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bla-brang-bkra-shis-vkhyil)

发布时间:2018-05-02 18:40:0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蔡彬

拉卜楞寺(bla-brang-bkra-shis-vkhyil)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北岸的扎西旗地方,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尊追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格鲁派著名的六大丛林之一。是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最大名刹之一和藏族文化艺术中心,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语全称是“噶丹协珠达杰扎西叶苏其卫林“(dgav-ldan-bshad-sgrub-dar-rgyas-bkra-shis-gyas-su-vkhyil-bavi-gling),意为“喜足讲修弘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让扎西旗”。“拉卜楞”即藏语“让”(bla-brang)的音译,意为“佛宫”、“方丈”。以一世嘉木样活佛的佛宫“拉让”指称整个寺院和依托寺院发展起来的城镇—拉卜楞镇。虽有清乾隆帝御赐“慧觉寺”匾额,但一直以“拉卜楞”之名传世。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尊追(1648—1721)由拉萨返回安多弘传格鲁派教法,四十八年(1709)在大夏河(bsang-chu)北岸的扎西旗(bkra-shis-vkhyil,意为“吉祥旋”)地方奠基建寺。次年,闻思学院大经堂落成。五十五年(1716),又建成续部上院经堂。在此基础上,经二世、四世、五世等历辈嘉木样活佛不断扩建和新建,到民国30年(1941)续部下院经堂落成为止,在两个多世纪中,一共建成了占地面积达1000多亩,计有六大扎仓、48座经堂、佛殿、昂久、500多间僧舍以及藏经楼、印经院、佛塔、库房、厨房等各种建筑的多功能建筑群落,成为格鲁派六大寺院中的后起之秀和安多地区宗教、文化、教育中心。其中,堪称建筑史上一绝的6层弥勒殿(即寿禧寺)和仿大昭寺的3层释迦佛殿,鎏金铜瓦为顶,铜铸狮、龙、宝瓶、法轮、如意等吉祥瑞物为饰,称为大小“金瓦殿”;续部上院经堂和悟真寺,又以绿色琉璃瓦盖顶,称为大小“绿瓦寺”。闻思院经堂占地10余亩,可同时容纳3000多名僧人集会唪经,为该寺最大的一座经堂。全寺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寺内壁画、唐卡精美绝伦,而造型艺术坛城、雕塑、酥油花则富浓郁的安多藏区特色。印经院在安多藏区首屈一指,藏书极为丰富,包括金汁、银汁写本大藏经在内的藏文典籍曾多达20余万部(后来损失严重)。历史文物,如清朝及民国中央政府的封文、印信等,被世代珍藏,弥足珍贵。嘉木样乐队更是享誉一方,藏戏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该寺集宗教、文化、艺术于一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藏族文化艺术博物馆。1988年,成立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开展对该寺的专题研究工作。

寺院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法会节庆等,和拉萨三大寺基本相同,同时具有自己的特色。全寺设有学制为15年的修学显宗五部大论的闻思院、修习密法的续部下院、时轮、喜金刚、续部上院等显密宗学院和修习医方明的曼巴学院(sman-pa)等六大扎仓。学僧员额号称3600名。该寺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转世活佛系统众多,最盛时不同等级的大小活佛近100名。寺主为嘉木样活佛,此外还有“四大色赤”(gsaer-khri,意为“金座”,指贡唐仓、萨木察仓、霍尔藏仓、德瓦仓等四大活佛)、“八大堪布”、“十八昂久”等大活佛系统。五世嘉木样活佛洛藏嘉央益西丹贝坚赞于抗日战争期间曾捐献飞机30架,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现任寺主为第六世嘉木样活佛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

该寺和其他格鲁派大寺院一样,有一套极其严格的学经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僧衔、学位必须从皓首穷经的艰苦修学中取得;重要僧职多从取得学位的僧人中产生。近两个世纪中,该寺涌现出了许多对藏族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如《水树格言》的作者第三世贡唐仓活佛贡唐·丹贝准美,《拉卜楞寺志》的作者第二世阿芒活佛贡却坚赞,《安多政教史》的作者第三世智观巴活佛丹巴饶吉等,都是该寺造就的人才。在管理制度方面,民国29年(1940),仿拉萨三大寺办法设有拉让、磋钦措总(tshoms-chen—tshogs-vdu)、仲贾措总(drung-rgyas-tshogs-vdu)等机构,分管佛宫及全寺教务、财务和政务;29年(1940)后,五世嘉木样洛藏嘉央益西丹贝坚赞进行重大改革,将全寺最高权力集中于嘉木样活佛手中,在他领导下的译仓(意为“秘书处”),负责处理全寺及寺属部落的重大政教事务。

该寺和以嘉木样活佛为代表的各大活佛都拥有大量土地、牧场、森林、牲畜、房屋等财产,寺属部落39个,寺庙周围13庄900余户全是该寺佃户。据1958年民主改革时统计,该寺出租土地2.17万亩,房屋5100多间,仅在夏河县境内就有羊3.65万只、牛7400多头、马9540匹。寺院还有商业、金融组织从事商业、放债活动,加上布施、募化,积攒了大量财富。属寺通称“108座”,实际上有150座以上,遍及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以及内蒙、山西、北京等地。

(作者:罗润苍 摘自:王尧、陈庆英主编《藏族历史文化辞典》)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