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se-ra-dgon-pa)

发布时间:2018-05-02 13:40:0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色拉寺(se-ra-dgon-pa)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的色拉吾孜山麓,为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遵师命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始建的格鲁派拉萨三大寺中的最后一座大寺。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全称为“色拉泰钦林”(se-ra-theg-chen-gling),意即“色拉大乘洲”。“色拉”,藏语意为野玫瑰。据说原来此地漫山遍野长满野玫瑰,寺建成后因以命名。汉文书籍中,有译“色喇寺”者。明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命后被明廷封为“大慈法王”的释迦益西创建色拉寺,得到当时拉萨地方实力人物乃邬宗本南喀桑布(snevu—rdzong-dpon-nam-mkkav-bzang-po)资助。最初建成经堂大殿和堆巴(stod-pa)、麦巴(smad-pa)两个扎仓(僧院),大国师释迦益西自任寺主。皇帝所赐大藏经、旃檀像等物供奉在新落成的大殿内。色拉寺修建期间,释迦益西第二次赴京,改由法王达杰桑布(chos-rgyal-dar-rgyas-bzang-po)任该寺第二任寺主,新建嘉(rgya)和仲堆(vbron-stod)两个扎仓。明宣德十年(1435),哲蚌寺堪布洛锥仁钦僧格(blo-gros-rin-chen-seng-ge)率徒众数百人移居该寺,创建切巴扎仓(byes-pa,“切巴”,藏语意为“客居”)。仲堆和堆巴两扎仓僧人也从洛锥仁钦僧格听法聆教,合并入切巴扎仓。拉藏汗(1703—1717在汗位)翦除第司桑结嘉措(1653—1705)后,捐资兴建108柱大经堂(即现在的措钦大殿),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原来的经堂大殿改为拉藏汗的私人经堂。后在此经堂的基础上建成阿巴(sngags-pa)扎仓。至此,该寺的格局才固定下来,有麦、切、阿巴(密乘)3个扎仓,34个康村(下含7个米村),僧侣定员5500名,最盛时曾达万人。大小活佛上百名,热振(rwa-sgren)、策默林(tshe-smon—gling)、帕巴拉(vphags-pa-lha)等呼图克图,以及帕崩喀活佛、普布觉活佛均属该寺僧籍。该寺属寺300多个,遍布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寺属庄园81个,属民1.3万人,牧场81处,牧民1.2万人。拉萨市区有该寺房产多处。

大殿及扎仓等主要建筑的壁画,大多保持了原貌,有较高历史价值。普布觉活佛所塑师徒三尊像(宗喀巴及其上首两弟子甲曹杰和克珠杰)、文殊像,拉藏汗塑的弥勒大像等,造型生动,工艺精良。还有西藏本地铸造的上万尊金铜像,从印度和内地带来的大量铜佛像以及无以数计的佛典、法器、唐卡,表明这座庞大寺院的悠久历史和在格鲁派中所占的地位。特别是明成祖钦赐《藏文大藏经·甘珠尔》108函,旃檀雕刻的16尊者像(被装藏在按旃檀像塑的十六罗汉像中,故至今完好无损),明宣宗特为大慈法王释迦益西制作的织有“至善大慈法王之印”的封印印文和封号全文的彩色缂丝卷轴画像(现收藏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以及刻有“大明宣德加金银造“款记的二龙戏珠、铜钹等重要文物,至今仍珍藏寺中,是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最好的历史见证。

在僧伽组织、学经制度、寺院管理、节庆法会等主要方面,格鲁派各大寺院基本保持一致,但又各具特色。该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朝拜马头明王的神怪金刚橛(se-ra-phur-mjal)活动,是其独有的宗教节日。

(作者:罗润苍摘自:王尧、陈庆英主编《藏族历史文化辞典》)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