大会重点介绍了整理汇编格萨尔的历史,并以《霍岭大战》为个案,展示了该书各版本之间的异同,以及搜集整理的情况。西北民族大学的傅千吉教授介绍了《时轮历》传入藏区的渊源及发展历程,认为藏传《时轮历》是藏族天文历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藏区的纪日、纪时的算法以及生活、生产、医药、文化等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月8日,与会专家在西宁市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进行了分组交流,就藏文古籍鉴定、古藏文语料库建设、藏文古籍修复、藏文信息处理、敦煌藏文文献研究、海外藏文藏书现状、藏文古籍编目、甘青川各大寺院所藏木刻板普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4场小组交流会上共有16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思路和学术成果。
其中来自甘肃省敦煌研究院的堪措吉副研究员就敦煌藏文文献的数字化成果、海外所藏敦煌文献具体件数、目前的整理情况等做了详尽的介绍;西藏大学的才项南杰副教授介绍了藏文云字符的演变历史,并对梵藏文献中关于云字符的记述进行了展示,指出,通过云字符可以断定藏文古籍的具体年代。布达拉宫文物管理处的班旦次仁对布达拉宫所藏文献的历史和整理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索南多杰馆员对藏族传统“迪孜”算术的抢救保护与藏文旧公文中经济类档案文献中传统统计学关系作了详尽的梳理。
8日下午,论坛胜利闭幕。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扎布教授在闭幕式上进行总结。两天来,共有来自全国7个省区市、24所科研机构、高校等院校及相关部门的60余名专家紧紧围绕藏文古籍保护与整理进行深入交流,对重视藏文古籍,利用藏文古籍,挖掘藏文古籍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高度评价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协调、统领和推动我国藏学研究事业方面开展的卓越工作。最后,他呼吁大家齐心协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作者简介]索南多杰,藏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资料馆馆员;丹增罗布,藏族,《中国藏学》编辑。(北京 100101)
来源《中国藏学》2018年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